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近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生活世界”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纷纷转向“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概括而言, 近十五年学术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基本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逐层展开:首先对 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介绍、评价,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进 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色彩纷呈的“生活世界”理论。这期间在大陆发表的关于 “生活世界”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篇,专著、译著近15部。现从“生活世界”概 念的界定及性质、“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价值及意义等方面对 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界定及性质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胡塞尔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就已提出,在他写于1935~1936年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对“生活世界”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但是并未对“生活世界”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在此书中,“生活世界”经常与“周围世界”、“生活周围世界”等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倪梁康先生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作了如下诠释:“生活世界”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基本而言“生活世界”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注: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131、131、132、 138页。三联书店2003年1月出版的《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关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特点的问题上,克劳斯·黑尔德与倪梁康持相同的观点([德]克劳斯·黑尔德著,孙周 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7—114页)。)。 “生活世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客体的世界。第二,“生活 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第三,“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第四,“ 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生活世界”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生活世界”是 与“客观——科学世界”相关联的世界,作为其意义基础而存在;另一方面,“生活世 界”具有主观性,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通道,是“先验现象学”反思的对象。(注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131 、131、132、138页。三联书店2003年1月出版的《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关于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特点的问题上,克劳斯·黑尔德与倪梁康持相同的观点([德]克劳斯·黑 尔德著,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7— 114页)。)胡塞尔之后学术界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其“生活世界”功 能中“生活世界”与“客观——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大致看来,学术界对“生活世界”概念的界定以“生活世界”的内容、本质为标准而分为两类:
(一)以“生活世界”的本质来进行界定的有四种:1.“生活世界”是语言世界。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注:[英]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3页。),而“‘语言游戏’一词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即讲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注:[英]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3页。)。可见,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即是“生活世界”,是指语言的意义基础。哈贝马斯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批判理论的规范——理论性基础必须到人类水平上的、有特色的、到处渗透着的生活中介那里去寻求,这就是语言。”(注: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但是与维特根斯坦不同的是,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活动或交往过程,由语言构成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世界,“交往行动表达着生活世界的内容,生活世界组成交往行动的背景,交往行动深深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15、11页。)2.“生活世界”是实践世界。此观点大多是在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活世界”思想中形成的。马克思的著作中虽没明确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中蕴含了“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其“实践”概念与“生活世界”概念有内在的关联。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实践”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上。李文阁说,“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15、11页。);李君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他认为感性活动是“生活世界”与 实践的关节点,“只有建立在对感性世界的本体论描述之上的经济学、唯物史观才是可 以理解的”(注:李君:《也谈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哲学动态》2002 年第6期。);贺来不认为实践就是“生活世界”,他说,现实生活世界是由“实践活动 所创造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注:贺来:《现实生活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版,第74页。);庞立生、王艳华认为“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生 活世界的实质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生活中的人本身”(注:庞立生,王艳华:《哲学向 生活世界的回归》,《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3.“生活世 界”是实践和交往的世界。尹树广认为,“‘生活世界’的本质在于人的经验活动才能 的多样性和交往关系的全面性”(注: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哲学 研究》2003年第1期。)。同时,他指出:“历史、现实和理想是交织在实际生活世界之 中的三个基本维度,人所创造的生活世界并不是单纯主观性的意义世界,它也是在人的 各种实践活动和交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实际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与 这些活动和关系紧密相关。揭示生活世界的本质,进而改造日常生活模式和人的现实生 活,离不开认识这些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特征和实质。”(注: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 实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孙正聿持相同的观点,他在进一步概括了 实践和交往涵义的基础上指出:“‘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的 ‘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注:孙正聿:《寻找 “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这里所说的“交往” 不同于哈贝马斯的“交往”,此“交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而不是以语言为内容 的交往。4.“生活世界”是实体和关系的世界。郭元祥认为:“‘生活世界’的概念, 决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 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 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力量。”(注:郭 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3、118页。)总括以上四种界定来看,学术界从本质上对“生活世界”进行 界定都以“生活世界即是人的世界”为前提,其分歧点只是对人的活动本质的理解不同 。
