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克曼梁弯沉测定法的偏差及修正(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东[1](2019)在《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路基压实质量的好坏对路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压实度和回弹模量是路基压实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存在损伤路基结构、操作过程复杂、检测数据误差大等问题。以在建延崇高速公路张家口段为工程背景,针对这些压实质量检测方法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PFWD两种新型无损检测设备在尾矿路基稳点性与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对尾矿填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出该尾矿填料为级配良好填料的结论,同时得到了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证明尾矿填料满足承路基载能力要求。对两种新型检测仪器的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说明了两种设备的检测原理、测试流程等,得出PFWD在改变落锤高度情况下,压力与弯沉的线性关系,证实用线弹性理论分析PFWD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两种回弹模量之间的对数关系。结合尾矿路基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路基施工工艺做了说明。针对压实度检测在尾矿路基压实质量施工过程控制中的问题,立足尾矿路基施工现场,首次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和表面沉降差法对现场布设测点进行一对一检测,利用统计学中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两种快速检测设备回弹模量指标与表面沉降法沉降差指标之间的对数关系,考虑安全系数,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施工过程回弹模量控制标准。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参与路基压实质量验收,通过与规范中标准方法贝克曼梁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两种回弹模量指标与贝克曼法反算模量与弯沉值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确定了满足延崇高速公路测试段弯沉验收要求的回弹模量标准值,并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回弹模量验收标准。
徐明云[2](2015)在《贝克曼梁与FWD在弯沉测定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贝克曼梁法与FWD法均是道路弯沉检测中最为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工程界对两者的关系却尚无定论,也难以将FWD法的检测结果直接应用于施工质量检测中。通过分析南京某道路检测数据,比对相同试验段的两种弯沉值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贝克曼梁与FWD测定的弯沉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两种弯沉之间的推荐转换公式,对普及FWD法有重要意义。
陈智敏[3](2014)在《基于动态弯沉测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路面弯沉测试是评价路面承载力的基础,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验至关重要。最近20年,国内外路面检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总体趋势是:由人工测试技术向自动化测试技术发展,由破损类测试技术向无破损测试技术发展,由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国内最新研制成的激光动态弯沉系统弯沉测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由于采用高新技术及其高昂的造价,实际工程应用较少,围绕其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激光动态弯沉系统是弯沉测试最为理想的工具,其智能、快速、无损、实际标准轴载行车作用下的弯沉测试使其优于传统的弯沉测试设备。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快速发展,对路面养护与旧路改造的日益重视,为激光动态弯沉系统的推广应用与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激光动态弯沉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地分析了激光动态弯沉系统组成及原理,并演示了动态弯沉测试的核心技术多普勒测速仪测量路表动态弯沉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算了路表弯沉值的计算过程。同时,文章还根据实际工程在不同测试速度和不同路面结构下对激光自态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弯沉仪进行了弯沉测试的对比。接着,根据新设备的采样特性及数据分布特性,分析得出现有规范中弯沉评定模型来评定新设备的测试数据有不妥之处,现行的弯沉评价模型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然后,根据新的测试技术和弯沉衰变理论,提出了基于动态弯沉测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评价模型。最后,基于湖南省高速公路检测项目—常张高速养护设计,对其弯沉测试项采用新提出动态弯沉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李旭丹[4](2013)在《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河南经济的飞快发展,公路运输所服务的对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型车辆以“吨位重”为主,小型车辆以“数量多”为主,这导致河南现有公路建设主要以改建、扩建为主,以此来提高公路的等级和增大通行能力。