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布局新课堂——选课走班下的教学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布局论文,课堂论文,策略论文,走班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9月至今,我校开展了多门学科的选课走班教学,政治学科更是选课走班教学试点的“先头兵”。作为此次教学试点改革的质量负责人,我既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我们有机会最早触碰新常态,离我们的教育愿景进了一大步;不安的是,曾经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行为,都需要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而转变,谈何容易!选课走班教学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师生不认可选课走班”“学习热情下降”“无固定教室”等。本文将从优化教学主体、教学互动、教学环境等角度,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教学主体:自觉顺应新时代,转变观念勇担当 当选课走班作为一种新常态进入我们的工作中时,我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选课走班的认识更多是片面的,甚至是反对的。我们开始试点选课走班时,听到的是这样的声音“政治课不重要,走班家长没意见”“走什么班,不符合我国的教学国情”。学生是茫然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学校怎么弄我们就跟着怎么弄。”“走班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可能挺好玩的。”因此,要推进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我认为首先要转变教学主体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有从现在面向未来的认知。今天,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日益彰显。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教育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些原来口号似的言语要切实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新常态下,让我们重温这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刚刚起步的选课走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依然能发现选课走班完全切合时代的转型,完全符合育人的本质与理想。 选课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权,这一点非常重要。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任学宝认为,自信、成功和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息息相关。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没有选择的经历很难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增强,逐渐具有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而不是现在的随波逐流、貌似的“四平八稳”。因此,学生要从内心珍惜选课走班带来的自主选择权,更要有拥抱新事物的热情。 二、教学互动:密切联系重细节,探索方法破新难 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提升选课走班效率的核心所在。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选课走班教学下教学互动的旧问题更严重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记不住学生 思想政治教师一般教5、6个班级,行政班级教学制度下要认全学生也是有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多到班级里走走,还是可以记住很多学生的。而选课走班新常态下,没有行政班级为依托,一学期下来,除了特别乖巧和特别调皮的学生,很多学生的人与名字对不上,这显然非常不利于教学。如何快速熟悉学生呢?我在第二学期做了尝试。第一节课不上新课,让每一个学生大声说出他的名字及取这个名字的原因,说出自己的喜好与最具个性的特点,这有助于教师快速记住学生。以后每次课前或者课中,或者任何时候遇到所教的学生,都努力地叫出他的名字。试想一下,教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和能大声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的感觉肯定不同。这个方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但肯定会“物超所值”。 2.作业收发凌乱 行政班级制度下,作业收发管理通常委托课代表即可。选课走班后,由于学生分散,看似简单的作业收发遇到了问题。最初我们尝试多个课代表模式,即以每个行政班级里选同一位教师课的学生为单位,设置一个课代表来收取作业。操作下来,由于有15个行政班级参与选课走班,而选择每位教师的学生数量不一,作业也显得非常零散,有的教师收到的作业很多,有的则很少。而如果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只设一个课代表,学生要到不同的行政班级去交作业,显然更不具有操作性。后来我们尝试了“作业柜子”的办法。学校在教学楼的每一楼层里都准备了大大的柜子,专门为每一个教学班级预留一个隔档,隔档以教师名字命名。如我教五个班级,五个隔档编号依次为“冯黎敏A1”“冯黎敏A2”“冯黎敏B1”“冯黎敏B2”“冯黎敏B3”。教师和学生约定交作业和取作业的时间段。每次作业都由学生自己交到隔档里去,同时也由本人到隔档里取回。每个作业本在封面显著位置标记学生在教学班级的学号,每次上交时按学号顺序排放。这有效解决了收交作业零乱的问题。但这种做法对学生的自觉与自主性要求较高,交与不交、取与不取,全在于学生的自觉。实施之初,确实会有个别学生漏交,由于按学号排序,教师很容易就能查出漏交的学生,加以多次提醒之后,情况明显改善,作业收回率达到100%。 3.学习热情不足 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学科能力强、兴趣高、学习目标高的学生进入A类班级,而学科能力相对较弱、兴趣较为不足、学习目标低的学生则进入B类班级学习。如何能在学生学习目标较低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一位苦恼的父亲无意中把半个椰子壳给总是不愿意吃饭的孩子当饭碗,结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深刻启示:变化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调味品。教学中变化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可以让两个学生主持课堂讨论,代替全班讨论;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授课,代替教师授课;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解同一个概念;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的游戏,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好点子)。此上种种,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还尝试设置了四五个学生范围内的“读书讨论”活动。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心理学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这一点也适用于我们的学生。每当看到与学科知识有关、对自己生活有益、学生也可能感兴趣的观点时,我都喜欢与学生分享讨论。如,学完哲学“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知识点后,我约了四五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个体实践的四种样式(经验样式、科学样式、哲理样式、审美样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寻找和自己匹配的样式,并想着如何以此为指导改进自己的实践样式,学习热情大大提升。 三、教学环境:学科教室是新家,凝聚力量助发展 无论教学“硬件环境”还是教学“软环境”,都会影响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性。选课走班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即无固定教室和教学班级凝聚力不强。 选课走班教学,学生上课时集中到某个教室,上完课后,各自回到行政班,感觉只有上课这么一个孤立的环节。学生之间讨论学习、教师答疑的地点没有统一起来,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的作用无法发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置了备课组专用教室供教师给学生答疑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借鉴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尝试,即学科教室。与传统行政班教室相比,学科教室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功能。学科教室首先是学科授课、学生上课的地方,教室里可以配备各种学习资源,彰显各个学科的学科文化。同时,学科教室可以承载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功能,还可以是学生自习的场所,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到学科教室自习。这样,“教师坐班,学生走班”就有了固定的场所。在学科教室里,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墙,如学生访问村主任时拍摄的照片、治污小调查的成果,用书法、绘画、漫画等表现的时政人物和热点等。学生作品轮流上墙,具有无形的凝聚人心的力量。班集体凝聚力是重要的软环境,学生对教学班级的认同感不同于原来的行政班级。对行政班级的认同感可以讲是“与生俱来”,选课走班后,学生每学一门学科就参与一个新集体,因此就没有了原来的根基。如何激发学生对走班班级的认同感?教师的热情非常重要。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热情都是会传染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热爱,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点燃自己的激情,也一定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