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外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涵盖许多方面,其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寻找有效的干预手段也是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为此国内外的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学习障碍的诊断、干预和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回顾了学习障碍的概念及其鉴别方法、影响因素研究、干预模式等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学习障碍的概念与鉴别
美国学者柯克(Kirk)首次提出使用“学习障碍”一词,并以此统一了此前对于此类障碍的各种称呼。他将学习障碍定义为:口语、阅读、写作、数学以及其它科目上的落后、障碍或发展迟滞,这可能是由脑功能障碍或感情、行为失调造成的,而不是智力落后、感觉剥夺或文化教育因素的结果。此后在他的定义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学习障碍的理解与定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公法94—142 的定义”:学习障碍一词是指与理解、运用语言有关的一种或几种基本心理上的异常,以致于使儿童在听、说、读、拼写、思考或数学运算方面显示出能力不足的现象(梁威,2007)。
我国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较西方的研究相比历史短暂。我国台湾正式提出学习障碍的定义是在1992年,把学习障碍定义为在听、说、读、写、算能力的习得与运用上有显著的困难。俞国良则认为,学习困难包括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的落后和困难,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困难本质上是一种或多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等学业方面及心理发展方面的落后和困难,是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俞国良,2010)。
综合以上定义,对于学习障碍的理解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智力正常,由于智力落后引起的学业成绩落后并不属于学习障碍的范畴;(2)可能是脑功能障碍或心理过程障碍导致的,其成因是多方面的;(3)表现为听说读写阅读计算等方面的能力缺陷,学业成绩落后;(4)可能存在与人生的各个阶段,但是是能够通过恰当的干预来治疗或改善的。
2学习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学习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至今为止,学界也还没能找出造成学习障碍的根本原因,影响学习障碍的因素非常多,其中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场所,家庭的客观物理环境以及它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家庭心理环境中的父母期望、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违纪、不成熟和攻击性等行为问题有重要影响(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2000)。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家庭资源存在着相互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容易被同伴接受。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应该关注其生长的家庭环境,从父母开始帮助他们,有利于减轻其学习障碍。
2.2信息加工与认知
学习障碍儿童往往在信息加工方面也存在问题,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会有更多的消极反应以及攻击性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面对权威时,归因偏见明显,和老师的交往中作出的非善意的意图判断比较多(俞国良,曾盼盼,辛自强,罗晓路,2002)。另外也有观点强调学习不良至少有两种来源:基本的信息加工和策略上的缺陷(陈英和,赵笑梅,2005)。国内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信息加工研究才刚起步,这一类型的研究还不太丰富。从这一角度对学习障碍学生的信息加工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为我们找到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并寻找合适的干预方案提供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元认知研究
目前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元认知过程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自我对基本认知过程的意识,如记忆、注意等;二是认知加工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鉴于目前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多围绕教育实践展开,关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元认知研究也多是结合具体的学业领域进行的。有研究指出学习障碍儿童在与学业相关的确认任务要求、选择和使用策略、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调控情绪和动机方面都表现出困难和不足(张雅明,俞国良,2004)。积极展开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元认知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学习障碍的元认知特点,发现他们在信息加工过程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
3学习障碍干预研究
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有两种基本的干预方法:补偿和补救。补偿是利用学习障碍学生的长处来弥补他们的缺陷领域,这种方法确实能够使学习障碍学生在额外技术的帮助下取得一定的成功。补偿法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领域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解决问题者方面存在局限。补救法强调帮助学生克服缺陷,直到不再有这方面的学习障碍为止。补救法可以使学习障碍学生最终胜任为独立的学习者(杜高明,王丽,2008)。这样看来补偿法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但补救法才是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法。
关于究竟是否该把学习障碍学生独立出来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依然是一个问题,过往不同学科在学习障碍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干预模式,比如医学模式认为学习障碍需要通过生化和药物来治疗,认知----行为模式关注的是发现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行为干预模式强调学业和社会技能的指导,另外还有同伴指导模式、神经系统官能训练模式等。尽管如此哪一种干预手段更加有效还不知道,学习障碍学生依然还面临许多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研究者们依然应该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案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克服能力缺陷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人际交往改善社交能力,甚至是帮助他们彻底摆脱学习障碍。
4研究展望
4.1改进诊断方法,科学鉴别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具有动态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因此,我们确立的研究目标,不应该局限在对学习障碍的单维度“矫正”与“补偿”上,而应放眼于对学习障碍产生的“预防”与“筛查”方面。
学习障碍的界定方法早有提出,但进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的界定与诊断方法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将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尽量实现诊断和评估的客观化、数量化和科学化,采用更严谨的方法来诊断和鉴别出学习障碍,这也是未来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所在。
4.2注重成因分析
影响学习障碍的因素很多,研究者多从学习障碍学生的家庭环境、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健康等角度进行探讨。学习障碍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群体,学习障碍的研究涉及了包含教育、心理、医学卫生、语言学习等多个研究领域(赵微,王津,吴师伟,2006)。为了揭示学习障碍深层的形成原因,各个领域应该互相汲取研究成果,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研究。
4.3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完善干预手段
(一)从单一到综合
早期的干预训练多采用单一的干预手段,这种单一手段的干预效果相对有限。将药物治疗与认知训练、心理治疗相结合,进行综合干预得到的效果要优于单一干预模式。因此不同学科相互配合、合作开展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找到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
(二)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改善自身状况甚至摆脱学习障碍,干预研究应更多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考察具体干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正效果,有利于干预手段得到有效的运用,并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威.(2007).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1),57-60.
论文作者:王丽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障碍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学业论文; 模式论文; 加工论文; 手段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