路面弯沉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既能反映路面各个结构层的整体强度,还能反映出路面刚度,它与路面的使用情况也存在着联系。在我国现行的规范、规程中,路面弯沉值的季节影响系数没有明确的规定,它的影响因素又很多,按现行规范进行修正后,与实测弯沉相差太大,这成为了现实工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关于河南省路面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还是空白,所以根据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符合河南省自己的弯沉值不利季节修正系数K1值是迫在眉睫的。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分析,给出了路面各设计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程度,并对各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弯沉值测试方法及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对FWD与BB、自动弯沉仪与BB、激光弯沉仪与BB之间的重复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关系式。基于河南省六个三级区划(黄淮河冲积平原区,豫北部山岭轻冻区,豫西盆地、河谷、微丘轻冻区,豫西山岭轻冻区,豫南盆地、丘陵润湿区,豫西南山岭润湿区)的基础上,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路段进行试验,分析不利季节的弯沉值,计算总结出非不利季节弯沉值的季节影响系数K1值。通过科学的选择试验路段,并进行正确的数据采集,合理的分析数据,确定了符合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实际情况的季节影响系数K1,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依据。
郑飞军[5](2013)在《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路基动态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路基土在静荷载作用下能保持稳定,但在交通动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其强度将逐渐降低,变形随之发展,然后出现各种病害,导致线路功能降低甚至破坏。而AASHTO试验研究表明,车辆动荷载对路面结构的损坏比相应的静荷载要大的多,交通荷载加载作用在路面上与静荷载情况迥异,为此,有必要研究路基路面的动力响应,并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提出路基动强度的控制指标。本文以长沙绕城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选取三个典型路基段为试验对象(低填方路基、一般路基与半填半挖路基),以贝克曼梁、承载板和动力加载检测设备FWD在路基上进行对比试验,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出了相应的弯沉相关系数和转换公式,FWD测得的弯沉精度较高。通过试验数据发现直接在土基上测试得到的弯沉变异系数较大,本文引入弯沉盆面积指标得到相应的FWD动态弯沉修正公式,并通过前后修正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效果较为明显。路基的回弹模量通过相应的弯沉数据计算得到,得出三种路基条件下的路基回弹模量相关系数和转换公式。路基土的动力破坏标准决定了路基动强度的控制方法,本文采用动变形的控制方法。针对前面的三种典型路基,并参考前面试验得到的路基土的力学指标及动态参数,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应的模型,其路面结构参数均为动态参数,设计不同的对比路基工况,得到相应的路基条件下的动力响应。然后应用动强度控制方法计算得到三种路基条件下相应的动强度控制指标,这些动态指标均可用FWD测试得到。
王威[6](2013)在《激光自动弯沉仪弯沉检测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激光自动弯沉仪。经过多年的使用,虽然《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已将其纳入到检测规程中,但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工作却十分的贫乏。规程中对于激光自动弯沉仪许多细节方面也鲜有提及。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其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仍然改变不了激光自动弯沉仪在我国应用相对落后的事实,这对其今后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以及促进我国弯沉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比较大的障碍。本文以JG-2005型激光自动弯沉仪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地介绍了该激光自动弯沉仪的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检测参数的设置进行了分析。接着在对弯沉检测数据统计分布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不符合规程中弯沉代表值计算要求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小波函数在规定阈值下进行离散小波变换,从带有不均匀噪声的检测值中提取出绝大部分真实值,并能使消噪后的数据满足弯沉代表值计算的统计分布要求。同时,文章还在不同路面结构和不同路面材料的路面下选定了多条试验路利用激光自动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弯沉仪进行了弯沉检测的对比。在对试验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两者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关关系方程,并分析了路面结构和路面材料的差异对相关关系方程中参数的影响。最后,文章研究了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对速度、横坡、纵坡指标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了三者对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性能的影响,并对速度和横坡的影响作了定量分析。
