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美学断想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断想论文,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当前围绕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仍然是一种理论美学的论争,确切说是一种哲学美学的论争。尽管有人反对美学中的形而上学,却不过以一种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所谓的形而上学。美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排除不了的。
2.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发轫于50年代美学论争,先后由李泽厚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提出和倡导。但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且均遭到蔡仪的批评和反对。在发展过程中,李泽厚和朱光潜有时互相借鉴,却始终没有趋向统一。李泽厚观点影响较大,而接受朱光潜观点的为数却很多,现在亦然。
3.实践论美学有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如李泽厚、朱光潜,更有一批赞成者和追随者。在这一大批赞成者和追随者中间,亦步亦趋者有之,但为数不多,而大部分都依据独立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且多有自己的创见,并不完全同于李泽厚、朱光潜的观点。就当代中国美学而言,实践论美学作为一种思潮,是众多美学研究者的观点汇集而成的。其中,不少观点有一致,也有分歧。
4.我赞成和选择的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或实践观点)美学,并通过自己独立研究认为美学应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审美现象作为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其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基础,只能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形式有种种,分层次系列,而最基本的形式只能是物质生产实践,其他形式都是派生的,必须严格区分。所以美学问题如审美实践问题,必须在美学领域中解决,也必须在美学领域外解决。美学功夫在美学中又在美学外。所谓在美学外,就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把物质生产实践看作审美实践的基础和根源。
5.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美学把物质生产实践看作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实践的基础和根源,或是作为审美历史发生学的根源,或是作为审美心理创造论基础,绝没有用物质生产实践取代审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美学,并不排除而是融合认识论的实践论美学。
6.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美学,肯定并强调实践(物质生产)对美和审美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实践(本原意义的)受感性(利益)与理性(理想)双重趋动,是欲求(目的)动作与智力(工具)操作交织的活动,具有创造和积淀双重文化功能(李泽厚曾过分强调理性向感性积淀而忽视了感性向理性的冲击、突破)。实践始终趋向人(目的)与自然(规律)、感性与理性、认知与欲求、创造与积淀的统一。这样的实践(形式),就是自由的、就是美的;而对实践自由(形式)的感受即自由快乐,就是美感(审美经验)。可见实践也是趋向自由和美的。美和审美首先是现实的,其最原始根源和基础,只能是实践,实践引起自然的“人化”。
7.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美学曾不时遭到批评,这当然是正常的。奇怪的倒是原被人指责张扬感性,而今却又被人批评为崇尚理性。这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实践概念就被批评是理性主义的,其实,岂止实践,像生存、存在、超越……作为概念都是理性的产物。而实践本身,却决不能说是理性活动,理性主义的。实践是感性物质活动,它才可以征服、改造、创造一个物质(对象)世界。它受理性(认知和价值)指导、调控,却也受感性(认知和欲求)的驱动、支配,绝不是单纯的理性指导的,而是感性与理性矛盾的冲突与平衡驱动的。
9.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作为概念是理性的,而作为现实存在,其内涵是相当深广的,绝非是理性所概括得了的。按马克思的意思,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包括爱、意志、活动、感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都不仅仅是理性。
10.自由概念,当然也是理性产物, 而自由本身用实践观点去把握和理解乃是指实践活动的自由,但是这种实践(或劳动)自由的实现则是有条件的,按马克思的说法,劳动者联合起来,控制自然的盲目性,劳动能力不再受“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的限制而以本身作为目的并得到高度发展,那么劳动活动就是自由的。可见,自由是现实的,并不是像有人所说“真正自由的领域,只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自由只存在于精神领域”。请看马克思的原文:“自由王国只是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量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但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
11.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称为“实践一元论”, 如果这不是有意曲解,那么就是一种无知。“实践一元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观点,它强调实践是唯一绝对的现实,实践消解了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的对立而同一,从而否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始终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它所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界规律而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实践造形,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同构对应,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所以实践作为自由造形力量使自然“人化”,构成自然走向文化的基础。
12.有人认为实践论美学最大的缺陷是混淆或抹杀了物质生产实践与审美实践的区别,企图用前者解释审美实践,取消了审美实践的特殊性,其根据就是两者都运用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这种指责确有合理性,因为物质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一种精神生产实践)都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阐释确有如上弊端,所以还是不用这个命题来表述物质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为宜。如要用,必须分清“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同层次和内容,分清“对象化”的不同形式。即便如此,这个命题也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
13.有人指责实践论美学把实践原则当做唯一原则, 并且认为实践原则只是一个抽象原则。其实,实践论美学只是在审美(历史)发生学和审美(心理)创造论的根基方面,强调物质生产实践的本原性,除此而外从未用以回答审美实践诸多具体机制和过程问题,这是有目共睹的。实践原则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并不抽象,它所强调的是诸多方面、因素的动态把握和表述。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包括审美现象,在最深层次上的解决,就依据这活生生的具体的实践原则。
14.对实践论美学的批评或责难, 据说目的在于重建或重构一种所谓的超越美学或后实践论美学,以取代所谓仍留有传统理性主义印记的实践论美学,用心是好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不变,何况一种学术观点、流派。问题是如上诸多批评,并没有动摇实践论美学的根基。那么再看看声称取代或超越实践论美学的种种观点,是否远比实践论美学更科学更正确更符合实际更令人信服呢?