(二)以“生活世界”的内容来界定的有三种:1.“生活世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海 德格尔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体现在“此在”思想中。他认为,现象学一开始就与“对 存在的追问”联系在一起,而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人的存在即“此在”,“在世界之 中”是此在生存的基本法理。所以,世界与人有独特的联系,只有人才有世界,世界即 指“此在”与存在者整体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不是像水在杯子里或衣服在衣柜里那 样,而是“融身”在世界之中,“依寓”于世界之中,繁忙在世界之中,生活于世界之 中,生活世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注:[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 :《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6—69页。)杨国荣认为:“生活世 界可以理解为人存在于其间的这个世界。”他强调“生活世界”是“这个世界”,以区 别于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的“那个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则使人化的自然与人的 存在进一步沟通融和起来,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这个世界’的具体内涵”(注: 杨国荣:《现代化过程的科学向度与人文之维》,《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2.“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黄旭敏说:“生活世界是人类生活形式 的历史展开图景。而生活形式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般形式,是人类心性活动过程与物 性活动过程的叠合展现形式。前者是一种精神过程,后者虽然也折射出某种精神性的东 西,但它却越来越展示为一种技术化的过程。”(注:黄旭敏:《深度技术化条件下生 活世界的危机与重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第2期。)3.“生活世界” 是实有与应有的领域。肖川认为:“如果说,生活世界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 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注: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 ,2003年版,第126页。)虽然有以上三类区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者提出“ 生活世界”的背景和目的在于克服“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奴役,克服主客二分 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片面化解读。因而,在对“生活世界”概念进行界定时强调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实有与应有的统一。
二、“生活世界”的性质与结构
对于“生活世界”的性质这一问题,从以上对“生活世界”概念界定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现实的生活世界和意识构造的生活世界。对于划分现实生活世界和意识构造的生活世界的标准问题,王南湜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来区别这两种观点,他指出:“如果认为理论活动具有一种独立于实践活动的地位,能够在理论中把整个世界构造出来,这便是一种理论哲学的思路;而如果认为理论活动尽管有其巨大的作用,但它归根到底仍是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超越于实践活动而独立构建整个世界,这便是一种实践哲学的思路。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理论活动有一种能够独立于实践活动的地位。”(注:王南湜:《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学术研究》2001第10期。)尹树广提出了“意识哲学”来对应实践哲学,(注:尹树广:《人的问题与生活理论》,《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贺来提出“绝对意识”作为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注: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之遗忘——对传统哲学的理论批判》,《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李文阁把这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用“马克思的”和“非马克思的”进行区别。(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15、11页。)尽管用的概念名称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思想实质与王南湜是一致的。从“生活世界”概念最早提出的背景来看,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去存在”,还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克服“科学世界”僭越“生活世界”,使现实的“生活世界”成为“虚幻世界”。但是,尹树广指出:“尽管胡塞尔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科学,力图强调生活对科学非人化的校正能力,但是,他却把这种科学建立在纯粹意识内部的绝对构造能力之上。海德格尔、萨特、卢卡奇虽然都针对某种唯心主义哲学强调实际生活的经验性,但最终他们仍然局限于精神活动形式和分化机制的分析中。这种分析无疑构成了本世纪欧洲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层面。”(注:尹树广:《人的问题与生活理论》,《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庞立生和王艳华认为:“站在马克思哲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现代哲学的其他各种生活世界理论,可以看出,虽然其他生活世界理论也强调了生活世界的开放性、意义性以及与人关系的内在性,但是由于它们没有抓住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把实践活动排除在生活世界的视野之外,这就使得它们在强调生活世界所具有的人文意蕴的同时也使生活世界失去了它应有的现实性。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理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这样,现代西方哲学最终只能遁入‘语言世界’之中去追思已经逝去的‘生活世界’,在力图超越传统哲学的努力中走上哲学的文学化道路。”(注:庞立生,王艳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国内的学者都强调“生活世界”的现实性,这一点在学界已达成共识。
学界在讨论“生活世界”概念的同时,对其结构也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概括而言,共有四种观点:
(一)“生活世界”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构成。衣俊卿在我国最早提出这一观点,随之,受到学界普遍关注。衣俊卿认为,“所谓日常生活,总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非日常活动总是同社会整体或人的类存在相关,它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 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他把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 :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日常观念活动;非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两个领域:非 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非日常的精神生产领域。(注: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 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3、195页。)项贤明采纳了衣俊卿对 生活世界的划分,用它来分析生活世界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 常生活世界”的划分是以人的再生产为标准的,这正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注:项贤明: 《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二)“生活世界”由“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领域整合构成。王南湜依据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把生活世界划分为“经济活动”、“文化活动 ”、“政治活动”三个领域。(注: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7页。)李淑梅从社会结构视角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 ,与需要的层次相匹配,社会结构划分为“社会活动结构、社会交往结构”(注:李淑 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6—67页。)。
