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劳动视角看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及其本质论文

从马克思劳动视角看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及其本质论文

从马克思劳动视角看资本主义 世界新变化及其本质

刘余勤1,2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东华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1620

摘要

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较大改变,“进化”成为一个以消费为特征的社会。消费行为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虚假需求。实际上,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背后深藏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逻辑,在消费行为遮掩之下,资本逻辑压抑和控制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大众。站在马克思劳动观念的立场,研究消费社会的逻辑起点,不能单纯地从消费行为本身出发,而是要回归到人最普遍、最本质的物质生产劳动中,只有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批判的深度来透视,才能揭示资本逻辑的真实面目,在消费主义迷雾中看清个人发展价值和全面自由的出路。

关键词: 消费社会;资本逻辑;劳动;异化

当今,资本俨然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于资本全球化进程之外。这一进程是资本扩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在建立起世界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同时,更多地带来了种种现代性病症和问题。实质上,全球化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统治着的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它使“社会物质生产系统和社会生产关系系统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逻辑运行发展,进而支配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1],不仅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也导致了政治和世界的异化。全球化浮华表象的背后,是无法掩饰的现代性困境和冲突,以及资本逻辑不断扩张和市场权力的放大,不断把人的劳动“资本化”,把人和世界作为资本增值工具的客观事实。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才能在资本主义虚伪的消费生态中洞悉资本逻辑无法摆脱的困境,寻得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可靠出路。

一、变化的表象:阶级“模糊化”,对立“缓和化”

资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下,社会劳动力不断转化为资本生产力,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也是我们所肯定的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源。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展具有世界性意义,社会生产和消费随着世界市场不断被开拓也日趋世界性。因此,资本全球化就是由近代史、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受到世界市场的控制和支配,可以说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2]169

在屋里做饭的媳妇听见孩子的哭声,急忙从屋里出来,边走边在围裙上擦着手,嘴里吆呼着:“狗蛋咋啦?狗蛋咋啦?”看见哥们儿朝洛蒙背着双肩包在黑地里高粱杆似的戳着。媳妇把狗蛋从地上抱起来,颠着哄:“奥奥奥,狗蛋别哭,狗蛋别哭,我们的狗蛋不哭。”

进入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迎来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期,也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从全球来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获得了在政治上的权利(例如黑人和妇女有了投票权);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本身也改头换面,变得更加“友善”,甚至“和蔼可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时代那种赤裸裸的剥削式工厂日趋减少,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正替代工人劳动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大趋势,在发展生产力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身份和认同问题也随之产生。原先,丧失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是成为无产阶级的前提,因为“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才能被资本所吸收,才能成为劳动价值的来源”[3]。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已经难以用物来表述,电子商务、股市等新兴资本交易手段让生产资料的概念变得模糊。此外,就业的环境也看似变得自由和平等,工人们(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凭借自身所学可以在市场上任意选择职业,他们以自身的劳动换取报酬,做他们想做的事。看起来这一切非常合乎逻辑,工人们甚至一个礼拜还有两天的休息日,在不同的场合,工人利益的代表机构——工会,也能为他们争取正当的政治和经济权益。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资本家和工人的身份差异和阶级对立正变得弱化:“他们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漫游同样的风景胜地……由于生活方式的同化,由于大家都分享制度的好处。以往那种在自由和平等名义下提出抗议的生活基础都不存在了。”[4]

