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泮托拉唑;多潘立酮
前言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表现为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1],主要是在胃黏膜上皮受到损害后,使得其特异再生,形成固有胃腺体的萎缩/消失,且该显现为不可逆现象[2]。在临床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较多,然而真实能达到良好药效的少之甚少,本文旨在为寻求适宜的用药方案治疗该疾病,见下文。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2017.01.01日——2018.01.01日。实施“区间随机化”方式分为各100例的2组。
观察组(男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6例:女34例)--年龄平均值(40.76±2.69)岁。
对照组(男67例: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3例)--年龄平均值(40.26±2.98)岁。
2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比性别、年龄平均值差异小,P值>0.05。
1.2 方法
【对照组】:多潘立酮(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吗丁啉,国药准字:H10910003),按照早、中、晚用餐前半小时时间段,各口服10.00mg一次的方式治疗3周。
【观察组】:多潘立酮(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吗丁啉,国药准字:H10910003)+泮托拉唑(生产厂家:杭州华东制药,商品名:泮立苏,国药准字:H20059067)。多潘立酮用药同上,另泮托拉唑按照早、晚各一次,空腹状态口服40.00mg方式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不良反应。
(2)统计2个时间段的病理效果,分别是治疗前、治疗后3周,其判定标准为[3]:
①出血、糜烂、黏液斑消失,患者没有水肿状况发生——显效。
②未观察到出血点,且水肿/充血缓解概率高达60.00%——有效。
③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充血表现,黏膜水肿严峻,存在黏液斑——无效。
总有效率=①+②的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统计学测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 = 发生的不良反应、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治疗效率 = 卡方值检验。P<0.05时,为2组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良反应
观察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不良反应数据是(4.00%,4/100),对照组结果是(6.00%,6/100)对比无差异,P>0.05。
2.2 比较疗效
观察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疗效数据为(96.00%),和对照组的指标情况(66.00%)相比,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表2:
表2: 2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病理疗效的各项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n)(%)(n)(%)(n)(%)(n)(%)观察组1005858.003838.0044.009696.00对照组1004242.002424.003434.006666.003 讨论
在人们生活水平和节奏的双重提高下,人们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概率逐步上升,虽然就目前而言临床尚未完全研究出其发病因素,但可知的是其和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有关。临床上,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念当中主要考虑为控制感染、促进肠胃蠕动、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面。
多潘立酮是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其主要功效为促进肠胃蠕动,协调胃肠的运动功能,增大幽门舒张期的强度,通过排便的方式将感染炎症等排出体外。
泮托拉唑是一种酶抑制剂,抑酸效果非常强,且药物在服用后可长时间维持药效(主要是减少胃壁细胞活性和胃液量,从而保持药物浓度),故而一日服用2次即可,便携性有大幅度提升。
在“2.1”:观察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仅有4.00%,与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果6.00%相比无差异,P值>0.05,说明在使用多潘立酮基础上,增加泮托拉唑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发生,故而其安全性较高。
在“2.2”:观察组病理疗效(96.00%),对照组是(66.00%),P<0.05,说明泮托拉唑在增加后,可显著提升治疗的效果。
总而言之,实施多潘立酮+泮托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杨春雷.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31(19):209-210.
[2] 谢必水.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联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8):2022-2023.
[3] 赵桂月.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37-138.
论文作者:王明然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浅表性胃炎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病理论文; 疗效论文; 效果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