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市场准入_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市场准入_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民营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市场准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金融学理论的结构涵义,从一般意义上是多角度、多层次反映资源配置的存量状态概念。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质,集中表现为结构变化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增长。结构调整作为实施“十五”计划的主线,内含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相互联系的互动调整,通过经济与金融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中,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发展,诸如,金融资源配置的逆经济结构倾斜;金融组织的单一性与经济结构多元化反差;国有金融的低收益高负担与提高竞争力控制力的不适应;国有金融的基层市场战略性调整与市场准入缺位;非国有金融的制度性供给不足与市场巨大需求的矛盾,等等,最终都表现为金融效率的降低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完善金融结构,开启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闸门,将是新世纪金融制度改革和2001年结构调整要迈出大步伐的题中之义。

“民营金融”广义上泛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之外的一切金融组织,现阶段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和民营商业银行在内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本文所指“民营金融”专指由居民、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和民营股份经济组织出资组建,为非国有经济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公司制金融企业。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的民资、民办、民营;服务范围的社区性和地区性,将是这种“民营金融”组织的内在特征。

1、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对称

经过20年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一元化已经转向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对GDP的员献率截至1999年末已经上升到63%,在工业增加值中已经提高到74%,国有经济已分别下降到37%的36%。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结构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进,占GDP63%和工业增加值74%的民营经济,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了70%的信贷资产,形成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严重不对称。

2、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与经济结构反差明显

中国现阶段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构成。截至1999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仍呈垄断格局,占有市场份额的66%,政策性银行占10%,非国有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仅为24%,国有金融的市场过度进入,民营金融被挤出的特征明显,与经济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反差突出。

3、大国有金融机构的低收益高负担与提高竞争力的不适应

国有商业银行垄断格局是建立在低收益高负担基础上,形成大机构小功能,经营范围狭小,收入的单一性和高成本结构,导致资产收益率只有0.17%,另一方面税负沉重,8%的营业税率加33%的所得税率,总税负率占税前利润的63%-68%。

4、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市场退出与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匹配

在工行、建行、中行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发展战略,大踏步从县级市场退出的过程中,市场进入机制严重滞后,形成县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民营经济和小企业失去金融支持。特别是近两年来,社会金融资源流动出现与市场发展和经济调整相背向的集中趋势:

(1)大银行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因为上存利率比准备金利率高1.53个百分点,工行最高,高出2.61个百分点);

(2)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通过邮政储蓄全额划转中央银行);

(3)信贷管理权上收,集中于大城市、总分行,县支行成了储蓄所,基层机构信贷机制萎缩,导致广大县城经济的金融资源外溢,资源的转移再分配又没有进入机制。

在金融资源运用上表现下列集中趋势:

(1)向垄断行业集中;

(2)向大型企业集中;

(3)向效益好的中小企业集中;

(4)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中。

这是大银行调整经营战略,提高集约经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措施的明显效果,这无疑是大银行的巨大进步。问题在于由集中产生的空间没有替代,这样,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发展差距的扩大,损失整体效率和福利。

5、小银行面对大市场、制度性供给不足与巨大需求的矛盾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总资产20097亿,仅占全国总金融产15.9%,每一机构(全国43.190)平均资产4653万元,可谓“一微二小”,但是他们却面对服务的领域和对象都是巨大的需求者:

(1)服务于9亿农民,面对全国国内60%的市场;

(2)服务于占经济增加值60%以上的民营经济。真可谓是“小牛拉大车”。制度性供给不足,严重约束大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也扩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效应。

6、“金融空间结构”效率与小银行的比较优势

“金融空间结构”指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布局)。大、中、小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的优势和效率,在不同的地域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是不一样的。大的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最强的,小的也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弱的。正如“超市”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获得比较优势,如果在农村、小城镇搞“超市”,它必然竞争不过小商店。经济学上叫“规模经济”效益。金融的空间结构效率问题,就是指在不同地域经济条件下,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才能最有效发挥金融的功能。

