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科学技术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管理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规律和总趋势科学总结、超前预测的结晶。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其中,科学技术管理观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中具有重要位置。一方面,科学技术管理是邓小平国家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模式和政策设计创新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管理观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邓小平科学技术管理思想指引下,短短数年,我国科学技术整体创新水平和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强力推动。
一、推动了我国高科技计划管理,提高了我国高新技术管理水平
1.积极评价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指出高科技代表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
高度重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他进而指出:“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P84)正是因为客观总结和科学预测了当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般趋势,邓小平才能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2.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
1986年邓小平富有远见地提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资战略,他强调:“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2](P183-184)1988年8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并强调“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邓小平强调,即使穷,我们也要发展高新技术,不仅要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其它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2](P279-280)
3.直接关心支持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形成和发展。
1986年邓小平对四位科学家的报告作了及时批示和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由此促成了我国国家级“863计划”的出台,推出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又为全国863计划工作会议作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在邓小平直接支持和推动下,我国863计划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水平。目前该计划已取得研究成果400多项,如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植物基因图谱研究、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突破了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曙光”系列计算机,开发了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等;自动化领域中如计算机集成技术(CIMS)、特种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新材料领域开发出新型高性能镍氢电池的产业化技术等,都使我国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人才管理观
1.邓小平科技人才管理观极具战略意义。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而支撑这个关键的则是我国广大的科技人员。因此,邓小平多次提出要认真解决我国科技人员十分短缺和使用浪费的突出问题。1961年11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听取冶金工业七年规划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这几年来,我们对技术干部关心不够,对他们的使用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许多新生力量,能力未得到很好地发挥”;二是没有重视提拔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三是“专业技术力量的问题比较突出”。邓小平还提出要搞学位:“看来学位不搞不行,可以先搞一个方案。”[3](P291-292)1979年在强调了知识分子包括科技工作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后,再次提出我国科技人才的紧缺和浪费现象,认为“在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知识分子、专家以及其他人士的积极性作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1](P204)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我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直贯穿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中。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才管理理念。
邓小平认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就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翻开《邓小平文选》,关于“人才”的论述多不胜数,早在1975年5月28日,邓小平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就提出:“要特别注意那些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要把这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1](P11)1977年5月4日,他响亮地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P37)直到晚年,在南方谈话中他还说:“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2](P378)综观邓小平科技人才管理观,可以发现:(1)科技人才观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技人才观是邓小平理论中人才理论的重要内容;(3)邓小平科技人才观具有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从人才发现、培养、使用、选拔到管理的系统思想;(4)重视选拔年轻科技人才是邓小平科技人才观的重点。
3.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是邓小平科技人才管理思想的核心。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时指出:“多年来我们放松了科学研究和教育,这方面损失是很大的。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要发现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归根到底,就是要发挥积极性,只要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我们还是有希望的。”[1](P233)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再次强调发挥中青年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一方面知识分子太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中青年知识分子很难起作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又说“《人到中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主要是教育我们这些老同志的。”[2](P26)并强调人才问题也是科技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1985年邓小平在论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P108-109)同年5月19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P120)
三、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科技合作
1.强调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1978年5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世界各国后来不是也利用了嘛!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P111)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P350)邓小平强调:“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P91)
2.将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到扩大开放的高度。
邓小平要求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必须以国际水平为比较标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1](P270)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2](P32)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强调:“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P117)
3.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要以创新为基点。
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提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必须实现创新战略。他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1](P129)同年,邓小平又指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1](P234-235)
四、推进体制改革,优化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57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党对学校、科学工作的领导问题,他认为,“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自己。……现在,共产党能不能领导学校,能不能领导科学?现在本事还不大嘛!”1978年邓小平又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由“外行”“逐渐成为内行”,要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为科技人员创造有利条件(邓小平自告奋勇地抓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等。同时,邓小平认为必须对全国有限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力量统一地合理地组织起来,人数少,也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同等数量的人办更好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1](P84-95)
2.关心、领导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科技制度创新。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巨大生产力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体制条件和管理条件支撑的。1978年,邓小平提出必须对现存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补充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1](P224-225)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提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成为后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2](P108-109)
可见,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作用,必须加快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他又对我国科技管理和科技体制改革自始至终热情支持并直接领导,进而提出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科技管理的主要原则。这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极强政策操作功能和战略价值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