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地市报走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报论文,中国论文,未来十年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在起至2010年十年间,是中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报业也必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动。对于地市报来说,充满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城镇趋势和城乡减差:地市报发展的机遇
新闻史表明,现代报纸是都市化的产物。产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城市里密集的信息、便捷的信息传受通道,以及城市生活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为报纸的出版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新闻史还表明,都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报纸发展的数量、规模、内涵和质量。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报纸,即使是以“农”冠名的报纸,是在乡村出版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化趋势的加剧。1949年,全国只有设市城市140个,县城和建制镇约2000个,城镇总人口约5765万,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10.6%。到1987年底,我国已有城市381个,城镇人口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5%。据2001年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供的材料,2000年,全国设市城市663个,建制镇2万多个,其中特大城市37个,大城市51个,中等城市216个,小城市359个,城镇人口近4.6亿,城镇化水平达到36.09%。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大约会有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在未来城镇发展中,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国实施城市化的重点。而中小城市恰恰是地市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所依托的城市。中小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将为地市报纸提供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读者资源、广告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也即为地市报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
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90年代,先后出现了“非都市化”趋势:城市人口逐渐分流,人们离开城市中心迁居到市郊或更远的、接近城镇的地方居住。由于消费成本的差异和有了以速度缩短距离的工具(如私人轿车),“非都市化”趋势在新世纪将日益活跃。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可耕面积的减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力大军。经过就业培训与求职自适,这支大军的现代意识与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他们既推动了大城市的都市化进程,也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与信息资源。
城市人口向边缘地区的流动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减少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同质化”,这对地市报借以存在的“土壤”的改良——新闻与广告资源的多元化、采编技巧的改进、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读者市场的扩大及读者水平的提升等,是极其有利的。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对地市报来说,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和城乡同质化趋势的强化,是一个大好的发展和推进的机会。世纪之交所呈现的中心城市报业收入增幅减缓而部分地市报纸收入增加的势头看好,前者广告吸纳力的减弱而后者广告刊登量的增多,不少地市报抗衡中心城市报纸市场进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地市报纸走出地市抢占新的市场的一系列事实,是这一机遇的端倪初现。
二、加入WTO:地市报机遇多于挑战
经过十几年曲折艰巨的谈判历程之后,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即将成为事实。届时,作为当代回报率很高的产业,最初一批进入者肯定少不了国际传媒。大部分国际传媒在中国入世后,将同中国传媒争夺新闻信息资源、广告资源、受众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在这一系列的资源争夺中,地市报相对于中央和省市报来说,有自己的优势。
就报业而言,其主要资源是新闻信息资源、读者市场资源、广告资源和采编人力资源。中外传媒争夺这些资源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中国传媒较外国传媒有某种便利条件。但获准进入中国的外国传媒,则会利用各种空间择取更为广泛多样的新闻信息,从而取得更多的读者市场和广告投放。他们还可以利用WTO“人员流动”的原则,以高额收入和高自由度为诱饵,从我方挖取能干的新闻从业者为其所用。
相对中央和省市新闻传媒,除沿海发达地区外,在入世最初几年,地市报一时还不至于成为国际传媒和境外传媒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地市报有以下几个优势:
在新闻信息的择取上,地市报有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那些区域经济新闻和本地新闻,更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菜。
在读者市场的分割上,地市报由于对当地读者需求与口味的清晰了解。可以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由于拥有自己的发行队伍,可以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到位。还由于是当地的“第一大报”,可以通过行政渠道获得更多的订户支持。
在广告资源的吸纳上,地市报由于面向本地、刊登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而得到更多的广告支持,由于分类广告、工商销售广告和服务广告多样灵活而更能吸引广告主光顾,特别是那些必须在当地推销的商品,必须吸纳当地人参与的活动,非在当地的地市报上刊登不可。这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和人口众多,便决定了广告财源的丰盈。
在办报人才资源的挖掘和队伍的稳定上,地市报则常常陷于窘促。但这不是绝对的,地市报只要注意发展和积累,也可以把“蛋糕”做大,从而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这里的关键在于实力,首先是经济实力,再一点就是尊重人、关心人。
总之,加入WTO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地市报由于处于第二线而受到外来传媒的冲击力度要比处于第一线的中央报业、省市报业小一些,地市报要利用这一机会转制壮大,增强实力。
三、发展新闻生产力:地市报的当务之急
同国际传媒竞争,同国内传媒争夺,既要固守阵地不让人家夺走,又要主动出击扩大市场份额,这一切都要靠实力。千方百计地发展新闻生产力,是地市报的当务之急。
新闻出版署2010年发展规划规定,到2010年,全国书报刊人均用纸量和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年人均数量要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报纸在2000~2010年,总印张和总印数平均增长分别为8%和5%,到2010年用纸量达到343万吨。广告收入到2010年要占报社收入的80%。要提升报业集约化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
对地市报来说,实现上述指标,是一个很高的台阶。地市报必须同中央报业、省市报业一样,通过大力发展新闻生产力,才能迈上这个新台阶。地市报也只有跨越这个台阶,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新闻生产力,对地市报业来说,主要应抓好两件事。第一是提升地市报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准。按“十五”计划教育规模扩大和新闻传播学专业扩招的安排,到2010年,在地市报工作的采编人员,都应该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其中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应在30%左右,部分采编人员应具备硕士学位。管理人员除少量大专毕业生外,也应具有本科学历,其中20%左右应为管理专业毕业,10%应具备硕士学位。
第二,增加报业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5%。地市报新闻采编队伍进行新闻传播的物质条件和管理队伍从事经营管理的物质条件,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
对于提升报业经济中的科技含量来说,地市报不能满足于编辑部内部电脑联网,也不能满足于采编印管一线串,而要在出版发行好纸介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磁、光、电等媒体的出版物。在印务方面,相邻经济区应有共同的地市报印务中心,以实现资源共享,设备共享。
以上还只是对发展地市报新闻生产力的量的要求。从质的方面看,如新闻从业人员根据新世纪新任务的要求,应着重培养从全球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对于长期安于一人一事报道的采编人员来说,将自己的视野扩大至全世界全人类,以全球眼光发现和捕捉信息,把地市报放到国际信息市场加以审视,是十分重要的。
在新闻生产力有重大发展,出现一批年收入过亿的地市报之后,组建地市报报业集团的条件将趋于成熟。这些报业集团将成为我国报业突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阵地。
可以预料,经过努力,一批收入过亿、影响全国的地市报问世,将是历史之必然。这批地市报,将成为中国报业圈中闪亮的明珠。让我们满怀信心迎接这批报业明珠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