15.有一种超实践论美学或后实践论美学自称超越美学。 超越美学认为美作为审美对象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又对实践的超越。超越美学的本体论范畴就是人的存在——生存,实践只是生存的基本形式,生存还有超实践的精神性。审美的超越性、自由性都源于生存的精神性。“精神总是超越现实、指向自由的”。超越美学还有解释学基础,从解释学理解,审美的超越性是人类生存所创造(构造)的超现实的意义世界,和对生存本身意义的总体把握。而这种创造、指向和把握超现实的生存意义,则是凭借直觉想象和情感体验,即纯粹的非自觉意识活动。超越美学所主张和强调的,是生存的非理性或超理性的精神(直觉想象和情感体验)对生存的意义世界的创造以及对它的把握(名曰“解释”),此即超实践的审美(美)。说到底,超越美学不过是一种回归或还原美学,一种回复到原始感性的生存美学。这绝不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而是一种倒退。
16.有一种后实践论美学叫做存在论美学。 存在论美学企图克服实践论美学的所谓“困境”(如二元论、形而上学、认识论),设定一个一元论的现象存在作为理论基础,在这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去建立美的存在的统一性。存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表象(推及心象、意象),现象(表象)的语符化就构成艺术。现象的语符化(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创作和欣赏方式,是其他生存方式外的一种“选择”;通过审美的“选择”,即一种“生命力构形”,就在瞬间片刻领悟了存在(现象)的本真意义。审美方式的实现,就是对存在本真意义的领悟和把握,对美的领悟和把握。美是超越物质性而又属于现实领域的。美学的任务,就在于探讨审美方式(现象语符化为艺术)的特点。这种存在论美学,实际是一种意象学美学,本来是很清楚的。由于用存在主义、现象学、符号论观点几经转换,结果变得复杂化了。它似乎以存在主义的存在概念为基础,却又舍弃了存在主义对存在的规定,如舍弃“原始体验”(海德格尔)、“意识”、想象(萨特)而以现象学的“现象”取代,但又舍弃现象学对“现象”的规定,即“纯粹意识”,而代之以先验的“纯粹意识”对实物构成的表象(类似康德的“先验综合”),又把表象进一步延伸为心象、意象,从而把审美理解为一种生存方式,即表象、意象符号化(符号论)。可见,所谓存在论美学实际是以意象符号化为中心的意象学美学。如果这样理解大致不差的话,可以肯定地说,以意象为本体的存在论美学仍只是以实践造形的实践论美学为根基,它只适用于艺术美学领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这种存在论美学所表述的观点、思路有许多缺陷,比如现象作为表象,而又变成心象、意象,概念是混乱的。又如存在就是表象,仍没有超出认知范围,并没有涉及生存的根本方面。
17.还有一种超越或后实践论美学,叫做生命美学。 这种美学认为实践论美学由于其理性主义思路而把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等同起来,因此主张把实践活动扩展为人类生命活动,以人类生命活动为基础重建美学,这就是生命美学。这种生命美学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而审美则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而又超越实践的超越性的生命活动。“作为超越活动,审美活动是对于人类最高目的的一种‘理想’的实现”,“审美活动之所以成为审美活动,并不是因为它成功地把人类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对象身上,而是因为它‘理想’地实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生命美学有两个要点:一是它建立在自由(本性)生命基础之上;一个是审美只是这生命自由本性的“理想”实现,而非现实实现。生命美学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解决,仍叫人琢磨不透。作为审美活动的那个“理想”是什么意思?自由本性的“自由”又是什么意思?这两者均超实践而又超理性?不得而知。
18.以上三种所谓超越或后实践论美学,尽管观点思路不尽相同, 对实践论的态度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反对实践的物质性和实践观点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又都趋向生命、生存、存在领域,寻找审美的基础,而对生命、生存、存在的理解,又颇不一致。人的生命或生存作为一个生活历程,本是一个多层次有机结构的活动,究竟什么是生命或生存的基础,大有研究的必要。生存应该包括活着(个体和种族生存延续的欲求及其满足,最低级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它们的意识),如何活着(满足欲求的工具手段,如认知、操作、科学、技术)和为什么活着(人格尊严、理想、信念、目标、境界)。活着和为什么活着,都以如何活着为基础。欲求(目的、理想)动作与智力(工具、技术)操作相交织统一的劳动、实践活动,构成人的生命或生存的基础。因为没有劳动实践,人的生命欲求和理想也就会逐渐丧失,人的生命也就会逐步完结。如上三种美学的理论基础即生存哲学,或是强调生存自由无意识精神性如超越美学,或是强调存在表象经验性如存在论美学,或是强调生命自由理想性如生命美学,都不过是强调生命、生存、存在的某一非本质方面,并非生命、生存、存在的基础。似曾相识,根本没有摆脱它们提出的自身要克服的那些所谓缺陷,也没有超越传统的美学。
19.目前这三种美学自身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论证, 还缺乏科学内容和实证。其理论深刻性和系统性,以及体系的完整性,都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还没有实现对实践论美学真正的实际超越。
20.有人说实践论美学已处于停滞,没有什么发展。其实不然, 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绝没有走到理论的“终结”。它还要深化、充实和发展,并且正在深化、充实和发展。实践论美学从来没有对一切合理的东西拒斥和武断指责,它是开放的、前进的。它对别的学派的长处、成果,始终在吸取、容纳和融汇。进入21世纪,实践论美学仍然会发展提高,至少不会被如上三种“超越美学”所超越,因为它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依据,是科学,是真理。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