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应对措施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泰铢失守,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并逐步扩大到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次年影响到俄罗斯。这场危机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金融危机,简称为亚洲金融危机。10年之后,美国发生百年不遇的危机,经济严重衰退,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一、关于国际金融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因此,我们先要客观地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严重危害、产生原因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最新发展势头。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
美国金融危机起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发展到大型金融机构瓦解重组,信贷紧缩造成经济严重衰退,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负增长。美国金融危机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1)2007年出现次贷危机。美国金融机构对信用比较低的人提供了大量贷款,这类贷款一般称为次级贷款。金融机构用次级贷款作抵押发行大量债券,有关金融机构又对这种债券销售进行担保,从而形成风险巨大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到2006年,美国房地产价格前7年平均每年上升15%,同期老百姓年均收入只增长3%。2004年下半年以后,美国提高利率,导致大量贷款过期,12%的贷款人将失去抵押房,贷款人纷纷售房还贷,引起房价大跌,造成一系列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直到宣布破产。次贷危机于2006年春季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全美国,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贝尔斯登公司所属两家对冲基金倒闭,股市大跌。
(2)2008年9月发生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两房”(房地美、房利美)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五大投资银行解体,其中一个破产(雷曼兄弟),两个被兼并(美林、贝尔斯登公司),两个改为银行控股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转由美联储监管。很多商业银行宣告破产,或被政府接管。
(3)实体经济严重衰退。金融危机和金融“去杠杆化”,引发流动性收缩,短期融资一度停滞,导致经济严重衰退。2007年美国销售汽车1 500万辆,2008年降到1 000万辆,三大汽车公司面临破产。2007年美国的GDP是13.8万亿美元,过去10年年平均增长近3%。到2007年第4季度,美国经济开始衰退。2008年10月,华尔街高层人士估计,美国经济的衰退可能在12个月到18个月后结束,现在看来远非如此。IMF于今年1月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为-1.6%,2010年为1.1%。3月4日,美联储预测美国经济要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才会有明显复苏。如果经济衰退持续36个月,GDP下降超过10%,失业率超过10%,则表示经济萧条。有专家担心,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
(4)政府紧急救助。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主要推出了4项经济刺激和金融稳定计划,其中包括前总统布什推出的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现任总统奥巴马推出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推出的8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和美国财政部高达2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以上包括财政拨款和减税、财政担保和美联储再贷款,共计约4.3万亿美元。我们不要把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注资简单理解为国家控股,更非国有化。因为在这一系列救助措施中,第一,政府不参加管理;第二,入股是短期的,一旦好转,政府就会卖掉股本。美国政府实施的救助计划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严重损失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给美国居民、美国企业、美国政府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9年3月上旬,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全球金融市场因这次危机损失50万亿美元,美国损失最大。
(1)居民损失。美联储统计,2008年美国家庭资产净值(家庭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之差)比上年末骤减11万亿美元,下降17.9%。房地产市值大概为25万亿美元左右,今年1月,全美售房每套平均为17.3万美元,比一年半前下跌26%,预计还要下降到30%,这样,房市资产的缩水就应该是6万亿到7万亿美元。美国由个人和业主集中的养老金有15万亿美元,这次损失将近2万亿美元。
(2)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损失。美国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损失为2.2万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宣告瓦解。最大金融集团花旗集团每股市值从最高33美元降到最低的1美元,最大保险集团AIG去年亏损近1000亿美元,接近破产边缘。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比2007年10月已下跌一半以上。2008年第4季度,标准普尔500指数的98%成分股公司净亏损1 800亿美元,每股亏20.7美元,出现1935年以来首次季度整体亏损。
(3)政府的损失。美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为1.2万亿美元,加上救助计划当年用款,赤字高达1.75万亿美元。后两年每年赤字1万亿美元。奥巴马总统承诺4年后赤字减半,我认为很难做到。为此,要增加国债发行。截至今年2月,美国有未偿国债10.8万亿美元,今明两年还要发行2万亿到3万亿美元,新增国债的90%要靠外国购买,这对美国政府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4)美国在全球的声誉损失巨大。美国政府对外净负债已达近4万亿美元,这次危机还使美国和美元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尽管美国和美元仍居世界强势地位,但从此开始,国际金融重大问题将由7国集团转为由20国集团去讨论决定。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各国政府和专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一般是从政策和管理、经济发展模式、国际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分类。我认为可作如下分类:
(1)金融监管缺失。美国历来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少监管、不监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国会有些议员在2006年提出的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监管的意见是不赞成的。他认为私营机构比监管机构会更关心它们的资产安全。后来他在国会作证时,承认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这次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对次贷管理过松,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杠杆率过高,对场外交易的信用违约掉期等衍生产品,既无机构监管,也无标准约束,最终酿成大祸。
