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已步入“准边缘化”_边缘化论文

台湾经济已步入“准边缘化”_边缘化论文

台湾经济已步入“准边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边缘化是指区域的重要性大为降低,成为无足轻重的因素。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台湾坚持闭关自守,只会越来越快速地让台湾边缘化。台湾经济衰退,以及其它贸易障碍等问题,不仅使外商投资望而却步,不敢投资或转移投资,而且也使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影响力锐减,从而使台湾经济步入“准边缘化”,即接近“边缘化”。主要表现在:

——经济增长大幅下降。政党轮替后,台湾当局意识形态挂帅,“核四”停建、缩短工时等案引发朝野严重对峙,政治环境急剧恶化。与此同时,不久前又出现“财划法”复议、“老人津贴”修法、8吋晶圆赴大陆投资、河洛语定为“第二国语”、“台独公投”等问题,再加上近期的“一边一国”论等所引发的岛内政经激荡,极大冲击了投资者及消费者的信心,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政经环境恶化使得投资环境迅速恶化,再加上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对台湾企业产生了强烈的磁吸效应,使台湾不但民间投资锐减,产业外移,进口下降,关厂歇业上升,失业率飙升;而且产业升级缓慢,财政赤字恶化,金融机构逾放增加,整体竞争力衰退,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以台湾经济成长每10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一个台阶来看,台湾经济是沿着台阶下滑,七十年代增长率是10%,八十年代是8%,九十年代是6%,新世纪初的10年大约只有4%。但事实上,仅就近三四年统计,平均经济成长率已不到4%,2001年更创下了50年来空前的负成长(-2%)纪录。

——消费衰退。到2002年底,台湾首次连续两年物价呈现负增长。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02年下跌0.2%,是台湾有纪录以来的最大跌幅。其实台湾经济最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于通货紧缩,而是失业问题。因为只要失业问题能够改善,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通货紧缩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台湾的失业率高达5.31%。面对经济景气低迷、失业率节节升高、街头游行不断的局面,台湾当局向失业者开出两张“支票”:一年内将失业率降至4.5%以下;未来的两年每年编列230亿台币预算以创造7万到1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此项计划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何处去找这每年230亿台币的巨款,目前台湾当局预算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资金。即使230亿能够筹到,靠短期行为解决失业问题也只能暂时缓解就业矛盾,一旦无力投入,暂时就业者又只得再度加入失业大军行列。预估在可见的数年之内,失业率都将保持在5%以上的高水平。因而,消费衰退就难以避免。

——投资衰退。任何经济体长期的繁荣与发展必须靠持续不断的投资。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恶化,岛内投资连续两年出现罕见的负成长。与此同时,企业家挟着资金加速外移到祖国的内地,愈来愈多的厂家急切地将眼光投向祖国大陆。台湾在六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快速成长正是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投资注入。但2001年的台湾民间投资却出现了罕见的负29%的成长率。2002年1到9月,则在2001年已出现负增长近3成的基础上,再度出现了负12%的成长率。至于侨外投资的表现则更令人吃惊,2002年与2001年同期相比的增加率竟然是负47%。据《大公报》报道,从《天下》杂志连续11次的外商投资意愿调查发现,近10年外商对台湾投资环境一路看坏。调查显示,虽然未来两年外商计划扩大对台湾投资的比率为19.7%,比两年前的15.2%略有提高,但是两年内决定缩小规模甚至撤资的外商比率则创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新高,达到15.8%。同时,据《天下》杂志针对一千家台湾大企业CEO所作的调查,55%的CEO表示未来两年在台湾的发展计划将维持现状,21.8%的CEO认为明年景气比今年差,只有23.6%的CEO感觉明年景气将变好。

由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官方投资下滑,使得台湾投资率(投资毛额占GNF比率)降至17.1%,创下近40年来新低纪录,显示岛内投资衰退的情况极为严重。据香港中通社报道,自1963年有统计以来,台湾的投资率几乎都在20%以上,1972至1981年这10年间的平均投资率更高达30.9%;1986年投资率虽一度降至17.12%,1987年即升逾20%,此后一直在22%至26%之间。至2001年大幅降至17.35%,2002年再降至17.1%,连续2年投资率降至17%,为近40年所仅见。相比之下,虽然日本近年来景气低迷不振,通货紧缩日趋严重,但是日本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24%以上;2001年日本投资率达24.84%,韩国26.7%,新加坡24.1%;至于中国大陆近年来的投资率更高达38%以上。