实际上,消费社会不过是资本主义进入到发达阶段的“升级版”,在这里,资本依然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则。在消费主义的诱导下,现代人所谓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运动,由于无法厘清和把握不自由的根源,反而将自身更加深入地“嵌入”到资本主义体制中。加上资本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现代人崇拜资本,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追求,陷入到无限的消费循环中:一方面从无理性消费中寻求短暂的、虚假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无意义感的消费行为让人们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走向价值虚无,变得贪婪和急功近利。同时,消费社会还是一个善于制造虚假体验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资本通过高超的宣传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消费把“需要”强加在社会中的人身上,逐渐使消费成为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实际上,消费社会的经济运转不过是资本运作,通过大量商品的不断循环消费,创造出更多的资本而已。马克思对资本生产过程进行批判时就发现,利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改进技术,推动固定资本的劳动资料取得“机器体系形式”,让劳动的生产力量转变为资本的生产力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趋势。但是,马克思同时指出,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并不能像活劳动那样直接生产价值,机器只是“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使劳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大量的维持活劳动能力所必需的产品,从而提高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例”[7]96。按照马克思这一理解,在以消费为特征的社会里,无论是电子商务、股市,还是其他形式的新兴生产资料,在本质上跟工业时代为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机器并没有区别,都是资本增值的工具而已。在大机器生产时代,工人没有从机器的奴役下获得解放,同样,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资本通过新的生产方式依然在控制着劳动者。马克思预言,未来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会更加推广机器分工,把人的操作变为机器的操作,让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导致“工人自己的劳动能力贬值,由此产生工人反对机器体系的斗争”[7]99。反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产业工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底层劳动者的收入难以保障,说明马克思的预言早就成为现实。

二、变化的实质:由“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

根据Chemeor中的数学模型,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得到模拟用的化学驱参数,主要包括聚合物粘度参数、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吸附参数和注入体系相对渗透率参数。

所以,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已经随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消亡,他们鼓吹资本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得了全面而彻底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希望、话语、理论以及实践,也随之一同灰飞烟灭”[5]。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让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工人阶级已不再是被剥削和压迫的群体,人类自由也已经实现,他们甚至断言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最终的模式”[6]。然而,实际情况如何?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是否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完成自我改良和革命,“脱胎换骨”成为好的政治体制?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已经缺乏时代性了吗?

从马克思劳动视角来看,经历上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虽在诸多方面有了新变化,但这种变化仅仅只是从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其劳动和资本所不可调和地对立,资本逻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无论看似多么公平和温馨,或者友善可亲,资本对剩余劳动价值无限制追求的原动力并未消退,只是手段变得更加隐蔽而已。换言之,资本只是戴上虚伪的面具,通过构建一个消费社会牢牢控制了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和幸福观念。为了刺激消费,资本家采用了大量的新措施,如信用卡分期付款、住房贷款、证券股票投资等,这些都是马克思时代所没有的,但却具有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诸多特征。在资本主义新举措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大众被消费所控制和奴役,人与人的关系沦为一种物化的关系,在更隐蔽和更深层次上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和生存危机,以及大众对生活意义的迷失。

事实上,从马克思劳动思想分析视角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主要体现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上。这一批判观念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同样适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资本本身是一种“死劳动”,它依赖工人的“活劳动”而存活,其本性在于自我增值,这也是资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而资本逻辑则是一种资本自我扩张、追求自我增值的客观逻辑,它会推动和加速世界的物化和资本化,从而形成一种支配社会和人的资本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否定和发展危机。按照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就不难看出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即全球化在把世界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同时,也让全球市场、国家、劳动者成为了资本增值的工具。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依然表现为资本通过支配人的劳动而不断把人和人所处的世界“资本化”,成为自我增值的工具。这一逻辑之下,无论资本看起来多么“温情”和“友善”,其实质都是对剩余劳动价值的追求,都是把世界和人都纳入资本的牢牢掌控中,“让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自由贸易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2]403

三、变化的超越:以对抗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自由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并非是自愿的,而是资本家人为设置的。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只是加速工人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生产力的工具,“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2]165。后果是工人为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把自己限定在分工的活动范围内,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固定的社会角色,从而是不自由的。在这一情况下,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其自身也是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不合理的分工仍然存在,工人的劳动就跟资本相互对立,机器也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现代资本主义之所以比早期资本主义看起来更显“人道”和“温和”,是因为资本家以一些福利政策和看似公平的方式来遮掩对工人的剥削。事实上,正如马克思所写的那样,虽然提升工资待遇会让工人有一种发财、消费的欲望,但这种欲望的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的,结局只能是让工人“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8]。事实上,工人经济状况的改善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在资本逻辑控制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根本性矛盾,必然会发生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工人依然会返回到贫困的境况。