(2)宏观经济政策不当。主要是指2001年到2004年美联储不断地降低利息,一次降0.25,降了16次,从5%左右降到1%。利率过低,推动形成房市泡沫。不少人认为格林斯潘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错误的。但格林斯潘并不承认,直到最近他还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引发房市泡沫。2008年10月27日我在华盛顿见到他。他说,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提高了短期利率,但是无力推高长期利率。他认为是因为中国、印度、日本、沙特阿拉伯等国大量贸易顺差和石油出口形成的美元回流美国,导致美国长期市场资金并不缺乏,使得长期利率不能提升。这种分析,也曾得到美国前财长沃尔森的认可。
(3)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体制。美国全国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左右下降到近几年接近为零,2007年为1.7%。美联储报告,2008年底美国家庭房屋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债务合计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税后收入的123%,而1995年是83%。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近5 000亿美元,债务总额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贸易赤字连续3年超过7 000亿美元。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产生于美国通过输出美元来透支消费的经济发展体制。
(4)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我认为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根源。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3%,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俄、巴、印四国占14.4%,逐年快速上升。但是,现在用美元作结算货币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各国外汇储备的60%以上是美元。美元既是美国的本币,又是国际货币,而且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向全世界输出美元,实质上成了全世界的中央银行。但是,美国发生大量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因而发放大量美元,却不受世界监督。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乃至放弃金融监管,实行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和美元垄断了国际货币体系。
有学者分析,这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我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指出:不要把美国金融危机仅仅看做是技术与管理层面的问题(如对金融监管不力等),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金融危机与技术管理层面的问题有关系,但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而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以上归纳的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4个原因,世界上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学者都是有共识的,即使是美国政府多数官员和权威学者也难以否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原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指责美联储和美国监管机构的冒险之举导致美国经济陷入崩溃,并进而扩散到全球。但是,有些组织和专家却把危机起因归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2005年有的国际金融组织提出“全球经济结构失衡论”,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过多储蓄,过度出口,又将获得的美元投资于美国,导致美国过度消费,形成资产泡沫。这显然是错误的。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另一方面,成为发达国家在华生产出口产品的制造基地。“双顺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但也迫使我国用大量人民币购买外汇,这些外汇投资于发达国家国债,仅获得较小收益,却要承担外币贬值风险。而西方发达国家又用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扩大国内消费,投资于发展中国家,获取更高回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但发展中国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发展中国家的外汇不足以引发西方发达国家资产泡沫化,这次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完全是由当事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失误造成的。
(四)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
(1)美国金融危机传导到全球的渠道。一是外国企业和居民投资美国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工商企业,因股市和房市大跌蒙受了巨大损失。二是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缩,大大减少对美国以外的贷款。美国对国外大量投资回流本土,促使有关国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市场动荡和货币贬值。三是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减少进口,给以出口为主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四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给全球市场带来巨大恐慌,引发全球经济低行和衰退。
(2)全球发生经济金融危机。IMF于2009年2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2008年实际增长3.4%,2009年预测增长0.5%。3月13日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1%~-2%,全球经济陷入60年来第一次负增长。3月11日,IMF总裁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为-0.5%,3月19日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0.5%~1%的负增长。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为1.3%,最新预测增长-3.2%,其中,法国增长-1.5%,英国增长-3.8%。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引发了以出口为主的日本经济的衰退。根据IMF的最新分析,日本经济2008年增长-0.7%,预测2009年增长-5%。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印、俄、巴(西)等国都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受冲击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是巴西。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6.2%,预测2009年增长0.7%,卢布已贬值35%。2008年巴西经济增长5.8%,预测2009年增长1.8%。3月9日,亚洲开发银行报告,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资产在去年一年中“缩水”5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GDP。
(3)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美元汇率上升的原因。第一,近几年来,美元对欧元、对日元、对英镑、对人民币都是大幅度贬值,美元在过去贬值过多后回升。第二,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可是欧洲的经济下滑状况比美国还糟。第三,美元的利率现在比欧元的利率还要高一些。第四,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反而扩大对美元的需求。所以美元的汇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却稳步上升了。但是我预计,当这次金融危机基本渡过,全球经济平稳下来时,由于美国因救市而大量投放美元,在一两年后,美元必然会贬值。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但是美元汇率还能稳中有升,说明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正常的。
