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册必修教材涵盖了丰富广博的形式与内容:就体裁而言,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剧;就作家而言,包括古今中外一流作家。这些文章环肥燕瘦,各有其味,各具其妙。面对这些异彩纷呈、生动鲜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因势乘便。如果能采取相应的灵活多变、活泼新颖的方式方法,就能迅速高效地解读文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巧设关节,智解文旨”。具体而言,就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信息,巧妙设置一些具有突破作用的关键节点,从而以点串线、以线及面,达到全面地理解文意的目的。具体有这么一些较常用且易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紧扣题目,抓纲挈领
众所周知,题目是文眼,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旨的暗示、行文逻辑的安排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于一部分文章,若从题目入手设置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读文章内容、主旨、结构的突破口,从而所有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就《荷塘月色》一文而言,依题目,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荷塘、月色,文章内容的解读就从四、五、六段入手,先行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然后从此前伸后延,对于前三段与三段中的细节的理解都可以从四、五段的内容上生发开去,从而很容易理解,前文是作者赏荷塘月色的原因,而后文是赏荷塘月色的结果。此时全篇无论从内容、情感还是行文逻辑,所有的问题就很清楚。这样以题目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使教学过程显得新颖、简洁而充满趣味,取代了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的方式的单调与枯燥,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
二、围绕习题,以果导因
在教材的编排体例中,每一课的课后习题的设置涉及了文章的主旨、结构及艺术等方面。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通过以解答课后习题来解决文意理解与文采赏析方面的所有问题。
如《离骚》一文,研讨与练习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离骚》一文因其内容的深奥与情感的复杂了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意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都是有困难的,如果从这一习题入手,就从宏观的角度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整体的感知,再由此生发开去,整理出感情线索下敷设的铺垫内容,诗歌从内容到主旨就一目了然,这样诗歌解读的思路就显得清晰而简洁,将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客观困难化解掉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每一课的课后习题都有这样的特点,大部分的文章的解读都可以有这样的优势,但我强调的是为避免单调呆板,我们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抓住名句,以点及线
一些诗文当中的千古名句,学生之前就对其耳熟能详,一旦遇到其出处时兴趣陡增。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握文意就从“同是天涯沦落人”开始,在诗歌中寻找琵琶女与自己共同的命运遭际。这样,一方面能迅速而清晰地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又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不平之志及其隐隐的哀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在读者心中早已生根的名句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把,是开启作者情志之门的钥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
四、追踪关键句,以线敷面
鲁迅先生的文章常常因语意的深奥与情感的复杂而难于理解,但是他的文章中又常常会有一些语意深刻、情感丰富的句子高频率地出现,从而具有强大的结构与逻辑作用。在解读此类文章时,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迅速准确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与主旨。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贯穿全文的两句话:一是“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句是“我说不出话”或“我无话可说”。这两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行文的线索。在解读此文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无话可说;二是作者又说了什么话。沿此两个问题伸向全文,就很容易理清文章的主旨,作者写下的是对学生爱国行为的赞美、对反动政府罪行的控诉、对反动文人无耻赧颜的指斥。无话可说一方面是由于对学生被害的悲痛,一方面是由于对反动政府行径的愤怒。
再如: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篇末“活该”一句,既是对全文主旨又是对作者情感的收束。在教学时,从篇末设置入手,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什么人的下场是活该的?什么事的结局是活该的?这样追根溯源,就理出了全文的内容,原来作者认为雷锋塔的倒掉与法海的被套在蟹壳中是活该的,是大快人心之事。我们还会借此深究下去,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这就挖掘出了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情感问题。
当然,上面所总结的方法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文章特别有效,其目的还是为了文章的理解。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得试图去寻找一些新奇的解读途径与方法,相比较而言,多数文章还得按常规的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孙晓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文章论文; 主旨论文; 作者论文; 内容论文; 一文论文; 情感论文; 习题论文; 《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