林榕[7](2012)在《沥青路面弯沉指标验收标准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997版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在路面弯沉竣工时,假如整体刚度以设计弯沉值为控制指标,在验收的时候路面代表弯沉值必须小于路面的设计弯沉值。而2006版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路表面弯沉的检测标准值需按照最后确定的路面结构厚度与材料模量计算。但是在现在的交工验收时,许多单位还是采用设计弯沉值作为交工验收弯沉值,没有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例如土质状况,结构层材料实际参数等,也未曾充分考虑季节变化,材料强度变化以及不同检测条件下外界因素对路基路面弯沉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提出来使用于任何检测季节的路基路面弯沉验收标准的确定方法。本文以多条高速公路实体工程为依托,分析了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弯沉验收标准中的不足。通过分析土质,含水量对土基回弹模量的影响,提出含水量是影响土基回弹模量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土基模量与含水量的室内外实验分析,得出土基回弹模量与含水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研究了土基回弹模量随含水量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确定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并且研究了湖南地区几种典型半刚性基层材料和柔性基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随龄期以及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基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在标准养生条件下和自然养生条件下的互换关系式。本文对路面层层厚和弯沉检测的几种不同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利用各结构层模量及厚度变化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关系式,提出了基于含水量变化和半刚性基层材料回弹模量随温度,龄期变化规律,且适用于任意检测时间的路表弯沉验收标准的确定方法,并以实体工程为例验证了该方法更能起到控制工程质量的作用。
李跃军[8](2012)在《路基强度的快速无损检测、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基是路面结构的支撑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路面损坏现象大部分都是由于路基强度不足,稳定性变差,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量变形所致。路基的施工质量是获得坚实而又稳定的路基和保证路基路面整体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关键。如何快速可靠地进行路基施工质量的评价、有效地进行路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及时消除路基施工的质量隐患,是确保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路基强度的快速无损检测、评价与控制技术进行了如下研究:1、首先分析了FWD与PFWD的工作特性,以及FWD和PFWD的性能指标、测试过程和检测结果,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便携式落锤弯沉仪的测试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在不同承载板直径、不同锤重、以及不同测试土体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承载板试验的控制标准提出了不同填料路基的PFWD测试的推荐配置。2、提出了自适应信息遗传算法,针对于模量反算中,目标函数在最优值附近表现为大片狭长平坦区域的特点,提出了一类模量反算新算法——自适应信息遗传算法,首次提出了根据信息量大小来确定算法是否进行自适应细分模量解空间的机制,缩小算法后期反算中的搜索空间,此外,新算法中还改进了实数交叉算子,使用了新的探险策略。从而加强了新算法后期的局部搜索能力。这新机制、新策略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模量反算的求解效率,降低了算法复杂度。本算法无论在反算结果精度还是速度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进,能够满足工程实际中进行大量模量反算的要求。3、建立了路基施工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并将广泛应用的曲面拟合方法引入路基评价领域,利用已测数据拟合出真实模量曲面。其次,进一步在该拟合曲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均匀性评价方法---伪方差-均值综合评价法。随后的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对路基施工质量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评价。