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欣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233)
【摘 要】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高度集成,对各系统的管理和应用,体现了建筑的智能化的主要特征,也同时提供了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生活和服务环境,但智能化系统的构建与现状还处于发展阶段,亟需提高。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集成;构建;现状
引言: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是将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协议或接口集成到统一的系统管理平台当中,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综合通信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经济目标,实现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的智能建筑系统。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动等,都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中相互联动、协调运行。在系统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得以形成,实现全局信息管理,提高了全局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下图为建筑集成管理系统)
建筑集成管理系统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建
(一)智能化集成系统构造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的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BA系统,通过建筑内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自动控制等设备来实现建筑功能的扩展。
(二)信息系统的建立和集成
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1]。
(三)管理系统的构建
建筑管理系统的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结构都要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且能够与相关机电设备相互连接;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与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建立不同的通信连接方式。子系统具有独立的监控功能,可以将信息数据运送到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中,然后,按照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的指令对于运行方式进行改变,以使运行状态符合系统要求[2]。
(四)联动系统的构建
系统集成平台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及开放协议的集成,当建筑智能化子系统出现异常状况,就会有异常信号输出,并通过各种辅助装置,智能预警发出警报。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现状
(一)设计方面
建筑智能化设计由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承担,两者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都各自存在着缺点。建筑智能化属于是集成化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建筑设备的监控、计算机网络、消防报警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以及综合布线系统等等。设计人员需要对各个系统的设备产品都有所熟悉,且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于设计院而言,设计人员很难找到,且只做干线设计。
系统集成商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较为了解,但是没有对于建筑设计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仅仅负责建筑智能化专业设计,与其他的专业很难有效配合。
(二)操作方面
国家对于智能化系统技术出台了诸多的规范,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的内容有很多。目前建筑设计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只能够达到主干设计的水平,对于系统操作缺乏指导能力,导致多数系统集成商的深化设计都缺乏规范性;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完全由设计者决定,导致设计图纸无法达到施工要求。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提供开放的接口或协议,致使无法集成;具体操作人员不专业,不了解系统,没有按照系统图进行操作,导致操作错误,加之没有按照要求对系统进行保养和日后的维护,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效能无法发挥出来[3]。
(三)监督管理方面
通常而言,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建设的监督管理需要委托专业的监理单位承担。监理工作涉及到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试运行、验收等等。但是目前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往往承担着监督管理职责,而没有建筑智能化系统专项监理人员来承担。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只会涉及到建筑专业和建筑设备专业,而具备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知识的电气监理人员却急缺,使得监理人员难以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以有效监督。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构建要点
(一)确立原则
1.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要一步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确立原则中,要求设计一步到位、分布实施。要求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功能都要完成,在符合建筑管理要求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建筑用户的基本使用需求。随着建筑用户对建筑使用功能提出高质量的要求,就要进行有限的系统之间的集成,使得建筑管理系统集成(BMS)得以实现。对于建筑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的集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以为更高层次的建筑功能要求提供扩展空间。
2.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要按照规定使用设备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所使用的设备要按照规定使用,特别是设备的通信协议和接口,都要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设备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中能够正常使用。
3.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要具有整体性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是要确保技术的灵活运用,且具有一定的扩展空间。技术上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整体性,要求成本为可接受范围内,管理可靠、可容错,便于维护。
(二)构建效果分析
在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上,无论是办公楼,还是综合性建筑物,都要采用具备千兆位交换模式带冗余功能的以太,建立一个高速通信主干网络。建筑每一个楼层所建立的局域网络以及计算机主机都要与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中的高速主干网络建立连接,实现不同建筑之间的联网,做到建筑通信网络与建筑外部通信网络的衔接。建立高速主干网络所采用的技术为以太网络技术和异步传输模式单元交换技术。
建筑集成管理系统要根据用户使用需求,从管理集成系统的协调性角度而言,将网络平台、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等等建立起来,对于各项资源优化管理,创造高效、安全、舒适、节能的管理环境。
建筑集成管理系统要具备联网通信能力,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语言、图像资源实现共享[3]。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重点
(一)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信息系统集成
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对于每一个通信网络系统的子系统,通信协议都要按照相关标准确定下来,要求通信子系统必须要能够提供标准的接口,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充分集成。对于通信网络系统所提供信息接受之后,就要按照更高层次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的需要提供各种信息。
信息网络系统集成:为了落实建筑智能化管理,要将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相应扩大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起来。通常信息网系统集成所建立的信息网络包括本地信息网络和建筑外部的信息网络两个部分。
对于信息网络而言,本地信息网络是以光纤为主的高速主干网,将建筑物内的计算机与各个信息资源的子网连接起来。建筑外部的信息网络是将接入网建立起来,接入网连接本地信息网络而构成局域网,将局域网进一步扩展,与广域网相互连接。
信息网络系统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联网,与通信网络系统建立集成,发挥系统集成功能,在满足系统集成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还具备功能扩展空间,逐渐向更高层次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发展。
(二)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安全防护系统集成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如果建筑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着隐患,但系统依然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启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将每一次所发生的参数进行计算,将采集的参数与原始记录之间进行比较,在去除环境背景干扰的情况下,获得报警信息,就可以对于这些隐患有所察觉,以避免事故发生。并需要提高自动化报警系统的敏感性,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负荷调整到安全状态,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管理系统集成
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管理系统集成要能够做到远距离通信,并对于通信网络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要能够实现广域网络而获得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联动系统相互控制功能。需要系统间相互连接,以便在建筑管理系统上就能够观察到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信息。
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独立运行的特殊性还在于,不会将运行数据向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传递,而是将运行状态的简单信息传递出去,建筑集成管理系统承担着系统运行状态监视的责任,对于运行设备所处位置的信息记录。比如,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中的综合布线子系统、电视会议子系统等等就是独立运行系统。该系统本身是一个软件系统,在独立运行管理中,接受其他子系统所传递的信息,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比如,建筑物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就需要与建筑集成管理系统融合为一体,以发挥其独立运行管理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处于发展阶段的的现状尚需改善和引起重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智能化系统会构建的更优化,更完善,通过改善现状,使得建筑管理系统与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集成,使得建筑设备可以获得自动检测和优化控制,建筑资源可以获得更优化管理并实现信息共享,提供更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生活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关于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2年修定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2012-05 -03
[2]褚备.浅议综合布线与楼字智能化技术[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1.2(12):192.
[3]袁磊.某区政府大楼智能化系统集成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20-22.
[4]尹力.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 2011:34-38.
论文作者:方明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系统论文; 管理系统论文; 系统集成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 子系统论文; 建筑设备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1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