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现实主义论文,发展过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歌流派,这个流派涌现了一批大诗人,他们有的是这个流派的主将,有的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随后另辟蹊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下半叶。它早已超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思潮,尤其在拉丁美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魔幻现实主义就奉超现实主义为圭臬,从中吸取了各种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法国精神生活的一次深刻的破裂,“美好的时代”结束了。在这之前,社会上一片升平气象,大街上车水马龙,骏马昂首阔步,车上坐着身穿长裙的妇女和衣着毕挺的绅士。经济繁荣,人们在交往中彬彬有礼。这种表面的繁华俺盖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大战的灾难突然而至,一场大屠杀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导致了精神危机的爆发。
超现实主义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一、产生和发展过程
首先要提到达达主义的产生。1916年2月,在瑞士的苏黎世, 以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为核心,成立一个团体,起名达达,这是随便翻开词典找到的一个字,查拉后来这样说明:“这是要提供一个证明,表示诗歌在各个方面,甚至在反诗歌方面都是一股活跃的力量,文字只不过是诗歌的一种偶然的工具,决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由于缺乏合适的名称,我们就将这种自发产生的表现形式称之为达达主义。”(《1950年5 月的法国无线电台访问》)这些年轻人经常在伏尔泰小酒店聚会。他们发表了大量传单和宣言,组织挑衅性的演出。乔治·于涅在1932—1934年的《艺术笔记》中的一节《绘画中的达达精神》这样描述:“在舞台上敲打钥匙和盒子,算是奏乐,直到听众提出抗议,都要发狂了。塞尔纳不是朗诵诗歌,而是将一束花放在一个制衣人体模型的脚下。在一顶甜面包形状的巨帽子下,有个声音念出阿尔普的诗歌。于埃尔森贝克声音越来越高地吼着他的诗,而查拉按着同样节奏,也越来越高地敲打一只大箱子。于埃尔森贝克和查拉一面跳舞,一面发出小熊的喊叫声,或者头上顶着一根管子,装在一只口袋里扭来扭去,这样练习名为‘卡卡杜黑人舞’。查拉创造了化学诗和静力诗……”达达主义彻底否定当代世界、传统价值、理性和有规则的语言,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1918年的达达主义宣言这样写道:“自由:达达,达达,达达,痉挛的色彩的嚎叫,各种对立、矛盾、滑稽和非逻辑事物的交错:即生活。”这个定义颇能说明达达主义的宗旨。
它首先要追求自由。达达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次大战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巨大破坏,还有精神上的创伤。它引起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幻灭感,一部分作家对资本主义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查拉就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他说:“让每个人都高呼:需要完成毁灭的、否定的巨大工作,打扫、清洗,”又说:“达达将双目闭起,将怀疑置于行动之先和一切之上。达达怀疑一切。”在怀疑一切的思想指导下,达达主义发展到否定一切。阿拉贡在一次聚会中这样宣称:“不再有画家,不再有文学家,不再有音乐家,不再有雕塑家,不再有宗教,不再有共和派,不再有保王派,不再有帝国主义者,不再有无政府主义者,不再有社会主义者,不再有布尔什维克,不再有政治家,不再有无产者,不再有民主派,不再有资产者,不再有贵族,不再有军队,不再有警察,不再有祖国,最后这一切蠢事够了,什么也不再有,什么也不再有,一无所存,一无所存,一无所存,一无所存。”结尾的6个否定充分表达了达达主义横扫一切的极端态度。
达达主义的定义的第二句指出了它的基本写作手法,即将各种矛盾对立事物,甚至不合逻辑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并追求奇异和光怪陆离的特色。为达此目的,达达主义者采用了如下的创作方式:
拿一份报纸
拿起剪刀
在这份报纸中选择一篇文章,长短恰如你打算给你的诗歌的篇幅
剪下文章
然后细心剪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并放进一只口袋里
轻轻摇晃
然后依次从口袋里取出剪下的每一个字
认真抄写下来
这就是你所要写的诗。