4、根据公路可靠度设计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路基回弹模量变异系数对路面可靠度的影响,确定了采用可靠度对路基均匀性进行分析的原理及方法,并提出了以路基回弹模量变异系数作为路基均匀性评价指标;以《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中规定的公路路面目标可靠度为基础,制订了评价路基均匀性的可靠度划分依据,将各级公路路基均匀性等级分为优、中、差三个级别;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沥青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在不同路基回弹模量、不同变异系数条件下的结构可靠度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划分路基均匀性等级的回弹模量变异系数临界值,制定了基于可靠度的路基均匀性评价标准。5、针对我国现行规范中路基设计参数与施工质量检测指标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12条公路32个路段成型路基的现场调查和检测,得到了现场承载板法实测路基回弹模量Eb、贝克曼梁实测弯沉l、PFWD实测路基模量Ep及灌砂法实测压实度K、含水率w和稠度wc等检测结果,以现场承载板法实测的路基回弹模量为准,建立了路基回弹模量和弯沉的综合经验关系,以及路基回弹模量与施工指标之间的关系,将路基设计参数回弹模量与施工控制指标压实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确定回弹模量的合理取值标准,为路面结构设计以及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李斯洋[9](2011)在《高速公路路基检测方法评价及试验数据的处理》文中认为目前,高速公路飞速发展,不仅仅要进一步完善路基路面规范,提高施工水平,对于路基路面的检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何种路面出现损害,大都由于路基稳定性变差,在外荷载作用下,强度不足,从而产生的过量变形。因此,对路基进行检测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归纳有关路基强度如压实度、弯沉、回弹模量、CBR值等指标检测的方法,并进行比较,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对比分析,提出在不同的实际工程中应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准确反映出路基质量。通过对路基检测手段方法的整理,并根据实例不难发现,在实际公路工程检测过程中,由于室内检测的局限性,以及室内检测指标与现场指标控制不一致,再加上人为的操作原因、不同仪器设备原因,以及对数据处理方法不同等,导致检测的试验结果不能较好地反映出路基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检测方法的评价,根据实际工程周期短等特点,以有限的数据对工程实际质量进行评价。本文依托常德至吉首项目路段,系统分析评价了灌砂法、环刀法、核子密度测定法、落锤频谱式路基压实度快速测定仪等在路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手段;通过对不同弯沉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在相同测试状况下,得出承载板法、贝克曼梁法和FWD法所测得弯沉之间的规律和适应条件;最后,以压实度指标和弯沉指标的试验检测数据为例,提出在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试验中采用曲线拟合法,弯沉值的修正采用基于理论最大干密度的路基弯沉验收标准,从而建立当前公路试验样品和检测数据有限情况下的修正方法。
王峰[10](2010)在《粉砂土路基的成型工艺与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粉砂土的天然含水率低,塑性小,水分散发快,压实后土体松散不板结,不易碾压成型,且成型的路基随着水分的蒸发散失,在随后施工车辆的反复作用下,产生较深的车辙,使施工现场显得异常混乱,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常规的压实度和回弹弯沉检测难以有效进行,用其填筑公路路基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上述粉砂土路基施工和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在嫩江流域选取了三处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了物理、水理、压实和抗剪强度试验,分析总结了粉砂土的工程特性;并在齐泰公路针对三种土样铺筑了四种压实厚度的试验路,总结了粉砂土路基的合理压实厚度、成型工艺和碾压机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的灌砂法与填土密实度现场检测仪法、贝克曼梁弯沉仪与手持式落锤弯沉仪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新的检测技术在粉砂土路基压实质量检测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粉砂土的液塑限试验结果不适宜作为评价该类土工程性质的指标,其塑性指数Ip的大小也不能正确地反映其黏性大小;对于粉砂土,应该强化密度计法测定的细粒组土中粉粒和黏粒所占比重的多少对其进行定名;粉砂土的细粒组含量和黏粒含量能够提高粉砂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且细粒组含量越多,其压实性能越好;在粉砂土填筑路基施工中,小吨位的振动压路机压实质量难以满足要求,且经济上不合理,建议采用20t重的大吨位振动压路机;依靠增加压实厚度减少粉砂土路基水分散失的方法是可行的,其压实质量能够满足要求;粉砂土作为路基填料,含水率的控制至关重要,路基施工时应进行含水率检测,一般洒水至表层从外观看不松散、不液化时最佳,且在碾压成型后,封闭交通非常重要,要做到“成型一段,封闭一段”,尽可能的减少车辆通行对粉砂土路基的破坏;粉砂土路基施工中采用填土密实度现场检测仪检测压实度、手持式落锤弯沉仪检测回弹弯沉和回弹模量,能够满足工程质量检测要求,并能提高检测效率。
二、贝克曼梁弯沉测定法的偏差及修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克曼梁弯沉测定法的偏差及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尾矿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
1.2.2 铁尾矿料的工程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质量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尾矿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指标试验研究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尾矿填料放射性分析 |
