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心”开始论文_张燕华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心”开始论文_张燕华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三小学 511500

教师每天面对活泼好动、娇生惯养的学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质量为生命线量化考核,社会却在喊着要减负的重重压力,深感“压力山大”。如何让语文课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本人认为须从“心”开始。

一、激发内心需要,转化动力

心理学说: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到欠缺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并马上转化为需要。实践证明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感到对知识技能的欠缺,内心产生学习的需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语文课上,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时,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遇到不懂的词义鼓励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哪怕是正在上课,也可以插一段学生查字典的小曲,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读书时,建议学生边读边动手画、记,可以画不懂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几句简单的感想,这样读起来才会入情入境;理解词语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理解 “手舞足蹈、翩翩起舞、东张西望”等词语的意思;还可以通过动作来理解句子“一个站在这头,耳朵贴在木板上,另一个蹲在那头,用铁钉轻轻地划木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会欣然接受而避免死记硬背;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娱自乐地带着动作、表情来读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等古诗词,更需要带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来读,才能体会中国汉字的音、形、义;写作时,让学生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动手做一做、把五官调动起来再写,这样的作文肯定会言而有物……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制作、小实验的课,或是一起观察身边的事物,既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内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内心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预设问题,提高效率

估计很多教师也会有同感,刚进小学的孩子问题特别多,特别爱举手,可是越上高年级举手发言的人越少,这从侧面反映了或是教师问的方式不对,或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问的欲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课堂教学工作中,怎么问,问什么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精心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提高“问”的效率,就要做到有精炼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循序渐进的问题。其次,“问”的方式可以自由化、多样化,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教师问、学生向学生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提问。再者,呵护学生“问”的欲望,即使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和帮助,用激励性语言给学生十二分的呵护,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呵护他们的“问”的欲望。

简而言之,教师要选准提问的突破口,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可以大大地增强课堂有效性,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问的权利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能给予学生长足发展的能力。

三、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用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以“趣”字当头。

四、潜心精讲简练,内外结合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像古人式的读书“自悟”的方式长期使用是不可取的,有些能力不指导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时间内既要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潜心思考、精讲简练,落实课堂教学的“讲与不讲”。所谓“讲”就是必须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这“讲”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抓住要点。“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这样才有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讲练结合,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课内要求精讲简练,避免枯燥、机械性的练习与作业;课外则要求学生博览群书,从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书籍中去了解事实的真相,汲取丰富的“营养”。再者,课堂讲解是有限的,课外的生活知识却是包罗万象;书本的知识是狭隘的,课外的知识却是浩瀚无垠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不把语文局限于课堂,而是推广到课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正如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欲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相信,有了课内基础能力的训练,课外坚实的文化底蕴,咱们需要的课堂教学优质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论文作者:张燕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  ;  ;  ;  ;  ;  ;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心”开始论文_张燕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