从经济学观点分析,中国的“小银行”(民营商业银行、合作金融)与垄断型“大银行”相比较,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结构条件下,具有突出的四大比较优势:

(1)产权结构优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小银行产权结构的基本形式,无论还存在何种缺陷,与大银行相比,自负盈亏,没有“大锅饭”吃,具有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这一点是显著特征,与此相应对的服务对象,主要由个体、私营、合作、股份制和居民群体,它们(需求者)也都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产权明晰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是一种硬约束信用,严格的效益——风险观念,是这种信用关系的主要属性,远远优越于中国目前国有大银行与国有大企业的信用关系。

(2)低交易成本优势。科层结构少,机构精干,管理成本低,加上独立自主经营、激励机制强、办事效率高等制度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质优、价低,能够有效克服“官僚机构”弊端,减少诸如客户“攻关”和“寻租”费用,无疑也是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3)市场效率优势。信息对称是有效率市场的基本条件,“小银行”社区性质明显,土生土长,债权债务双方情况了解,“人熟、地熟、事熟”,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小银行”资产质量高的潜在比较优势也是确实存在的。

(4)经营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优势。“小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明显存在小型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特点,“小银行”以其经营灵活、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极利于对这种客户群提供优质服务。在这里,适应性强的小银行就必然比大银行更具优势,绝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替代慢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金融机构林立的大都市,也不能或缺多样性小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

7、增加“小银行”的制度供给势在必行,不可逆转,充其量是时间问题

中国经济与金融结构的变化、对外开放、即将加入WTO、扩大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多种因素,都要求扩大“小银行”的制度供给,现在已经是势在必行,不可逆转。

(1)金融垄断格局的悄然变化,要求填补城乡经济的金融服务断层。在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的三大目标转变中,县和县以下及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已经出现断层,需要发展“小银行”进入这个地域市场。

(2)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市场需求必须创造或引导供给的发展。中国目前民营经济已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而是三分之二的GDP提供者,无论从存款市场、信贷市场和中间业务需求看,都为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果不从制度上增加“小银行”的服务供给,必将严重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损失社会福利。

(3)扩展和延伸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启动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和效率,呼唤发展“小银行”。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环节,“小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居最终消费环节,目前的严重滞后状态,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严重阻碍。不仅如此,“小银行”而看还是健全社会信用秩序,打击高利贷,形成市场利率的重要条件。

(4)加入WTO在即,国内金融市场面临全面开放,在大银行集中主要力量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基层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历史地落到“小银行”身上,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小银行”不尽快进入市场,一方面分散大银行力量,更重要的将出现市场真空带。可能出现外资机构和地下金融长驱直入的局面,最终导致丧失市场的沉重代价。

8、实现“小银行”比较优势,增加制度供给效率的必要条件

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在看来需要在八个方面作出努力:

(1)准确的市场定位。“小银行”应该定位在为民营、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居民服务;为农业生产、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到优化多种金融机构的合理市场划分。

(2)优化微观基础,稳健经营,规范发展。培育自己的客户群体,优选主体客户和优良客户,夯实信用基础。

(3)开发人力资本,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要始终一贯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培养自己的银行家队伍,避免“内部人控制”。

(4)加快“小银行”立法,实现依法保护、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立法上要保护存款人利益,也要保护经营者权益,只有依法保护、依法管理,才能使经营者依法经营。

(5)规范发展贷款担保制度,防止贷款担保中介机构的风险,强化管理。“小银行”贷款担保机制的建立,也是健全信用基础的重要环节,为防范风险而建立的担保机构,必须防止担保者自身的风险。

(6)规范“小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防止和杜绝行政命令式的刮金融“共产风”。无论进入和退出都要走市场化道路,按市场规律办事。

(7)制定严格整治“监管寻租”的法律,保护“小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合法权益。

(8)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营,不要搞一个模式。各地域经济水平和结构各异,必须发展特色服务,才能正确定位市场,规避趋同,深度开发市场。

标签:;  ;  ;  ;  ;  ;  ;  ;  

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市场准入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