达达主义者认为这样毫无意识作用的混乱字句的组合,便是生活的形式,便是生活,便能写成诗歌。总的说来,达达主义并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可是,它的探索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语言的结构、对意识的连贯提出了疑问,从而启发了超现实主义者。从今以后,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成为诗歌创作的基本问题。精神问题越来越引起诗人和艺术家的注意。阿波利奈尔在《图像诗》中已经提到:“无比深邃的意识啊/明天人们要探索你/谁知道从这深渊中/会挖出什么样的活人/连同一个个完整的天地。”正是他首先在《蒂蕾齐亚的乳房》的序言中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词。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和创立者是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 ,1896~1966)。他在1916年至1921年间经历了三次遭遇,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是同诗人雅克·瓦歇(JACQUES VACHE)相遇。布勒东当时是南特的医生。瓦歇是个反传统主义者,正在探索自己混乱的内心,擅长黑色幽默,布勒东把他看成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第二次是同阿波利奈尔的接触。《蒂蕾齐亚的乳房》中的演员身穿英国军官服装,“他走进大厅时握着手枪,而且说是要向观众开枪。”在布勒东看来,这是绝好的超现实主义行为:“超现实主义最普通的行为就在于握着手枪,下楼来到街上,随便四处向人群开枪。”阿波利奈尔启迪了他把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发现同探索新诗的过程结合起来。第三次是发现了弗洛依德,他在1921年同弗洛依德见了面。弗洛依德正在进行精神病治疗和潜意识的研究,对他是个巨大的启示。
布勒东原来是马拉美的信徒,后来成为达达主义者。但他不满于达达主义排斥一切的宗旨。1919年, 布勒东、 阿拉贡和菲利普·苏波(1897~1988)创办《文学》杂志。1920年,布勒东和苏波合写的《磁场》出版,这是第一部纯粹超现实主义的作品。1921年,布勒东和他的追随者同查拉决裂。在5月13日组织的一次审判作家巴雷斯的会上, 查拉作为证人这样说:“庭长先生,您会同意我的看法:我们大家只不过是一群混蛋,因此只有小小的不同:更大一点的混蛋还是更小一点的混蛋,是毫无意义的。”布勒东作为庭长这样回答他:“证人坚持认为是个十足的笨蛋,还是试图让人囚禁起来呢?布勒东和达达主义最终决裂是在1922年。
1924年,《文学》变成《超现实主义革命》(1924年12月至1925年4月由佩雷和纳维尔主持,此后由布勒东主持,直到1929年12月), 同时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局”。同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至此,这个诗歌流派有了自己的领袖、理论和进行实验和创作的刊物。超现实主义的全盛期是在30年代。1930至1933年,布勒东主持了《为革命服务的超现实主义》;1933至1937年又创办了《人身牛头怪物》。除了布勒东、阿拉贡和艾吕雅以外,聚集在超现实主义旗帜下的有如下一些诗人:
菲利普·苏波。他于1917年占地医院的病床上接触到诗歌:“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个句子在我的脑子里转悠。它发出昆虫的声音。它坚持响下去……这样持续了两天。我拿起一支铅笔,把它写下来。于是有样我并不认识的东西爆发出来。”(《一个白人故事》)他赞赏兰波和洛特雷阿蒙。不久,他遇到了勒维尔迪和阿波利奈尔,后者让他结识了布勒东、查拉和其他诗人。他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但从1923年起,他与超现实主义保持一定距离, 寻找自己的道路。 《诗歌全集》(1937)搜集了1917年以来出版的诗集合在一起。
邦雅曼·佩雷(BENJAMTN PERET,1899~1959)。1920 年参加达达主义运动,也是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一生态度不变。1926年加入共产党, 随后转到托洛斯基派, 1931 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逐出巴西,1936年会合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1940年因反军国主义而被捕,直到法军溃败时才得以释放,大战斯间在墨西哥。他的诗集有《不朽的病》(1924)、《睡觉,在石头中睡觉》(1927)、《崇高的我》(1936)、《墨西哥的空气》(1952)等。他的诗歌语言绝对自由,从语言和意象的自由组合中产生诗意的奇特,用词大胆,表意滑稽。
罗贝尔·德斯诺斯(ROBERT DESNOS,1900~1945)。生于巴黎,父亲是巴黎菜场内的合法中间商。1922年经佩雷介绍,认识布勒东。他以表现梦境和实验自动写作法而惊世骇俗。1930年与布勒东分道所镳。他对新闻、电台工作感兴趣,创造了第一首广播诗《方托马斯之歌》,还写作电影剧本。他的诗将奇特和上结合,将自然和超现实相结合,民间语言和民间趣味伴随着超现实主义的意象和渊博的传统知识。他在1942年给《幸运集》写的序言中说:“如今我想,能使灵感、语言和想象相配合的艺术(或者不如说魔术), 给作家提供了高级的活动领域。 ”1940年他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2月被捕,1945年6月8 日死于泰雷辛纳集中营。《明天》一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即使我活到十万岁,仍有力量/等待你,啊,希望预感到的明天。”