(五)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现在,不少人都关心是否会发生“第二波”国际金融危机。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确“第二波”的概念。如果第二波是指和第一波一样强度的金融海啸,我看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过半年多的救助,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对美国金融风险和损失已经有较多了解,应对措施趋于全面、合理,美国以外主要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全球抵御金融风险的信心正在增强。如果“第二波”是指2008年9月美国发生金融大地震后的重大余震,我看是有可能的。“第二波”风险重点是在两个地方。一是在美国。虽然以次贷、次债危机为主造成的风险大部分已经暴露,五大投资银行解体,但由于金融产品市值大幅度下跌,全国流动性收缩,经济严重衰退,会使信用卡贷款、建设贷款和其他商业贷款发生巨大损失,引发新一轮信用危机和商业银行倒闭。花旗集团股价从33美元降到1美元,美国国际集团2008年亏损近1000亿美元,面临倒闭,因得到政府救助才勉强存在,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第二波”已经发生。二是在新加入欧盟的一些中东欧国家。欧洲银行体系脆弱性高于美国。2004、2007年欧盟接纳12个东欧国家入盟。这些国家过度依赖西方国家,过度开放市场,过度借债。目前,中东欧国家外债总额为1.7万亿美元,超过该地区GDP,其中今年要归还4 000亿美元。2007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7 800亿美元,其中有45%左右投入中东欧,而今年只有不到几百亿,导致中东欧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严重缺口。现在,德、法两国已无力出手相助。这些国家可能会出现类似于1997年东南亚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可能出现政治危机,还会威胁到欧盟的统一。韩国等亚洲少数国家也可能出现国际收支困难,但通过IMF的贷款和双边货币互换可以渡过危机。
二、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0年前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对我国的影响也截然不同。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 4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只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超过三分之二,我国与全球经济、与美国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要树立世界眼光,从国情出发,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巩固和发展我国根本利益。
(一)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但第四个10年,要争取到年均增长10%的速度是不可能的,如果实现年均增长7%左右,就很好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倒逼扩大内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外汇储备充足,全球物价较低,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国外战略资源;三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判断国内外宏观形势,提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越来越系统,是效益和速度、发展和改革、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统一。归纳起来有5个方面:一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财政赤字扩大到9500亿元,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货币5万亿元以上。二是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10个重点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计划。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大飞机、3G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0亿元,增长22.1%。五是稳定股市和房市,保持金融稳定。今年原定进出口增长8%,1~2月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下降21%。由于资本形成不足,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受到影响。这些情况给我国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增加了困难。3月18日,世界银行将我国经济增长预测下调到6.5%。但是,综合实施各项政策,全年增长8%左右的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达到7%左右也是了不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实现当年发展目标的同时,要争取我国中期经济有稳定较快的增长。
(二)改善社会资金结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我认为当前调整结构,应包括改善社会资金结构。除财政资金外,社会资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资本,二是信贷资金,这两部分资金数额要互相配对。但在我国,这两类资金配对是不合理的,信贷资金来源过多,社会资金形成社会资本的渠道狭窄,数量严重不足,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造成社会资金利用率不高。2008年,我国创造100元GDP,需要180元货币供应量,而美国、欧元区只需100元。目前,由于社会资本形成不足,越来越影响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发行中长期企业票据、并购贷款和政府特定贷款,给企业增加一部分资本金。我认为,今后的金融体制改革,除了推进金融企业综合经营外,最重要的是扩大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资金结构。
(1)规范发展股票市场。2001年到2006年,我国企业从股市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在2%~9%左右。2007年因股市大幅上涨,这个比例上升到20%。2007年10月,上证综指最高达6 124点,2008年10月,最低降到1 664点,跌幅超过70%,平均市盈率从69倍下降到18倍,A股市盈率下降到13倍以下。2008年股票融资比例降到6%。据有关部门分析,目前大小非减持不再成为市场担忧的问题,创业板将择机出台,融资融券已充分准备,而且择机推进场外市场,预计我国股市经历一段时间震荡后,会进入平稳上升阶段。
(2)发展债券市场。发展债券市场,不但可以扩大社会直接融资,还可以为将来人民币的可兑换创造条件,即给持有人民币者提供投资的产品。到2008年底,全国债券市场总额为15.4万亿元,其中,国债占32%、中央银行票据占31.2%、金融债占26.8%、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占9.3%。企业债、公司债共有7000多亿元,仅占全部债市余额的5%。当前,要特别着力扩大企业、公司债的发行。要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解决好金融机构对企业、公司发债的担保问题。同时,要建立债券发行评级机构,要健全破产企业的债务清偿机制,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基金市场。基金有很多种类,主要有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现在,除证券投资基金外,其余基金发展缓慢。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早已提出制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发展基金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管理办法至今也未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的一项重点是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2006年天津市成立的总额为200亿元的渤海产业基金,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基金。目前已有100多个基金在天津市注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10%可以用于股权投资基金,将在推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务院已提出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我们希望尽快落实,并建议将产业投资基金包含在其中。