——资本紧缩和信用紧缩。东南亚普遍出现物价下跌现象,台湾面对“输入性通货紧缩”的压力日增。近年来,因自发性的紧缩因素,即台湾银行体系的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出现资本紧缩和信用紧缩。全体银行实际净值约为账面净值的四成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银行净值为负数,另有三分之一的银行净值严重不足,必须大幅增资,才能达成8%的资本适足率要求。这种现象就是资本紧缩,如不能适时挹注资本,许多银行将倒闭,并牵连正常的企业和银行,金融业呆账也会越来越多。台湾实际上已出现信用紧缩现象,据“央行”统计,主要金融机构的放款和投资,2000年衰退1.02%,2001年9月衰退3.22%,其中对民营企业放款与投资更衰退5.22%。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市已连续低迷逾10年,经济低迷可见一斑。台湾“中央银行”已经连续第14次降息,以图振兴经济,但刺激不再有效。台湾投资者虽然有钱,但因对台湾前景不乐观,不愿拿出钱来投资。如果两岸关系僵持,台湾当局处处设置障碍,直接“三通”无法实现,不仅要断送许多商机,岛内经济也难有起色,而且会造成无穷的祸患。随着景气的萧条,一般家庭与个人的财富正在持续缩水:股票、房地产价格下挫,工资下降,利息降低,新台币贬值……。

——外商对台投资持续大幅衰退。企业家、资本、人才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这是无法避免的趋势,政府不能强制资金和人才不移动。由于台湾岛内投资环境的恶化及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2002年,外商对台投资持续大幅衰退。依台湾“经济部”统计,2002年1~10月,外商对台投资金额为2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衰退37.2%。从投资结构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占25%)、电子电器制造业(18.9%)、批发零售(12.1%)与电信业(6.6%),即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占了50%以上。投资主要来源地为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美国与日本,合计占外商对台投资的66%。与此同时,已有不少跨国大企业将在台湾的营运总部搬离台湾。如著名的台商长荣集团、美国快递公司等,都已将在台的总部外移。

——港口形势出现衰退。两岸无法直航,原本颇具优势的台湾高雄港、基隆港等渐趋边缘化,不仅货柜装卸量在全球的排名节节下降,许多轮船公司的航班也不再前来弯靠。在全球货柜轮船公司中排名第六的法国达飞轮船公司,近几年多条航线陆续取消弯靠台湾,后又决定自2002年2月起,将该公司与南美北亚轮船公司联营的亚洲——地中海航线,取消弯靠基隆港,该公司无船舶直靠台湾,营运重心完全转移到祖国大陆。而台湾建恒海运所经营的南非、南美、西非与美国西岸等航线,也把弯靠台湾航班减少一半以上。达飞在台湾的子公司达飞运通负责人周家献指出,因两岸无法直航,船只必须在来台中途弯靠石垣岛或香港,增加船只营运成本与浪费船期,船东在衡量利害得失之后,当然是优先选择货量最大的大陆港口。台湾高雄港的世界排名近年来也连连下滑。2002年,高雄港的货柜装卸量约849.3万个标准箱,已不及上海港,退居世界第五,而深圳港也直追高雄港,排名世界第六。台湾在传统产业方面已无优势,本来是以发展港埠与海运服务业最具优势,但是两岸无法直航,等于是自绝生路、自我孤立。

——美侨商会以及欧美、美台商业协会的会员逐渐减少。据台湾媒体报道,已卸任的美台商业协会主席卡路奇,毫不讳言美侨商会以及美台商业协会会员逐渐流失的问题。他说,这是因为台湾经济不景气,劳工成本比大陆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贸易障碍造成的。台湾欧美商会在台会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据报道,台北美国商会会员从2001年初的875家减为2002年8月的750家,欧洲商会会员也由260家减为230家。