此外还维尔特拉克(CHARLES VILTRAC,1882~1971),他著有《失望者之歌》(1920);格诺(RAYMOND QUENEAU,1903~1976);普列维尔(JACQUES PREVERT);勒里斯(MICHEL LEIRIS,1901~)等。
超现实主义对其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超现实主义画家有马克斯·埃尔恩斯特、弗朗西斯·皮卡比亚、米罗、唐吉、路易·布纽埃尔、达利、马松、希里柯等人。30年代在巴黎、德国、美国、比利时、布拉格、伦敦等地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画展。
超现实主义对音乐和电影也产生了影响。 埃里克·萨迪(1866 ~1925)同让·柯克托、毕加索合作,在俄国芭蕾舞的演出中进行了探索。马塞尔·莱尔比埃的电影同画家费尔南·莱热合作。1924年,勒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是同埃里克·萨迪合作的。
20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已传到国外,1926年在塞尔维亚组织了超现实主义团体,随后是1927年在比利时,1933年在秘鲁,1934年在捷克都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团体。1940年,布勒东侨居美国,在纽约建立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团体。
从20年代后期开始,超现实主义经历了大分化。1926年,苏波和阿尔托被开除出去,1929年,被开除的有德斯诺斯、勒里斯、巴隆、马松、普列维尔、格诺、维尔特拉克,1932年轮到阿拉贡,最后是艾吕雅。有的是因为艺术观点产生了变化,有的则是因政治态度转变而引起艺术观的转变。但是,布勒东始终坚持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创办了一些超现实主义刊物:《中性氖》、《超现实主义者本身》、《引水渠》、《突破口》、《过长的手臂》,接二连三地出现,它们采取的立场都是反殖民主义的。脱离了超现实主义的诗人,有的虽然转向了现实主义,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有的在晚年不同程度地复归于超现实主义的写作。然而时至今日,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已经消亡,虽然超现实主义的精神还具有活力,“人们看到它在1968年的5 月事件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兴未艾的激情表现出来。”(阿斯特尔和柯尔梅兹《法国诗歌》第404页)
二、理论主张
超现实主义者拒绝一切成规。在诗人中,瓦莱里和克洛岱尔比他们年长30岁,在他们看来,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建立在一连串的偏见和错误之上。他们对克洛岱尔的因循守旧特别反感,认为“不能既是法国大使又是诗人”。至于瓦莱里,他由于对古希腊文化具有丰富知识,品味高雅而被他们摒弃。1924年,法朗士逝世,他们发表了《一具僵尸》,对传统文学发起攻击。但是,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还有所不同,超现实主义并没有完全否定一切传统,他们还有推崇的作家。他们特别赞赏兰波和洛特雷阿蒙,甚至奈瓦尔的经验。他们通过奈瓦尔,重新发现德国浪漫派。他们还上溯到18世纪,发现了英国的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苏波翻译和介绍了他的作品。在当代诗人中,他们推崇阿波利奈尔和桑德拉尔,后者是《黑人诗选》的编纂者。还要提到的一个诗人是圣保尔一卢(SAINT—POL—ROUX,1861~1940)。这个诗人生于马赛,1893 年倡导“理想现实主义”。他认为诗歌“是表现在人性中的天主,是还未表现的世界的全部混沌,只有诗人——中介人才能使这混沌变得清晰。”他给予原始魔术和潜意识以显示精神的功能。1933年,他的《向基督祈求》揭露了纳粹的迫害罪行。1940年6月,德国士兵打伤了老人, 强奸了他的女儿, 毁了他的手稿。 他的作品有《迎圣体的临时祭坛》(1893)、《玫瑰和路上的荆棘》(1885~1890)、《从鸽子经过孔雀到乌鸦》(1885~1904)等。这个诗人的作品的真正意义直到超现实主义出现,才得到发掘。他作为一个极端的象征派,要将梦的意象完全解放出来,这种梦的意象有时是语言的巧合,有时是有意的语言安排,已经向自动写作法靠拢。例如这一首:“真正的水波,/第一道水波,/天真的水波,/百合和天鹅的水波,/阴影之汗的水波,/草地的肩带的水波,/走过的无辜的水波……”诗人一连写了40种水波,最后写道:“这水溪,我早就知道,是我的‘幼年回忆’。/噢,湍急和潺潺的,活泼的,天真的,平滑的水波。”水波的40种意象已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同的意象组合像随意地自动地流出,既凌乱又经过一定的安排。艾吕雅认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惮加入他狂乱涌现的思绪,不惮完全沉浸在他的梦幻的完美世界中。”布勒东认为卢是伟大的诗人。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是布勒东,他发表过三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1930、1945),此外还写不少阐述超现实主义的文章。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是由他提出的。布勒东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写道:
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心理的自动化,通过它,或者在口头上,或者以文字,或者以别的其他方式,人们打算表达思维的真正功能。不在理智的一切控制下,排除一切美学和伦理的考虑,实录思想。
哲学百科全书。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如下的基础之上:相信至今某些被忽视的思维联想形式的高度真实,相信梦幻万能和无利害关系的思想活动。它倾向于摧毁其他一切心理技巧,并取而代之,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这个定义包括了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它首先强调表现潜意识。布勒东认为潜意识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是自动产生的;它反映了人的灵魂和世界的内在秘密。表达了潜意识,才能达到人对自我的完全意识,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动因。他说:“潜意识生活的探索提供了有价值地评价人类行动的动机唯一可靠的基础。”可以看出,布勒东强调的是人的某种生理现象,无可怀疑,潜意识这种生理现象是存在的,它的出现往往属于偶然,找不到任何确切的解释。既然它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就往往不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所以布勒东明确指出要排除美学和道德的思考,表达无利害关系的思想活动。这一反传统文学的主张对后来的现代派文学起了重要影响。与潜意识相联系的是梦幻,梦也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它的特点是扑朔迷离,既有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东西,也有反映人的愿望的内容,更多的是稀奇古怪、无可解释的现象。超现实主义认为,没有什么领域比梦境更丰富,梦把人秘而不宣的东西完全剥露出来,既显示了过去和现在,也预示着未来,即所谓“梦幻万能”。无论潜意识还是梦幻,都属于非理性活动,这本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在本世纪初(《释梦》,1899,《关于性的理论的三篇论文》,1905,等)提出来的,与精神病有关的生理现象。布勒东吸收过来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出“精神的本能”,认为这才是“高度真实”,亦即超现实。由此出发,超现实主义者热衷于对原始人的神话、疯子的幻觉、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幻象、催眠状态、双重人格和歇斯底里的分析。再进一步,为了忠实于潜意识,超现实主义认为语言应该是自发产生的,由此它提出了实行“自动写作法”,后来发展为催眠法,它把这称为“实录思想”。艾吕雅这样为“自动写作法”辩解:“有人认为自动写作法使诗歌变得无法卒读。不:它丰富了诗歌意识观察领域,从而提高和扩展了这个领域。如果诗歌意识是完整的,那么自动写作法从内心世界抽取出来的成份和外界成份就会处于平衡。它们一旦平分秋色,就互相糅合 和混同,形成诗歌的统一。”自动写作法不完全是无意识的字句的混乱组合,其实超现实主义诗人在自动写作法中仍然进行了一定的语言组合和安排,只不过它打破了习惯的语言思绪方式罢了。超现实主义注重艺术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是它的可取之处。它对想象技巧的革新,对语言的多层次功能的运用,以及对这些技巧和功能的结合,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诗歌创作,而且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对艺术的表现功能是有所拓展的。
其次,超现实主义倡导意象的大量使用和堆积,这是超现实主义使用的主要诗歌表现手法之一,这不是发现了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合理意象,而是完全自由的、“撞击产生的意象”,它近似于一种心理的综合缩影。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简明词典》中说:“最强有力的超现实主义意象是表现出最高抽象程度的意象,是花了最长时间表达成实际语言的意象,它或者显示了极大量的表面矛盾,或者表现它的一个词汇从中古怪地抽取出来,或者它表明是可以感觉的,似乎稍为松开一点(它突然截止了圆规画出的角),或者它从自身抽取出可笑的确切理由,或者它属于幻觉,或者它自然而然地给抽象戴上具体的假面具,反之亦然,或者它导致对某些基本的物理特性的否定,或者它带来了笑。”事实上,对超现实主义来说,在意象中,重要的是,它们在事物之间带来的关系;同时,它们可能是一些“母意象”,它们能触动读者,在读者身上唤起潜意识深处的重要印象。在布勒东看来,意象越是使远离的事物产生关系,这种意象便越是具有诗意。