2.3 尾矿填料化学组成 |
2.4 颗粒筛分试验 |
2.5 击实特性试验 |
2.6 铁尾矿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尾矿路基施工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段设置及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2.1 试验段目的 |
3.2.2 试验段实施要求 |
3.2.3 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3 表面沉降法及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FWD和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工作原理 |
4.1 概述 |
4.2 PFWD特性分析 |
4.2.1 测试原理和性能参数 |
4.2.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2.3 测试压力与弯沉关系研究 |
4.3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特性分析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4 设备快速检测方法优点分析 |
4.5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和相关性分析 |
4.5.1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分析 |
4.5.2 E_p与E_d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尾矿路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常用验收方法及现场快速检测 |
5.2.1 贝克曼梁法 |
5.2.2 现场检测方案 |
5.2.3 检测结果 |
5.3 压实过程沉降差与E_d、E_p相关性分析 |
5.3.1 对比检测方案 |
5.3.2 回弹模量E_d与沉降差ΔH关系 |
5.3.3 动回弹模量E_p沉降差ΔH关系 |
5.4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4.1 E_d与E_1相关性分析 |
5.4.2 E_d与l相关性分析 |
5.5 PFWD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5.1 E_p与E_1相关性分析 |
5.5.2 E_p与l相关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动态弯沉测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路面性能评价 |
1.2.2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
1.2.3 路面弯沉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激光动态弯沉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激光动态弯沉系统的构造 |
2.1.1 移动测量平台 |
2.1.2 量测系统 |
2.1.3 纠错系统 |
2.1.4 处理系统 |
2.2 激光动态弯沉系统测量原理 |
2.2.1 理论基础 |
2.2.2 弯沉计算 |
2.2.3 多普勒激光测速仪的应用 |
2.3 激光动态弯沉系统数据处理与采样特点 |
2.3.1 采集数据处理 |
2.3.2 采样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动态弯沉系统与贝克曼梁比对分析 |
3.1 线性回归分析 |
3.1.1 一元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估计 |
3.1.2 一元线性回归的显着性检验 |
3.2 激光自态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弯沉测试的对比 |
3.2.1 比对试验一 |
3.2.2 比对试验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强度评价模型 |
4.1 现行结构强度评价模型 |
4.1.1 实测代表弯沉值模型分析 |
4.1.2 弯沉评定标准值模型分析 |
4.2 基于动态弯沉的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工程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2 路面性能评价 |
5.2.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
5.2.2 常张高速路面其他性能指标评价 |
5.3 养护方案建议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公路路面弯沉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分析 |
2.1 公路路面弯沉的变化规律 |
2.2 弯沉的影响分析 |
2.2.1 影响程度判断 |
2.2.2 各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弯沉值测试方法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
3.1 弯沉值测试方法分析 |
3.1.1 贝克曼梁法(BB) |
3.1.2 自动弯沉仪法 |
3.1.3 激光自动弯沉仪法 |
3.1.4 稳态动弯沉仪法 |
3.1.5 落锤式弯沉仪法(FWD) |
3.1.6 滚动式动力弯沉仪法(RDD) |
3.1.7 滚轮式弯沉仪法(RWD) |
3.1.8 路基、路面弯沉测试方法汇总比较 |
3.2 弯沉值测试方法相关性研究 |
3.2.1 对比试验方案 |
3.2.2 各方法重复性对比试验分析 |
3.2.3 自动弯沉仪与 BB 相关性研究 |
3.2.4 激光弯沉仪与 BB 相关性研究 |
3.2.5 FWD 与 BB 相关性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 K1的确定 |
4.1 测试路段的选取 |
4.2 沥青路面弯沉值的测定 |
4.2.1 季节影响系数 |
4.2.2 沥青路面弯沉值 |
4.2.3 弯沉值的测试方法 |
4.2.4 数据采集方法 |
4.3 采集数据汇总 |