(三)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对外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的收支。国际收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核算和监测。到2007年底,我国对外金融净债权已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预测2008年我国外汇金融净资产仍会有大幅度增长。
(1)外汇储备不是财政资金。多年来,我国在贸易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方面,一直保持双顺差,因此,外汇储备大幅上升,到2008年底,已接近2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8%,列世界第一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用商业银行的存款购买外汇,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部分又是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所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在境外的资产,也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使用这部分外汇,必须用人民币去购买。
(2)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要支付很大成本并承担很大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在不同价位用人民币购买的,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要占用约14万亿元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投放大量人民币,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中央银行要通过发行票据等方式收回过多货币,还要向商业银行支付比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利率更高的利息。尽管外汇储备运用也获得收益,但扣除对存款付息,实际收益较低。更重要的是,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为美元资产,如果美元贬值,外汇储备还会面临资产缩水的风险。所以,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直言,担心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价值,希望美国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
(3)改善国际收支。为了支付进口贸易、偿还外债本息、防范投机性攻击、稳定外汇市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较多,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按上述要求来衡量,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显得过多。适当压缩外汇储备并合理使用,既可提高我国资金使用效益,又可防止人民币升值。因此,外汇管理应从“宽进严出”改为“宽严适度”,争取实行贸易项目下意愿结汇,推进国际资本有序、双向、有效流动,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改善国际收支不能依赖国家外汇管理局,要通过各部门、各地方和众多企业涉外经济活动来实现。要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但要提高出口产品水平,不要再通过低水平、高污染来搞出口创汇;要提高引进外资的水平,不要再层层下达考核招商引资的指标;要有序开放资本市场,创造条件让企业和居民到境外投资金融产品,支持工商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和购买能源等资源。我国已向俄罗斯、巴西提供350亿美元贷款,它们则向我国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中铝公司正在争取用195亿美元增持澳大利亚力拓集团18%的股权。商务部公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预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会迅速扩大。有人建议收购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国家大幅度下跌的股票,我认为有些企业确有投资价值,但总的看,这是很危险的。尽管这些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净值已很低,但其负债不见底,即使由中国企业控股也无法管理。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这里的国际货币应包括人民币。2008年10月,泰国一位副总理也提出人民币是最稳定的货币,应该成为可兑换货币。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而使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1)实现人民币可兑换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步是经常项目可兑换。1996年12月底,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在国际收支中,实现进出口贸易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
第二步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一是已允许境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但是对其投资在地区、产业、投资比例上还有一定限制,这种限制还要逐步放宽或取消。二是开放金融业投资。现已通过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QDII)进行境内外双向有限投资。今后,也会允许居民将人民币换成外币到香港、纽约等地购买股票,境外居民也可用外币换成人民币到中国境内购买股票。2007年8月拟在天津市推进的“香港股票直通车”因故推迟,今后还会择机进行。三是今后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禁止的项目外,金融市场的任何产品,包括股票、债券、黄金、外汇等,都允许境内外资本双向投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本币从经常项目可兑换过渡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直到取消外汇管制,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三步是解除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是指外币只要是真实的,人民币应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和外币兑换。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实现可兑换,就为人民币可兑换打下了基础。但解除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可兑换,还要解决许多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
