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护理的现状及启示论文_杨磊,石英

姑息护理的现状及启示论文_杨磊,石英

杨磊 石英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正在从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如何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姑息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有效改善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1]。本文为姑息护理的现状及启示报告如下。

【关键词】 姑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269-01

1.姑息护理的概念演变

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也称姑息护理,是指对所患疾病不能根治的、进行性恶化的或生存期较短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整体护理,控制疼痛和其他非疼痛症状,解决重要的心理、社会、精神问题。其目标是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

2011年,美国晚期姑息护理中心将姑息护理定义为: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与患者的家庭共同提供的一层额外的支持,为无论何种诊断的严重疾病患者提供缓解症状、疼痛和压力等专业医疗照顾服务,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1998年林菊英主编的《社区护理》将“姑息护理”这一术语引进我国,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概念易与临终关怀混淆。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而产生的。它优化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姑息护理虽起源于临终关怀,但不完全等同于临终关怀。刘瑛等认为,所有临终关怀都是姑息照护,但不是所有的姑息照护都属于临终关怀。 姑息护理扩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界限。

2.开展姑息照护的必要性

2005年,英国学者指出:实施姑息护理的标准应该基于患者的需要,而不是疾病的诊断。因此,对于当今国情下有需要的患者应该积极给予姑息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我国目前医疗模式的改变、人口的增长、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都使得开展姑息护理成为必然。

3.姑息照护的适用范围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老年人的疾病谱转变为以慢性非恶性疾病为主,同时也有较长的带病生存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指南中明确将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疾病(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糖尿病、艾滋病等列入非恶性疾病范畴同时纳入姑息护理服务。长期以来,姑息护理主要提供给癌症患者。

4.姑息照护的精髓

在姑息照护的过程中,症状被所采用的关怀方法“掩饰”起来,它根本或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感觉舒适或无痛苦。它寻求整合躯体的、心理的、社会和心灵方面的关怀为一体的方法,以便于患者能够充分、积极和从容地去面对逼近的死亡。姑息照护的精髓为:姑息照护强调生命质量,也包括康复关怀。

5.借鉴与思考

利物浦护理路径是将姑息护理模式应用到所有有医疗环境中满足慢性非恶性疾病临终患者需要的一种整体护理路径。为非恶性疾病患者实施LCP,通过“按需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直接改善了患者的护理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姑息护理已在发达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我国姑息护理起步较晚,20世纪末逐渐被接受,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研究制订老年病科、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5.1将姑息护理纳入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以家庭-社区-医院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机构系统在我国的建立不完善,致使我国的姑息护理医疗网络体系散乱,整体仍处于落后的境地。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姑息护理的运作模式,以养老院为基础的姑息护理;以三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多学科医疗专业人员的家庭医疗护理及三级医疗机构内的姑息护理单元组成的工作网络,通过评估患者,以推荐患者选择何种机构接受姑息护理。

5.2培养专业人才,组建姑息护理服务团队

姑息护理是以团队形式提高患者及家属生存质量的护理服务模式,姑息护理的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经验丰富和具备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我国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姑息护理有关的知识,对于姑息护理的知晓度也普遍较低。因此,增加对姑息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解决人才缺乏是发展姑息护理服务必须重视的环节。

5.3推进预立医疗自主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和死亡教育

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不断完善,对于死亡的认知正逐渐发生改变。APC赋予患者自主选择治疗的权利,与姑息护理的理念一致,这很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家属在做一些重大医疗决定时沉重的伦理决策负担,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

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死亡教育可以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以健康、开放的态度谈论生死,以缓解和消除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通过死亡教育可以使患者正视死亡,在有限时间内积极应对,对提高非恶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小结

我国姑息护理的发展仍面临着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质量控制标准及专业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导致姑息护理的发展缓慢、滞后。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存的问题,逐步加强护士对姑息护理模式的了解,开展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进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指导,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邢鑫,王芳,李婉妮.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护理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16):1480-1481.

[2]李俊英,余春华,李红. 肿瘤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1-263.[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6):39.

论文作者:杨磊,石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姑息护理的现状及启示论文_杨磊,石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