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精神文明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蕞尔岛国。几十年来,她不仅创造出了一个令世人惊羡的经济奇迹,而且还创造出令世人起而效仿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它的鲜明特色体现在: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所奉行的一贯政策和主张。其中,德治是基础。“德”治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德”育人,即通过对国民进行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东方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人民具有爱国、敬业的优良品格,使国家公职人员树立起勤政廉能的优秀品质。概括地体现为“十六字”的新加坡精神,即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二是选“德”人治国,国家公职人员提倡应由有道德的精英人物担任,这样的政府才能成为廉能政府,才有感召力。
在德治的过程中,通常贯彻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方针。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再加上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可能一般齐,思想觉悟不可能一般高,通过教育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实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新加坡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运用法制手段对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为此,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健全和完备的法律。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各种法律和法规达383种。其中,罚款在新加坡最为著名,其名目之多,数额之大,执行之坚决,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过马路闯红灯,上厕所未冲水等等,都要受到数额不等的罚款,少则20新元(如过马路闯红灯),多则高达1000新元(如随地吐痰、上厕所未冲水都要罚1000新元);使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罚款国”,难怪有人惊呼:“新加坡是个不自由的国家!”
新加坡能有今日之清洁、干净及花园城市之美誉,确实是以剥夺少数人的自由为代价,而换来的则是大多数人的舒适和幸福!
法律,也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之一。“法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具有健全完备的法律;另一方面,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律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执行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新加坡的法律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实行,一是公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靠了一大批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素质好的政府官员。他们一改过去习以为常的“情、理、法”的行为逻辑而为“法、理、情”,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化也成为新加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在关于国民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以国家意识为主线,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培养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理论体系,脉络十分清晰。在贯彻以学校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系统功能,并辅之以各种群众性运动,来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学校看作是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主战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称他们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人”,他们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并把知识与道德作为选择教师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新加坡贯彻“以德育人”,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四年级必须开设思想品德课。在教育部开设的《儒家伦理》课中,明确提出了开设《儒家伦理》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2.使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
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
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应地,还编写了《儒家伦理》教材,同时增进了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和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劝学》等等,把一些深奥、艰涩难懂的伦理道德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向学生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994年开始,《儒家伦理》被《好公民》课所取代,由此不断充实和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要求小学生参加每天的升旗仪式,并唱国歌;平时,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卫生,中学生必须负责清扫自己学校的厕所等等。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忠诚周”、“礼貌月”、“敬老周”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十分强调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道德教育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举,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创建活动,进行社会总动员,在社会上形成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的良好的风气,促进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责任感,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据新加坡国会交通与新闻委员会黄海博士的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约有20多个,最常见的有:礼貌运动、推广华语运动、生产力运动、国民意识周、敬老周、劳动力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族文化月等等。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李光耀及新加坡政府力戒哗众取宠,讲求实际效果,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程度。结果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而且奠定了新加坡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也促进新加坡经济的稳定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向前发展。
三、主体性、独立性、稳定性相结合
儒家伦理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李光耀及其政府从建国初就开始提倡“生存之本”——东方价值观,在大力弘扬东方各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不自觉的形式倾向于对华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保持和弘扬的话,那么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那场“文化再生运动”则真正是以主观、自觉的形式,把儒家伦理推向整个新加坡社会,推向整个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之能够统摄人心,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使新加坡政府如愿以偿,度过了那场“西化”危机。九十年代,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则表明儒家伦理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同时,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进一步独立、稳定地向前发展了。
这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使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独树一帜。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冲击和碰撞的过程中,不被别人所同化,而是使国内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汇。这种同化,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同化。
总之,在这种富有激烈的竞争性,又间杂着进攻性或渗透性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包容性、层次性、递进性
吸收一切东西方文明的精华,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的精髓。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新加坡以宽阔的胸怀,接受、容纳东西方各类文化,使东西方文明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新加坡精神文明。
包容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并行不悖。当今新加坡社会广泛流行的东西方文化或价值观有以下三种:(1)华人价值观(即儒家价值观)。这是新加坡社会占主流的东方传统文化或价值观,占新加坡人口77%的华人,他们所拥有的华族价值观,一方面是自小在家庭由父母灌输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在60年代以后,在学校受华文教育熏陶的结果。(2)英国社会价值观。新加坡受英国统治大约150年,承袭了英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3)以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为主的外国投资者的工作作风和价值观。这是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后,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积极鼓励并接受投资的结果。第二、宗教、种族之间互相宽容、和平共处。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居住在一个密集的城市里,长期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相安无事,各自保留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谁也不吃掉谁,谁也不融化谁。第三、多元语言、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们称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各宗教”的社会,这样说确实不过分。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荟萃的有利环境中,新加坡的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可以广征博引,吸取各类文明的营养和精华,从而丰富和升华本民族的文明,使新加坡精神文明既显民族性,又不失世界性。
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各不相同:
20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府的目标是要改变贫穷的政治面貌。六十年代,在克服失业和捉摸不定的情况下,目标是建立一个刚强勇猛的社会。七十年代,目标是要创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一个清洁翠绿的城市。八十年代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新加坡人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的愉快社会。九十年代,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经济发达而且又有文化素养”的卓越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轨迹。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仅仅局限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还致力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建设。让国民生活在一个清结优美的环境中,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新加坡政府顺乎民情,合乎民意的一个政策目标。可见,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完美无缺,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就在于她较为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像许多学者所说的是“儒教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改良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新加坡吸取了儒家伦理中的一些合理内核,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再者,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复兴和发展的过程上来看,人们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另外,对于李光耀的治国之道,也并不是人人称道的。有人批评他是个“孔子”式的统治人物,搞“家长式”的专制。“新加坡推崇和复兴儒家思想的原因——实在于觉得儒家文化有利于‘国家霸权’的家长式控制以至专制,以及反对和抑制人民的民主要求”等等。也有的人说,如果长此下去,新加坡就会变成一个僵化的国家。目前,新加坡的一些青年也强烈要求发扬民主,现任总理吴作栋表示要进一步开放民主。可见,新加坡在民主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
总之,探讨和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特点,吸取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