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PICC;预见性;精细护理;临床效果;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外周穿刺术,具有时间长,操作简单,不限制液体渗透压负担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新生儿输液,急救,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上,不仅可以减少对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损害,还可以有效地满足新生儿静脉药物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这项研究进一步调查了预见性与精细护理管理对新生儿PICC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导管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胎龄为23周至34周(29.64±1.58周)。重量1.02?3.82公斤。在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胎龄年龄为23周至33周(27.61±1.54周)。两组之间的新生儿一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置管操作,导尿管消毒,敷料固定和并发症预防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以下预测和精细管理模型:(1)预测护理:在插入导管之前10分钟,在导管插入室播放舒缓的儿童音乐(约45 db)直到结束置管插入。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尺寸的PICC导管模型。在穿刺之前,将导管浸入盐水中以润滑和软化导管,从而减少导管与静脉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从而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穿刺由我院熟练的专业护士进行,以确保一次穿刺的成功率。(2)精细护理:新生儿父母同意在插管前详细讲解PICC插管的优点,并在插管前后将相关事项告知父母,以得到父母的积极配合。在插入导管之前,应正确喂养和更换新生儿尿布。穿刺前,应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仔细检查穿刺导管的状况,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实用性[2]。新生儿放于暖的辐射桌子上穿刺,以避免接触冷的消毒剂,冷的消毒剂会刺激皮肤并引起血管痉挛,使穿刺更加困难。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新生一次置管成功、非计划拔管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均记录有机械性静脉炎,异位或导管分离以及药物溶液渗出。等级从0到100。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表示为x±s,使用t检验,将枚举数据表示为百分比,并且使用卡方检验。 P <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单导管置管,计划外导管拔管和导管阻塞的成功率低于观察组,而计划外导管拔管和导管阻塞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0.05)。见表1。
2.2并发症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对照组和观察组父母的护理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0.35±2.15)和(94.65±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433,P = 0.000)。
3讨论
PICC导管技术已广泛用于新生儿临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少新生儿创伤,避免直接接触药物和静脉,并有助于减少机械性疾病静脉炎的发生。但是,如果PICC的常规护理和维护不足,则可能会发生并发症,例如新生儿静脉炎和导管异物,这不仅影响新生儿的正常治疗,而且会增加疼痛程度并限制其使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延长PICC的插入时间尤为重要。精细护理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注重精细化的程序,在管理的帮助下有效地将精细管理与严格管理相结合[3]。
综上所述,预测性和精细化的PICC新生儿护理管理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导管插入术的成功率,减少导管阻塞,意外导管拔管和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父母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傅晓丹,段秀珍,陈赢赢,等.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管的预见性护理及预后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8):1234- 1236.
[2] 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914- 1915.
[3] 吴旭红.新生儿 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66- 171.
论文作者:刘晓娟,黄丽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导管论文; 新生儿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预见性论文; 成功率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