4.3.1 路线名称:S83 兰南高速-二郎庙段 K9+000-K12+00063 |
4.3.2 路线名称:S22 南林高速-林州附近 K142+000-K145+000 |
4.3.3 路线名称:G30 连霍高速-新安附近 K721+000-K724+000 |
4.3.4 路线名称:G55 二广高速-五剁山附近 K1319+000-K1321+00068 |
4.3.5 路线名称:G45 大广高速-光山东附近 K2256+000-K2259+00070 |
4.3.6 路线名称:G40 沪陕高速-西峡附近 K1234+000-K1237+00072 |
4.4 沥青路面弯沉值测定数据整理 |
4.4.1 弯沉代表值 |
4.4.2 温度修正系数 |
4.4.3 测定数据整理计算 |
4.5 沥青路面季节影响系数 K1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本文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路基动态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面结构动态检测技术及动态参数研究现状 |
2.1 应力波波速测试技术 |
2.2 力阻抗法测试技术 |
2.3 FWD 测试技术 |
2.4 路面材料的动态参数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沙绕城高速公路土基现场动静弯沉对比试验研究 |
3.1 现场贝克曼梁弯沉试验及其数据分析 |
3.2 现场 FWD 弯沉试验及其数据分析 |
3.3 三种典型路基条件下的 FWD 和 BB 法的弯沉对比分析研究 |
3.4 土基动态弯沉综合修正系数研究与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沙绕城高速公路土基动静模量关系研究 |
4.1 路基的动静模量研究 |
4.2 长沙绕城高速土基动静回弹模量及其数据分析 |
4.3 长沙绕城高速土基动静回弹模量对比分析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路基动力响应有限元模拟及其路基动强度研究 |
5.1 土的动力破坏标准 |
5.2 路基动强度控制方法 |
5.3 交通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的动力响应有限元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详细摘要 |
(6)激光自动弯沉仪弯沉检测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弯沉检测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弯沉检测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JG-2005 型激光自动弯沉仪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 JG-2005 型激光自动弯沉仪的构造 |
2.2 JG-2005 型激光自动弯沉仪的工作原理 |
2.3 JG-2005 型激光自动弯沉仪对路基或路面的作用力分析 |
2.4 JG-2005 型激光自动弯沉仪的使用参数 |
2.4.1 激光自动弯沉仪的温度标定 |
2.4.2 激光自动弯沉仪的距离标定 |
2.4.3 激光自动弯沉仪的位移量标定 |
2.4.4 激光自动弯沉仪的采样方法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消噪理论在激光自动弯沉仪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3.1 小波变换 WT 概述 |
3.1.1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3.2 利用 MATLAB 实现小波消噪 |
3.2.1 小波函数的选取 |
3.2.2 小波去噪的方式 |
3.2.3 小波消噪中的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 |
3.3 弯沉检测数据正态分布的检验 |
3.3.1 拟合优度的x2检验 |
3.3.2 拟合优度的峰度、偏度检验 |
3.4 小波变换在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数据消噪中的实例 |
3.4.1 路段弯沉值统计分布特性分析 |
3.4.2 利用 MATLAB 对数据进行小波消噪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自动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弯沉检测的对比分析 |
4.1 回归分析的原理 |
4.1.1 一元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估计 |
4.1.2 一元线性回归效果的 F 检验法 |
4.1.3 一元线性回归效果的T 检验法 |
4.1.4 回归数据的残差检验 |
4.2 激光自动弯沉仪与贝克曼梁弯沉检测的对比 |
4.2.1 对比试验方案的确定 |
4.2.2 对比试验结果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测试速度对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的影响 |
5.1.1 速度影响试验方案的确定 |
5.1.2 速度影响试验数据的汇总 |
5.1.3 速度影响试验的结论 |
5.2 路段纵坡对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的影响 |
5.2.1 激光自动弯沉仪在路面纵坡上的受力分析 |
5.2.2 纵坡影响试验方案的确定 |
5.2.3 纵坡影响试验数据的分析 |
5.3 路段横坡对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的影响 |
5.3.1 激光自动弯沉仪在路面横坡上的受力分析 |
5.3.2 横坡影响实验方案的确定 |
5.3.3 横坡影响实验数据的分析 |
5.4 激光自动弯沉仪检测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
5.4.1 仪器设备影响分析 |
5.4.2 温湿度影响分析 |
5.4.3 检测人员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一、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文献综述 |
详细中文摘要 |
详细英文摘要 |
(7)沥青路面弯沉指标验收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基表面交工验收弯沉与回弹模量分析 |