第四步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现在,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本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但我们还不能称这些国家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本币成为国际货币,要比本币可兑换要求更高。成为国际货币的本币,不仅要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即计价职能、支付职能、投资职能、储备职能,而且其流通量要在国际储备货币总量中占到一定的比例。人民币可兑换是一个管理的概念,如果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流通中没有占到一定的比例,还不能叫国际货币。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要使人民币全面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并在全世界国际货币流通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人民币要在全球的贸易计价结算中、在全世界外汇储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应有多大很难说,我看至少要比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要高。IMF按购买力平价统计,2007年全球GDP为64.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84万亿美元,占21.5%;欧盟为14.71万亿美元,占22.9%;中国为7万亿美元,占10.9%。不能用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两种货币的购买力,再以此为基础来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国货币的汇率与本币购买力有密切关系,但更决定于境外对本币的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很多好处:一是有铸币税的收入;二是可以减少中国外贸企业汇兑的损失、汇率波动的损失,还可通过在境外发行本币债筹集资金;三是可在中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受到挑战。一是挑战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人民币汇率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达到。既然是国际货币,就要允许国际资本有进有出,这就对国内的利率稳定产生影响。二是挑战人民币汇率。国际货币在我国双向大量流动,必将增加汇率稳定难度。英镑、美元、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时,曾导致本币汇率一度升值一两倍。三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需承担国际和地区货币稳定的义务。如果我国经济有实力,金融市场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绝对是利大于弊,不但有利于我国,也有利于全世界。
(3)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从使用范围讲,让人民币先成为区域货币,再成为国际货币。先让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周边国家流通,然后再扩大到日韩、东南亚,最后到全球。从货币职能讲,先让人民币承担货物贸易计价和结算职能,再让人民币具备投资职能,最后再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我国在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方面已经起步。我国中央银行已与1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边界贸易本币结算协议,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将人民币作为一般贸易支付货币。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12月24日,国务院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经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美元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欧元区是欧盟的一部分,各国财政政策相对独立,英国尚未加入欧元区,欧元存在脆弱性。日本发行国债数额为GDP的160%,相当于7万亿美元,是一个高度泡沫化的经济体。经过较长时间努力,人民币有望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国际货币。我曾测算,以2007年为基数,如果设定经济每年增长,全球为3.5%,中国为7%、美国为2.5%、欧元区和日本为2%,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每年升值3%,到2017年,我国GDP占全球比例将上升到12%左右。到那时,人民币将有条件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全球将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主,日元、英镑、卢布为其次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我国经济实力已列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位,中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关联度越来越高,即使面临全球经济负增长,我国还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因此,从各个方面讲,我国都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我国长远根本利益。
(1)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及监管体系等。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是产生全球金融体系震荡和发生区域、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货币体系以英镑为主。战后美国成为最强国,GDP占全世界的50%,持有黄金量是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货币体系混乱,战争即将结束时,就要考虑统一货币体系。后来在美国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其他发达国家货币跟美元挂钩,全球实行固定汇率,这个制度建立后对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到70年代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苏联和欧洲有了很多美元,它们用美元从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的黄金量不断减少。1972年,美国宣布美元不再跟黄金挂钩,美元和其他货币实行浮动汇率,通过七国集团财长、央行行长会议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现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美国的GDP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二分之一降为不足四分之一,但世界还是执行60多年前制定的货币制度。美国一旦发生经济衰退,就大量发行美元,引发全球通货膨胀,这对全球金融稳定是不利的。美元是美国本币,又是全球主要货币,但美国只从本国利益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其他国家不能过问,却一次又一次蒙受金融危机之苦,这是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成。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穷国解决基础建设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有关国家维护货币稳定。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未能准确预测。
(2)20国集团首脑会议开辟了国际金融新纪元。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国际社会早有讨论。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年成立了20国集团财长、央行行长会议,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有了与7国集团对话的机会。这个会议我参加了前4次,实际作用十分有限。
这次美国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空前高涨,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召开20国集团首脑会议。2008年10月24日在中国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也提出改革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货币体系。美国此时需要有关国家帮助克服金融危机,也同意召开这个会议。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20国集团高峰会议,会议结束之后,发表了领导人声明,达成五项共识,确定了47项行动计划。对这47项行动计划要在今年3月31日之前提出方案,于4月初在伦敦召开峰会审议。