——台湾出口日本、美国、欧洲诸国大幅衰退。日本、美国原本是台湾的主要出口国,但近两年台湾出口日本大幅衰退。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前不久指出,台湾2001年对日出口缩减20.79%,为亚洲“四小龙”中衰退幅度最大者。台湾“国贸局”表示,2002年1月台湾输往日本的主要产品,机械用具减退17.76%,但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上升0.58个百分点;电机设备则衰退36.56%,占有率减少0.94个百分点;光学仪器衰退17.43%。但大陆在日本市场却持续扩张,2001年成长4.90%,市场占有率亦达到16.55%。台湾有逐步被挤出日本市场的可能。2002年台湾对美国、欧洲及日本出口分别减少3.2%、6.3%及6%,可以看出,台湾在国际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两岸关系走向决定台湾前途。台湾经济要走出“准边缘化”的困境,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三通”。祖国大陆对“三通”已表示出极大的诚意和宽容。2002年10月,钱其琛副总理表示,航线名称可叫“两岸航线”,获得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两岸不能直航,人为地增加了货物交易成本,与经济全球化和两岸加入WTO的形势极不适应,对台湾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自我损害。“三通”不通,台海形势紧张,两岸关系受损,最终受影响的是台湾经济,受伤害的是台湾同胞。不过,台湾当局的“政治考量”终究改变不了经济规律,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台商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两岸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台商投资首选大陆,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1.台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

自从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台商就迈开了投资的脚步。现在投资内地的台商企业已达5万多家,投资项目达2万多件,投资金额近1000亿美元。2002年台湾对内地投资已占其海外总投资的74%。在大陆,已经形成比岛内更大、更具规模、更具效率、生产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台湾产业与内地的紧密联系。

2.台商投资技术层次越来越高

近年来,台商的投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已从传统产业转到科技产业。从2001年起高科技产业也积极加入到投资大潮中来,技术层次在升高,投资价值在转变,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向了生产研发并举的模式。目前,已有70%以上的台资企业在内地设立了研发中心,他们借助祖国大陆雄厚的科研实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由单一的产业投资,转向上中下游关联产业的投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台资企业大量启用内地人才,使人才当地化。台资企业就地采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已达60%。

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祖国大陆将成为投资主流。当前,台湾科技产业正大举向内地迁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这是高科技企业得以生存及提升竞争力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策略。正如台商所言:台湾高科技产业不出走是没有出路的,更难以参加世界竞争。目前,台湾科技产品的30%在内地生产,资讯硬件产品的40%以上在内地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笔记本电脑,2001年在内地的生产比重已达14%(200万台),2002年达到25%,预计2003年将增长至46%。台湾整体资讯硬件产业在海外的生产比重已高达52%,超过了岛内。

3.台湾贸易越来越依靠大陆

台湾前“陆委会”副“主委”高孔廉指出:目前台湾的经贸增长百分之百仰赖大陆经济。2002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额达328亿美元,约占其出口总额的25%。目前,祖国大陆已超越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2002年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额仅为79.5亿美元,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约250亿美元,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早从1993年开始,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就已经超过台湾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顺差;而从1991年到2001年,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的总金额为1627亿美元,远超过台湾外汇存底的数字。正如台湾有识之士所言: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与重要性日益增强,现在和今后,大陆的经济发展可以没有台湾,而台湾的经济发展则不能没有大陆。

当前阻碍两岸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其中两岸“三通”不通是最大障碍。本来1小时的航程,人为地经香港和澳门转机,费用因此提高60%。仅两岸不直航,两岸民众一年损失就高达新台币270亿元。对厂商来说,要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是最重要的,因此台湾当局对“三通”问题不能再回避了。开放两岸“三通”,是台湾当前最大的主流民意。岛内人士指出,台湾若3年不肯直航,海外的海运、空运公司都会撤离台湾。

“三通”是方便两岸人民生活、符合广大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好事。“三通”是经济事务,不应受政治因素干扰。台湾当局如果自外其中,以不合时宜的观念去阻挡潮流,这将会使台湾经济窒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对高速发展的祖国大陆市场,台湾当局如果一意孤行,必定会丧失机遇。台湾不仅难以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而且台湾经济可能走向真正的边缘化。只有“三通”才是台湾经济步出衰退的根本出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必然提高对台湾商品的需求。况且,台商已在大陆市场积极作全球布局,“三通”将有利于台商企业及台湾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进入大陆市场,拓展大陆市场,才不会被边缘化。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诚意,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真正做好“三通”这件惠及两岸人民的实事,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台湾经济已步入“准边缘化”_边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