2.1 路基交工验收弯沉标准 |
2.2 路基交工验收弯沉与回弹模量测试结果分析 |
2.2.1 弯沉与回弹模量测试方法的确定 |
2.2.2 路基实测回弹模量与弯沉值的分析 |
2.3 季节影响系数K1的确定方法分析 |
2.3.1 湖南地区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分析 |
2.3.2 广东地区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分析 |
2.3.3 路基验收弯沉标准分析 |
2.3.4 路基含水量的取值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基层交工验收材料参数分析 |
3.1 半刚性基层材料参数分析 |
3.1.1 典型基层材料标准养生强度增长规律研究 |
3.1.2 湖南省典型基层材料参数研究 |
3.2 柔性基层材料参数分析 |
3.2.1 柔性基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值在基层验收时的确定方法 |
3.2.2 南方地区典型柔性基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值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交工验收弯沉标准研究 |
4.1 路面结构层厚度测试技术与结果分析 |
4.1.1 路面厚度检测技术简介 |
4.1.2 短脉冲雷达测定路面厚度实例分析 |
4.2 沥青路面表面弯沉测试技术与结果分析 |
4.2.1 测定路面回弹弯沉试验方法简介 |
4.2.2 贝克曼梁法跟 FWD 方法的比较 |
4.3 沥青路面表面交工验收弯沉值标准分析 |
4.3.1 路面弯沉控制指标 |
4.3.2 不同路基回弹模量时交工验收弯沉标准分析 |
4.3.3 不同基层材料参数时交工验收弯沉标准分析 |
4.3.4 不同沥青面层材料参数时交工验收标准分析 |
4.4 沥青路面表面合理交工验收弯沉标准确定方法及实例分析 |
4.4.1 路面弯沉验收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4.4.2 实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路基强度的快速无损检测、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强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
1.2.2 路基模量反算方法的研究 |
1.2.3 路基施工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 |
1.2.4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工作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FWD和PFWD的工作特性研究 |
2.1 FWD工作特性分析 |
2.1.1 FWD |
2.1.2 测试过程 |
2.1.3 检测结果分析 |
2.2 PFWD工作特性分析 |
2.2.1 PFWD |
2.2.2 测试过程 |
2.2.3 检测结果分析 |
2.3 PFWD工作特性数值模拟 |
2.3.1 计算理论 |
2.3.2 PFWD仿真研究 |
2.3.3 PFWD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
2.3.4 PFWD的推荐配置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适应信息遗传算法及其在路面模量反算中的应用 |
3.1 模量正算问题 |
3.1.1 基本等式和一般解 |
3.1.2 LM-型方程的通解 |
3.1.3 表面载荷、层间接触条件及定解 |
3.1.4 理论弯沉值的数值解 |
3.2 基本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 |
3.2.1 遗传算法 |
3.2.2 蚁群算法 |
3.2.3 两种算法的局限性 |
3.3 自适应信息遗传算法及其在路基模量反算中的应用 |
3.3.1 模量反算问题的实质 |
3.3.2 自适应信息遗传算法 |
3.3.3 基于新算法的模量反算稳健性分析 |
3.4 新算法中的参数设置及与其他算法的对比分析 |
3.4.1 主要参数设置的优化设置 |
3.4.2 新算法同其他主要算法的比较 |
3.5 工程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施工质量均匀性评价研究 |
4.1 路基施工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 |
4.1.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1.2 均匀性评价方法 |
4.1.3 数据处理及实例分析 |
4.2 基于可靠度的路基均匀性评价标准研究 |
4.2.1 可靠度基本原理 |
4.2.2 可靠度评价路基回弹模量均匀性基本原理 |
4.2.3 基于可靠度的路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5.1 现场检测与结果分析 |
5.1.1 现场调查工程概况 |
5.1.2 现场经验关系建立 |
5.2 路基回弹模量与施工质量控制指标关系研究 |
5.2.1 模量之间的关系 |
5.2.2 模量与弯沉之间的关系 |
5.2.3 弯沉与模量之间的关系 |
5.2.4 模量与压实度和含水率(稠度)之间的关系 |
5.3 现场经验关系汇总分析 |
5.3.1 总体经验关系分析 |
5.3.2 综合经验关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今后研究展望 |
附录1 理论证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高速公路路基检测方法评价及试验数据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学术背景和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路基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1.4 路基检测内容及常用试验方法简况 |
1.5 路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路基检测现行检测技术 |
2.1 路基压实度现行检测技术 |
2.2 路基弯沉现行检测技术 |
2.3 含水率测定 |
2.4 土基回弹模量测定 |
2.5 现场CBR 值检测 |
2.6 小结 |
第三章 路基检测工程实例及技术评价 |
3.1 广东清远至连州一级公路改造勘察检测 |
3.2 太澳高速公路(洛阳至南阳段) |
