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论述论文,中国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日益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将在二十一世纪初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注:《在俄罗斯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江泽民同志作为曾经长期在科技部门工作的一个大党和大国的领导人,以其深厚的学养、浓厚兴趣和高度的敏锐,密切关注着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进步,关注着世界潮流的走向。当知识经济在少数发达国家初见端倪之时,当“知识经济”这一新名词刚刚出现在一些西方学者口中和国际组织的文件中时,江泽民同志就开始密切关注知识经济问题。最近几年,在他的许多讲话和指示中,不断发表关于创新的论述,不断丰富关于创新的思想。认真学习这些论述,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对推进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事业,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创新论述中出现频度最高的一个论断,在1995年5 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近几年来,在国内、国外的一些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创新在民族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人类发展史的精辟总结,是中华民族腾飞之路的英明指南。

人类近代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竞争表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就发展的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就会导致落后。中国古代的辉煌是不断创新使然,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使中国在天文、立法、农耕、水利和冶炼技术方面有大量的发明和创新,“以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注:《在俄罗斯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近代中国的逐渐落后,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的封建统治,扼杀了新思想,逐渐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近400年来,世界科技中心、经济中心出现了多次转移, 先后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又到法国、德国、直至美国,一次次的转移都是一个个不断创新、兴旺发达或是创新减退、逐渐落后的历史。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注:《在俄罗斯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国人的告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动力作用进一步突显。1998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部分院士时讲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当代美国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正是以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为基础。在1953年—1973年的20年间,世界总共500多种重大技术发明和创新,美国就占了一半。 正因为如此,它在国际市场上总有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商品,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去年八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学虽无国界,技术却是一种知识产权,发达国家正是凭借手中的知识与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其经济霸权。而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根本使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注:《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在当代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江泽民同志的上述告诫。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难以自立自强。创新精神的衰退是最大的衰退,而一个创新精神旺盛的民族,也许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必然后来居上领先于未来。

二、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1996年,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学者和政府的关注,引发了一场世界各国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全球科技大角逐。1997年,OECD又推出了一份报告:《国家创新体系》。这份报告是前一份报告的深化和继续,将知识经济由理论探讨推进到实践探索。该报告认为,知识经济在一个国家的进程,取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报告提出了一套国家创新体系分析、评价的方法,以便政策制定者理解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历经几个月的酝酿,起草了一份报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呈递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该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中国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设想与步骤。所要建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以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系统;以社会和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支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基础和知识平台。

1998年春节期间,江泽民同志在多次阅读中科院的报告后作出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江泽民同志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科技意识关注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现在, 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8年6 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部分院士时, 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至关重要的。”在江泽民同志的直接指导下,1998年6月,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系统”试点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始,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发表演讲时谈到:“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就是要从下个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前景出发,明确新的科技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成就,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去年8月20 日,江泽民同志亲自来到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调研考察,他深入到重点实验室,与科技工作者交谈,了解试点工程进展状况,仔细听取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大连物化所所长邓麦村关于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并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锋。最近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为“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西方国家于80年代就提出了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但是更多的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在提高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已从单一地强调技术创新转移到既重视技术创新又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知识的生产、储存、转移和应用。从1994年开始的OECD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证研究,已经把知识的扩散力、知识网络、知识和人才流动以及创新指标的研究作为重点。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单一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向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变,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知识化和全球化方向转移的大趋势。搞出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就是要搞出既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正确选择。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基础设施应包括三类:交通、通讯、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法制和监督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研和企业R&D(研究与开发)等。其中,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将涉及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尽早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将大大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实现经济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创新的关键靠人才

江泽民同志在反复强调创新的同时,也总是十分强调人才的作用。他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注:《1998年6月1日接见中科院、工程院部分院士时的讲话》)他还说:“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大量培养年青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去年8 月他在大连物化所考察时进一步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关键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培养新的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希望。”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人才问题的战略眼光,也为全党全社会在创新活动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出了指南。

当今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而知识的应用和创造都要靠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去完成,所有围绕知识的活动都是靠各种人才去实现。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美国,若没有从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直至比尔·盖茨这一代代杰出的创世英才,绝不可能有今日美国辉煌。当代中国,若有更多的李四光、袁隆平、王选、杨元庆、求伯君,中国“四化”蓝图定会更早实现。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创新人才队伍。这些人才有的要在基础科学方面攀登世界高峰,为我们取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的要进行高新技术创新,做出成果使之商品化、产业化,从而改变我们现有的产业格局;更多的是要善于把各种高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应用到传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全方位创新,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这些优良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对社会、国家和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敏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能力;具有熟练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目前创新能力薄弱与现有的人才状况是分不开的。我国科技队伍总量不足,1996年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是6.8人, 而美国是74.3人,日本是80.4人。更严重的是这支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创新意识和素质不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现有的某些体制和政策也阻碍着人才的流动和成长。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注:《在俄罗斯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1999年元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开始实施,为下个世纪初,在我国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规划了宏伟蓝图。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单一教育为通才教育,改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要大力宣传象王选、袁隆平这类民族知识英雄,弘扬他们的爱国、奋斗、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通过制订并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抢占科技前沿的将帅之才,一批有市场经济头脑又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具有科技基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和思想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世界新形势、新趋势,科学的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经验教训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最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我们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以这次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标志,中国伟大的创新事业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创新,将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为旗帜,有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和思想为指针,通过有计划、有领导的国家创新工程实施,我们一定能够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使中国现代化强国的航船在二十一世纪劈波斩浪、抵达胜利的彼岸。

标签:;  ;  ;  ;  ;  

创新: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