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研究论文_李春欣

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研究论文_李春欣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西方国家正加紧其意识形态渗透。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选择以我国高校大学生为重点意识形态渗透对象的原因及手段,建议性提出我们应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加强阵地建设、充实内容教育、凝聚队伍协同、创新载体应用,从而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关键词:西方国家 高校大学生 意识形态渗透 应对策略

一、西方国家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意识形态渗透对象的原因

1.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

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中国青年在当今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先锋队和重要依托力量。他们作为最富有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在社会前进中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殷实的理论装备和潜在广泛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步步入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中上层,将对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2.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西方渗透的要求相契合。

一方面,青年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没有最终确立自身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创新意识,但同时又多变、较为叛逆和求异。

3.青年大学生影响着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对维护政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许多青年大学生因就业、潜在失业等现实问题而产生了极度不安的心理,从而出现如仇富、打击报复社会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西方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

1.文化渗透。

文化内容和学术交流上的渗透是西方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最基础的方式。西方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青年政治家、青年学者、留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教育、交流项目对其进行亲西方渗透,使其在政治上向西方靠拢,达到通过代言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目的。

2.网络渗透。

美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关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各价值观的信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涌入我国,对涉世尚浅、政治辨识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片面影响。此外,互联网上一些虚假的甚至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降低正确信息的分辨度,混淆视听,蒙蔽了部分高校大学生,冲击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严重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的安全。

3.宗教渗透。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一些境外基督教教会组织在我国内地非法开办“信徒培训班”或“科学班”,举办神学班、地下神学学校,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

三、西方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应对策略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具有长期性、进攻性和隐蔽性,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应对西方以青年大学生为重点的意识形态渗透。

1.强化阵地建设。

一方面,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主动占据网络阵地。我们在遵循网络运行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建立贴近青年学生需求爱好的校园主流意识形态专题网站等网络新形式,还要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对网络舆情的把控,利用技术手段,建设信息过滤防护墙,从网络信息传播的源头、渠道遏制不良信息。

2.充实内容教育。

最重要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思想上的认知,为此,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要协同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突出理想信念引领和价值塑造,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不仅“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有了认知作思想基础后,还应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课后实践。课堂教学要拒绝强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而是注重理论教导和分析、回答现实问题相对接。此外,还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意识,目的是强化他们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力。

3.凝聚队伍合力。

一是要发挥高校党建的主导作用。高校党委作为党的一级基层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要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换言之,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升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以党建带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保证高校党建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同步。

二是要激发高校师生的协力合同。一方面,施教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履行自己的施教职责,不仅在课堂上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还应有意识地教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识形态内容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之间也应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培养共同的意识形态认同感。此外,院校各级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后勤、保安部门以及校外社会各组织等多种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凝聚共识,形成全员、全方位的反意识形态渗透工作新格局。

4.创新载体应用。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盛行。我们要充分利用新传播媒介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面宣传与引导。还要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这就要求所有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对公共事件力求公正客观的报道,从而有效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有效组织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网络意见领袖、政治仪式等新载体形式。主动积极协助大学生自组织多开展公益活动、爱心行动,感染他们在实践中强化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保证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有效规范高校的网络空间秩序;通过入党宣誓、国庆节纪念活动、红色文化遗址升国旗、唱国歌等政治仪式活动,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石国亮.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1.

[3]朱孔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春欣,女,(1991年-),山东安丘人,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李春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研究论文_李春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