(三)“生活世界”由“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社会交往”领域共同构成。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刘远传认为社会活动可分为“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社会交往”三种类型,它们共同构成“生活世界”(注:刘远传:《社会本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86页。)。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及意义
就“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及意义而言,学界的探讨多集中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
(一)“生活世界”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本学科引入“生活世界”理论所带来的学术转向进行了探讨。
1.哲学中“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价值及意义。哲学界对“生活世界”理论的讨论尤为热烈,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人学、价值哲学等分支学科都纷纷关注“生活世 界”理论。雷鸣把当代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总结为“文本解读”、“比较对话”、 “结合现实”三种方法,而其中“结合现实法”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人本身”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方向(注:雷鸣:《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马克思 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王南湜也强 调,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注:王南湜:《回归 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学术研究》2001第10期。)。学者们具体作了阐述:李文阁 说,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不仅为现代的多元化哲学找到统一的论题和方法,而且 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特质”,从而为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 的平台(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 、11、115、11页。)。衣俊卿指出,日常生活批判开拓了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注:衣俊 卿:《开拓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它可 以拓宽我们关于人类社会结构的认识、丰富我们对人类文明演进史的理解、加深我们对 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的理解。(注: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国 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丁立群认为,“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确立了生活认识论的 地位,它的确立有助于我们走出实践观念的误区、解决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 注: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总之,学界普遍认为:“生活世界”的提出是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折的标志, 它体现了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2.教育学中“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教育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道德教育领域。谭斌指出,“生活世界”话语带来了教育新面貌:在“生活世界”话语的基础上,教育的实质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过程被理解为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我—你”师生关系的过程;“生活世界”话语也为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理念(注:谭斌:《论教育学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具体到德育领域,缪兴秀从德育过程入手,认为“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德育是情境性的教育,只能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展开;学生的品德只能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养成;德育根本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幸福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实现(注: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2期。)。陈秋红以德育主体为视角,说明现代德育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找回其“主体意识及意义基础”(注:陈秋红:《重归故里——试论现代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教育导刊》2002第2,3合刊(上)。)。郭元祥着眼于基础 教育说:教育理论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第一确立人本意义和生命意义;第二注重 人与世界的互动;第三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注: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 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8页。)。深 入到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孙伟霞认为新课程“面向生活”,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向生 活的回归、课程改革的成功、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孙伟霞:《生活世界理论与新课程 改革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晏辉说:“生活世界现象学考察只是理解生活世界的理论前提,只有把这种考察还原为当下的生活过程,理论研究才有生命力。”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生活问题呈现为现代化条件下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遮蔽、物质欲(特别是消费欲)的空前膨胀、生活结构的日益平面化(注:晏辉:《生活世界:实践、意义促创与生命体验》,《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恰恰是为了消解这些生活问题。尹树广认为,“生活世界理论或日常生活世界理论是由 于对人的认识出现了危机才产生的”(注:尹树广:《人的问题与生活理论》,《求是 学刊》1998年第3期。),通过“生活世界”的重建可以克服“对人性的单维度理解以及 由此所导致的人类文明在物性面的单维度发展的危机”(注:黄旭敏:《深度技术化条 件下生活世界的危机与重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第2期。),走出“主体性的黄昏”,生成全面发展的人。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情况,衣俊卿认为,“从本质上讲,现代化决不简单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和技术的改进,它应当是人的生存模式的根本转变或重塑。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人们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既不是自由自觉性,也不是异化受动性,而是自在自发性。……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任务不是揭露和扬弃普遍的、人们已自觉地体验到的异化,而是如何促使这些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走向自由和自觉”,而“要扬弃人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即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就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应当是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注:衣俊卿:《开拓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动态》1995年第1 期。)。
通过剖析学术界近十五年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厘定其概念、结构,强调其价值是目前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生活世界”理论的进一步深人研究有待 于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增强“生活世界”的现实性研究,推动其研究从理论层 面走向现实层面;二是,扩宽“生活世界”的研究视野,进行与其他问题结合的交叉研 究,从而使“生活世界”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