可以说,资本逻辑对世界的控制已然成为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现实,而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就是资本的不断扩张。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劳动不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人类活动,而是异化成为服务资本增值的抽象劳动,人自身则被异化为增值的工具和手段。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读懂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深刻,他认为将当下的哲学理解为紧随科学亦步亦趋,并没有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陷入危机的双重现实,只有“马克思主义懂得这个双重的现实”。[9]当然,马克思同样认识到资本也包含自己否定自己的逻辑,受其扩张的本性驱使,资本必然要无限制压缩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只要资本不断地积累社会财富,便导致社会大众的购买力下降,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产能过剩。资本的扩张同样依赖新产品、新技术,这就依赖于人的创造力,然而,有创造力的人的前提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资本逻辑统治之下,人的异化恰恰导致了人全面发展的危机和创造力的枯萎。所以,解决现代性的危机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打破资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物化和奴役,把支配劳动的权力还给人自身。借用学者吉登斯的话来说,应对资本逻辑的危机就是“人类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驾驭(资本)这头猛兽,至少能够引导它,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且增大它带来的机遇”[10]

评价是生态小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方法很多,如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但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水源保护区生态小流域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方法难以提供科学全面的管理决策;②水源保护区生态小流域多维特性迥异多变,传统方法难以适应评价的需要;③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数量的增加,传统评价方法的效率较低且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④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方法也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基于以上原因,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科学和合理的评价体系,选取合理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并依托计算机技术编制评价软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以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对抗资本逻辑,绝对不是让社会大众和人类文明退回到前资本主义,重返自耕农时代或者手工业工匠时代的生存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表述为私有制和劳动:“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条件、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2]207。也就是说,除了资本主义私有体制,还有劳动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通道,是确立人的本质和实现人的自由的形式。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公民自主性活动都从属于物质生产,以至于把物质生产作为目的,让原本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沦为了摧残人生命的活动。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分析逻辑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依然成立。随着资本逻辑把人的劳动异化,人的目的和手段同样被颠倒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被消费行为所替代。从而,要让现代人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依然要返回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中劳动的批判,从劳动和资本逻辑的对抗中,看清劳动异化的真相。在马克思这里,要彻底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有让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马克思认为,“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实现自己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209。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把“自主活动”表述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认为“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所以,可以看出,要超越资本逻辑关键是要从解放劳动入手来解放人自身。而要解放劳动,就必须让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历史使命,在革命行动中,通过对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的扬弃来恢复本真的劳动,进而重构人类解放的社会生活状态,建立起一个自觉自愿的“自由王国”。

从用户层面上说,视图是用户直接见到的HTML网络页面,从程序层面上说,视图主要负责是形成用户界面,一般按照数据模型当中的信息转变成界面传给广大用户。视图可以准许用户用不同的方式输入信息,但信息自身并不是由视图进行处理,视图仅仅是用来呈现数据与信息。在具体应用当中,有时会存在多个视图同时访问统一信息模型的情况,如果用户在该信息模型中,便会生成具体视图,用来显示用户详细的信息表格,便于管理员监控。

四、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迭代更新,以金融信贷、第三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正成为发达资本国家的主流经济模式。站在马克思劳动批判的视角,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繁荣不过是虚假的表象。事实上,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危机,不仅有劳动的异化,还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异化和人的异化。只有回到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文本和语境,对资本逻辑展开现代性的经济和政治批判,把作为资本增值手段和工具的劳动还原成为人的自由自主的生产活动,才能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繁荣表象掩饰下继续奴役劳动者的真相,在消费主义迷雾中看清实现个人发展和全面自由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4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一兵,大卫·哈维,杨乔喻.空间塑形与非物质劳动——张一兵与大卫·哈维对话之一[J].人文杂志,2017(11):22-31.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18.

[5]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5-76.

[6] 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9.

[9] 费迪耶,等.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丁耘,译.哲学译丛,2001(7):52-59.

[10]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3.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2.

中图分类号: B5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034(2019)02-0129-05

收稿日期: 2019-02-10

作者简介: 刘余勤(1984—),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lyq@dhu.edu.cn

标签:;  ;  ;  ;  ;  ;  

从马克思劳动视角看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及其本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