3月14日,20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召开会议,为伦敦峰会做准备。会前,各方面对峰会的主题提出意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峰会进一步采取包括经济刺激和金融监管在内的双重措施,重点是在刺激经济。欧盟提出重点是在加强金融监管。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重点强调扩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伦敦峰会难有成果。20国集团财长、央行行长会议后发表联合公报,为顺利召开伦敦峰会打下了基础。4月2日,20国集团伦敦峰会顺利召开,发表了领导人公报。20国集团的成员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各自的利益,不可能在所有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从最后通过的公报内容来看,应该讲,伦敦峰会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的成果比预料的好。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促进全球经济早日复苏。但其作用大小,还要看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20国集团伦敦峰会公报包括7个方面,共29条,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是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对货币贬值“竞赛”,恢复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到2010年底,20国增加财政支出5万亿美元,用于刺激经济发展。
二是加强金融监管。伦敦峰会发布了“加强金融系统”的宣言,主要内容是创立一个全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由原7国组成改为20国集团组成,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进行预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所有对整个金融系统都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都包含在内;要阻止过高杠杆率,充实金融机构资本金;反对“避税港”不合作行为;呼吁会计准则制定尽快和监管机构合作;把信用评级纳入监管范围;制定金融机构薪酬原则。
三是巩固全球金融机构。主要是为IMF增加资金,累计8 500万美元。增资实行“三步走”:峰会前,增加2500亿美元,由欧盟、日本通过双边贷款方式各拿出1000亿美元,加拿大等5国合计拿出100亿美元,希望中国认购400亿美元;峰会后,通过“贷款新安排”增加2 500亿美元,由一批国家向IMF提供贷款,此项资金如何安排到有关国家尚未明确;到2011年1月通过一次总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再安排2 500亿美元。另外,给多边银行增加1 000亿美元。
四是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五是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国家方面,重申了在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上的承诺。这次会议决定,拿出500亿美元,支持低收入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通过IMF出售黄金拿出60亿美元用于对贫困国家的特惠贷款。
这次会议公报内容也反映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建议。公报提出要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现代化改革,提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更大话语权和代表性,同意国际金融机构的首脑和高级领导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优选程序来选派。但由于上述改革触动发达国家利益,加之时间紧迫,并无具体改革方案。至于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问题,公报丝毫没有涉及。
20国集团会议,原为由财长、央行行长参加的非正式论坛性会议,不是议事协调机构。现在,20国集团会议上升到由20国集团各国的领导人参加,讨论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公报提出的措施,由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履行,公报最后还特别提出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再次集会,评估各国履行承诺的进展情况。20国集团高峰会实际承担了对国际经济和金融重大问题的协调职能。因此,我认为,20国集团峰会有可能成为常设性会议安排,但也不排除发达国家继续通过原来7国集团会议来协调财经政策。
(3)胡锦涛主席在两次20国集团峰会上发表讲话。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峰会上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要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他还提出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4点主张。今年4月2日,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峰会上的讲话,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提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金融新秩序。在讲到进一步推进改革时,他提出要从6个方面去努力。下面,我主要围绕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谈谈学习胡锦涛主席两次讲话的体会。
一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同时提出“金融稳定论坛应发挥更大作用”。从伦敦峰会发布的公报内容看,胡锦涛主席和有关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领导人加强金融监管的建议已被大会采纳,这是伦敦峰会的重要成果。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位列世界第一;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超过8%,不良贷款比例已降到4%左右,银行监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我国长期注重实体经济,金融衍生产品很少。我国政府应该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的实施,不仅不会束缚我国金融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我国对外投资的安全。这次会议决定,把原由7国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改革为一家由20国集团参加的全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的发生进行预警,并采取必要行动解决这些危机,这有利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我国有关部门也应深入了解这次会议提出的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要求,改进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并发挥我国在加强全球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二是关于改革金融组织体系。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峰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在伦敦峰会讲话中又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归纳这两次讲话,我国对国际金融改革的主要观点是:(1)改进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包括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决策层产生机制。(2)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切实履行职责的能力。(3)国际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快速反应、行之有效的金融救助机制,对借款国采取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并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助。(4)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增资,但应坚持权利和义务平衡,新增资金应确保优先用于欠发达国家。
