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关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关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小康社会 以人为本 科技发展——关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人才论文,小康社会论文,科技发展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宏伟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与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理论的一致性,也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理论与战略的统一性,反映了党在新阶段发展的现实要求,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之相适应,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决策在塑造平等自由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体现在科技领域,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贯彻在科技人才发展、学术研究自由氛围营造等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科技人才概念的若干辨析

目前,在对科技人才的把握上存在着几个互相联系的范畴,即科技劳动力、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人才三个概念,这实际上是我国科技人员范围内存在的三个层次问题,对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

首先,就科技人员活动的市场机制来看,存在一个科技劳动力的概念,即在科技市场上参与科技活动、创造价值的人员,他们无疑都是科技劳动力范围内的一分子,是科技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与就业者。科技活动作为一种劳动形式,与在市场机制下的任何一种劳动相比而言都是平等的、一致的。

其次,就科技活动人员的市场存在形态而言,又有一个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以人力资源的形态出现并发挥作用。科技人力资源是建立在科技劳动力基础之上的一种体制概念,竞争选择的结果便产生科技人才。我国广大的科技人员构成了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科技人员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资源在这一市场中具有选择的权利与被选择的义务。

最后,科技人才是科技人力资源市场选择的结果与必然趋势。那些真正做出成绩、促进创新与创造,同时满足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科技人员才可以称为人才。当然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完全相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述辨析表明,科技劳动力的概念用于解决市场机制的根本问题;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适用于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与体制问题;而科技人才则表现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结果。

二、小康社会人才建设的基点是以人为本

小康社会范畴的提出,首先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突出了人才建设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小康社会走出了“见物不见人”的道路,这一现代化模式比单纯的工业化诉求更能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更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我国人民广泛参与的结果,反映了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如果说“四个现代化”体现了工业化时代国家的意志和追求,那么小康社会则不仅体现了全社会的目标,并且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动机和目的,向以人为本的目标回归。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同样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传统的小康理想属于贤人政治和圣王之道,即属于民本主义的思想体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涵盖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之中,更多地体现为人本主义,当然,当代的人本主义还包含了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追求的价值和理想。

无论是古代的小康理想,还是当代的小康社会,其核心是从人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的,即从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的。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小康社会的人才首先是一个自我选择的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要求。

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以人为本更多的体现在文化的创新和更加人性化,它同时结合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因素,在民本主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在科学研究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有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社会应该容纳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尊重其创造力,并为其提供进行科研活动的环境(包括经费)。第二个层次,进行科研活动和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第三个层次,新产品研发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个人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相吻合。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权,尊重劳动和创造性,在科学研究领域充分体现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精神领域保障自由创造、自主研究能够得到尊重。同时,在满足科学家好奇心等自身需求之外,充分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技创造新生活等作为全民福祉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科学技术发展政策和管理方式上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技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才以及全社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就是要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科学事业的出发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实行积极的公共科技政策,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普及到亿万百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础,不断地提高我国人民获取、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广大人民实现新的生活理想的手段。

三、对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现状的认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规模上有很大发展,已跻身世界前列,并形成了以国立研究院所、研究型大学、研发基地等为支撑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已经建立了齐全的学科门类,培养了一批在各学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均有大幅提升,并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研究生)培养制度,科技后备人才规模迅速发展。

院所改制、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速,面向市场的能力和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强,企业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民营企业也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活力的主力军。

当前“以人为本”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贯彻,重物轻人仍然突出,同时学术自由思想并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以人为本”的提法已经有很多年,但实际贯彻得还不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注重物质世界改造的同时,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但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自由研究度不够,学术自由氛围匮乏,科研自由的思想缺乏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追求,限制了研究领域的范围与深度,直接导致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极少,拔尖人才如凤毛麟角。科研经费使用普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设备等硬性投资,对人的激励不够,不能更好地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这也是在科技人才上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科研管理的行政化阻碍了科技人员的成长与创新活力的发挥。科研机构存在明显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大量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作为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编制、统一职称体系,直接导致科研机构缺乏竞争力、发展动力和必要的活力,使得科研人员待遇缺乏激励性,而且部分科研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我国对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范围过大,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过死。我国的科研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对机构、人、经费管理基本上统一到国家层次上,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延续性。尽管二十年来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革,但国家对事业机构的人员、学科、经费的管理仍然“一手抓”,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体制。而且大学与科研院所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多年延续至今,不可避免地承袭了官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研体制官僚化,压制了青年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在学科管理上,国家对学科管理过死。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的设立与研究面临着复杂的论证、设立程序,研究机构与高校等在新设学科方面缺乏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学科领域发展缓慢,新兴学科跟进不够及时,尖端领域的研究受到严重影响,与未来30或50年世界科技发展将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的趋势不相适应。

我国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缺乏灵活性,科学研究领域的束缚过多。我国科研管理的体制中,科技人才流动制度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发展障碍。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仍然采取干部管理方式。这种干部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正常调动手续繁杂。人员,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正常流动受到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相关制度的限制,尽管最近几年在高层次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上,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不少地方已取消户籍制度方面的限制,但惠及大多数科技人员、实现自由流动的制度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国际人才流动,相对更加困难。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限制了科研人员的正常流动,阻碍了事业性科研单位的改革进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较短,尤其是在事业单位中还很不完善,科技人员流出事业单位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流动,目前事业单位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大批科研人员需要通过企业进行分流。因此,事业单位的保障制度进一步社会化成为打破科研管理僵化体制的关键所在,也是通畅人员流动渠道的核心问题之一。

符合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思想的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制度还没有建立。同时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造成一批有资格、有年龄、有职称、但能力一般的科研人员占据研究与管理的重要位置,造成整个机构的创新能力、竞争力欠缺,而某些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员不能“居要位、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缺乏必要的根基,世界级科学家也就难以产生。对待科研人员的流动,在观念上与制度上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认识。有人认为,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流向企业就是流失,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当前摆在科技人才面前的是一个大市场——科技劳动力市场,在市场中进行双向选择是市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流动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强化,在对待人才流失的问题上要有新的认识。

四、以人为本、学术自由是科技人才施展才能的助推力

只有在科技人才充分意识到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意识到科研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体现科技的力量,发挥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

我国科研体制与机制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科研体制,抛弃科研行政化的束缚,保障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激励、评价等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科研领域体现学术自由的思想,充分保障科研人员在学科研究上、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实现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围,达到科研领域良性发展、早出成果、惠及大多数人的目标。

同时将我国的科技人才放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中,还需要倡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学理念,加强企业、科研院所、自由科学共同体、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树立“全球人才竞争意识”,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与流动,逐步加大吸引外籍科技人才来华工作的力度,并鼓励“走出去”,形成科技人才国际交流的体制,造就国际化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努力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人才高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科技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形成若干全球研发中心,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应用开发的人才集聚中心。同时倡导宽松活跃的基础研究氛围,致力于建立一个鼓励竞争的机制与氛围,不断提高技术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促进“科学”、“民主”、“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拓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关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