他说:诗歌要“违反抽象的规律,以便使精神理解位于不同方面的两种思想对象的相互依赖,而思维的逻辑作用无法在这不同方面之间架设任何桥梁,并且先验地反对架设任何种类的桥梁。”(《上升符号》,《尼龙》第一期,1948)因此,这些意象是跳跃式地连接起来的,它们之间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意象的混乱排列表明思维的混乱和不受约束。超现实主义者只求表达呈现在他们解放的意识中的各种句子,而不顾是否合适,是否荒唐。超现实主义者力图表现意象和文字并列出现而获得的启示功能,这种罗列给人偶然组合的表面印象,其实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阿拉贡说:“在超现实主义那里,一切都是严格的。不可避免的严格。意义由不得你而形成。”运用大量意象这种手法在象征派先驱兰波、洛特雷阿蒙等诗人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超现实主义更为强调和加以充分发展罢了。
第三,超现实主义在艺术上要产生使人惊奇的效果,这种主张导致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幽默意趣。超现实主义者把这种使人惊奇的手法称之为“事物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预感、奇特的相遇、使人吃惊的偶合的全部,它们不时地反映在人类生活中。”像“美味的尸体”这样的语言游戏能表明对这种偶然性的追求:“折纸的游戏在于使数人创作出一个句子或者一幅画,而不致使任何人意识到在合作,或者事前有过合作。这个例子变得具有经典性,它这个游戏得以命名,从这个材料中获得第一个句子:要喝——新——酒的——美味——尸体。”(《超现实主义简明词典》)超现实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所有有利于表现事物偶然性的东西,如在跳骚市场漫步,在巴黎和地铁里长时间闲逛。他们从中得到不少发现和出现奇遇,正如布勒东那样,有一天,他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少妇娜佳,他见到她几次,她使他发现了事物偶然性的多种表现;如果没有她,他可能不知道这些表现。布勒东在小说《娜佳》中叙述了他长时间在巴黎漫步,奇特的巧合和交谈,在这些交谈中,他大半时间在倾听。布勒东关于巧事的解释相当玄奥,他在1945年发表的《两次大战间超现实主义的状况》中指出:“事实上,一切使人相信,存在某种精神之点,在那里,生与死,真实和想象,过去和未来,可沟通的和不可沟通的,高和低不再矛盾地出现。在超现实主义的活动中,只能找到确定此点的希望,力图找寻另一个动机那是徒劳的。”他认为秘术的传统提供了“广阔的兴趣,那就是让人所拥有的比较和无限领域的系统保持活跃状态,这个系统使人了解能够联结表面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使人部分发现普遍象征的原理。”(《秘术17》)超现实主义追求奇特事物的结果,是产生一种黑色幽默。幽默意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它是从事物的不规则排列和意想不到的组合中产生的,因为它不符合普通的生活现象和司空见惯的语言规则,于是产生一种滑稽突梯、隐含讽刺的意味,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现实的无可奈何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含有一种挑战精神。
总起来说,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它力图发掘人的内心活动将肉体与精神、真实与想象这两对矛盾结合在一起。它从潜意识发展到探索人的“黑夜之面”,即人在梦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疯狂等不正常的精神现象。为达此目的,它力图找到一种表现人的内心活动的语言。这不是日常的、符合逻辑的、传统的规范语言,而是一种不规则的、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文字组合。
超现实主义是以反对现实生活的面目出现的,它否定资本主义的文明和价值,否定戕害个人、束缚个人的社会。布勒东说过:“我们尤其致力于全面、激烈地拒绝现时代我们被迫生活的条件。……这种拒绝指向……一系列知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职责,长久以来我们看到这些职责从各个方面极其沉重在压在人的身上。”(《什么是超现实主义》,1934)超现实主义的定义中已提到要“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超现实主义者不断提到要“革命”,“为革命服务”,自我标榜是“精神的反叛者”,对现存的一切都感到绝望。这种态度为他们多数诗人日后的演变提供了基础。
超现实主义在方法论上存在偏颇之处。例如,布勒东认为唯有对潜意识的探索才能对促使人类行动的原因作出有效分析。这就过份绝对了。人类行动的原因主要是在理性思维的主宰下进行的,潜意识只不过是人的思维的一个方面,而且决不是人类行动的主要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如,超现实主义认为理性违反抽象法则,而抽象法则能使人领会不同领域之间思维对象的相互依赖。这样贬斥理性并不符合科学,也是毫无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