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涉及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利益,不可能在近期有重大突破。这次会议公报,用词很巧妙。美国急于刺激经济,用词是“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欧洲侧重金融监管,用词是“加强金融监管”;发展中国家重点呼吁改革金融体系,用词是“巩固全球金融机构”,突出对国际金融机构增资,原则议论对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而把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话语权的问题放到2011年初有关会议解决。
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增资和帮助有关国家渡过金融危机上寄予厚望。但是,我国外汇储备集中在中央银行,人均GDP列世界中后水平,我国在IMF的份额不及荷兰,我们不应过多承担义务。面对这种矛盾,我国采取了被国际社会理解的“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出资方针,在峰会召开前为IMF增资2500亿美元的方案中,我国同意商谈通过向IMF购买债券出资400亿美元。这不是援助,而是投资,收益不低于欧盟和日本向IMF贷款。对峰会后由有关成员国向IMF贷款2 500亿美元,由于尚未涉及分配办法,各国也未提出意见。对2011年初,分配2 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我国已多次强调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预测发展中国家份额会有所提高,但美欧控制IMF的局面难以改变。
三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由美元垄断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的变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严重冲击,但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根本改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是由会议安排的,而是由各国经济和金融实力决定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最后由会议来追认。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
胡锦涛主席先后在20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伦敦峰会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实际的建议。
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主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尤其应该加强对货币发行改革的监督”;“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这些话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美国及美元来说的,国际社会应对美国政府财政、贸易赤字水平和美元汇率稳定进行监督,反对只顾自身利益滥发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严重损害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次,“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合理化”,“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1999年,中国政府明确支持欧元的使用,并在欧元大幅贬值时购进欧元,改变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维护欧元稳定。近几年特别是这次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至今,我国与有关国家、地区共签订了累计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去年底以来已和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5 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这和7年前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不同,中国可以向对方直接提供人民币。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5个城市开办长江中下游和香港、澳门,广东、广西和东盟之间在货物贸易方面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业务。这两项措施,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角色创造了条件。
第三,“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在美元既是美国主权货币,又是国际主导储备货币和国际资本迅速流动的状况下,一些国家及地区发生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导致不断发生金融危机。因此,在加强国际货币基金救助能力和提高其救助效率的同时,应积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中、日、韩和东盟设立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原称亚洲货币基金)。
关于设立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SDR)”是IMF于1969年创立的一个记账货币单位,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按在IMF的份额把其分配到各国。到2009年4月,这些“特别提款权”相当于324亿美元。20国集团伦敦峰会公报已提出要把SDR发行额再扩大2 500亿美元,以斯蒂格利茨为主席的联合国顾问委员会正在准备方案。2006年11月生效的SDR“货币篮子”,美元占44%,欧元占34%,日元占11%,英镑占11%。“欧元之父”蒙代尔建议改革扩大发行后的SDR“货币篮子”,美元应降到40%,英镑降到6%,也可能剔除,人民币应占7%~10%。
胡锦涛主席在20国集团峰会上的讲话和王岐山副总理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的署名文章,都没有提到设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了周小川行长“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把IMF现在运用中的SDR使用范围,从IMF成员国之间扩大到金融市场,建立起SDR与全体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认购中使用SDR计价、创立SDR计价的资产等,把SDR定值的“货币篮子”范围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这个建议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应。俄罗斯、巴西等国表示支持,但美国明确反对,欧盟、日本等国没有表态。这个建议虽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现任行长通过署名文章提出,但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主要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意见不可能只是个人的学术观点。设立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尚有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研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敦促美国认真负责地审视其财政货币政策,维护美元汇率稳定的强烈要求。
*此文根据作者2009年3月13日、3月20日、4月8日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讲课的内容整理而成。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金融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人民币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