3.3 苏州市相城区金澄路西延工程JC-2 标 |
3.4 采用粘性土填筑的某在建高速公路 |
3.5 湖南省某高速公路某工区软基路段 |
3.6 瑞赣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检测 |
3.7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检测数据处理 |
4.1 常用试验检测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概述 |
4.2 实际工程数据存在的问题 |
4.3 压实度和弯沉测定有关试验数据 |
4.4 试验数据不准确对工程质量影响 |
4.5 试验数据修正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详细摘要 |
(10)粉砂土路基的成型工艺与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粉砂土填筑路基的施工技术 |
1.2.2 压实度检测技术 |
1.2.3 回弹弯沉检测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粉砂土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2 粉砂土的物理性质 |
2.2.1 粉砂土的颗粒组成 |
2.2.2 粉砂土的比重 |
2.2.3 粉砂土的天然密度、含水率 |
2.3 粉砂土的水理性质 |
2.3.1 粉砂土的液塑限试验 |
2.3.2 液、塑限试验分析 |
2.4 粉砂土的命名 |
2.5 粉砂土的压实特性 |
2.5.1 击实试验 |
2.5.2 试验结果分析 |
2.5.3 粉砂土压实机理分析 |
2.6 粉砂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
2.6.1 直接剪切试验 |
2.6.2 试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粉砂土路基的成型工艺与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
3.1 粉砂土路基的成型工艺现场试验 |
3.1.1 试验路方案 |
3.1.2 压实机械的选用 |
3.1.3 含水率的控制 |
3.1.4 压实工艺流程 |
3.1.5 压实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方案一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2 方案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粉砂土路基压实影响因素 |
3.3.1 压实度与碾压遍数的关系 |
3.3.2 空间位置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
3.3.3 含水率对粉砂土路基压实效果的影响 |
3.4 粉砂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粉砂土路基压实度检测新技术 |
4.1 路基压实 |
4.1.1 压实度的概念 |
4.1.2 粉砂土路基压实度检测 |
4.2 填土密实度检测仪简介 |
4.2.1 性能 |
4.2.2 规格型号与装配 |
4.2.3 工作原理与评价方法 |
4.2.4 相关性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 |
4.2.5 操作方法 |
4.2.6 压实度测定步骤 |
4.3 现场比对试验 |
4.3.1 现场比对试验方案 |
4.3.2 试验数据的取舍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粉砂土路基回弹弯沉检测技术 |
5.1 路基承载能力 |
5.1.1 回弹弯沉的概念 |
5.1.2 回弹弯沉的检测技术 |
5.1.3 粉砂土路基回弹弯沉检测 |
5.2 手持式落锤弯沉仪(HFWD)简介 |
5.2.1 主要功能 |
5.2.2 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 |
5.2.3 工作原理 |
5.3 手持式落锤弯沉仪的特性分析 |
5.3.1 动荷载特性 |
5.3.2 应力—应变关系 |
5.3.3 稳定性分析 |
5.4 手持式落锤弯沉仪法与贝克曼梁法比对试验 |
5.4.1 试验方案 |
5.4.2 试验设备 |
5.4.3 试验数据的取舍 |
5.4.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5 相关性分析 |
5.4.6 两种回弹模量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贝克曼梁弯沉测定法的偏差及修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D]. 刘建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2]贝克曼梁与FWD在弯沉测定中的相关性研究[A]. 徐明云. 2015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3]基于动态弯沉测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强度评价[D]. 陈智敏.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3)
- [4]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研究[D]. 李旭丹. 长安大学, 2013(07)
- [5]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路基动态参数研究[D]. 郑飞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6]激光自动弯沉仪弯沉检测指标的研究[D]. 王威.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7]沥青路面弯沉指标验收标准的探讨[D]. 林榕.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8]路基强度的快速无损检测、评价与控制研究[D]. 李跃军. 中南大学, 2012(02)
- [9]高速公路路基检测方法评价及试验数据的处理[D]. 李斯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5)
- [10]粉砂土路基的成型工艺与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D]. 王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