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三十年:地位与作用——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为例论文,三十年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正确总结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比较清晰的理论体系。
应当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化转型,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各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给予科学的解释,提出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的解决路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不仅日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作用认识得更加全面,把“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有机结合起来,使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过去不曾拥有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环境。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明确定位、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促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样,哲学社会科学也用自身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们以1977年5月正式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略论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
一、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经济技术发展、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发展文化凝聚人心向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以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自西汉司马迁写《史记》以来的2000多年中,凡有改朝换代,必有官方史家对其兴衰更替的历史加以记载和总结分析,到中华民国编写《清史稿》为止,编辑完成了完整翔实的“二十五史”。这种连续不间断的历史纪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清朝学者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有一个学者认为:“明朝之亡,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历来把学术发展作为一个大问题,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甚至认为,学术不正甚至“可以亡一个国家、亡一个党”。②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一方面,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属性出发,重视它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作用。中国共产党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担负着为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的职责,担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
另一方面,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学术性、文化性出发,党和政府又十分重视它在繁荣发展学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促进科学执政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不仅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过很多重要指示。2004年初,中共中央专门研究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④在文件中,中共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概括为五个方面: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中国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而且注意从时代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与任务。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进一步提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⑤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提高党和政府的科学执政的能力与提高国际软实力,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与事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央直接领导和掌握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它的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当时有13个研究所,后来又陆续增加、合并了一些研究所。改革前的1977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建院以来,社科院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社科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科研方面为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数量不断丰富,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全院35个研究所(中心)的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一级学科,包括工业经济、财政、金融、农村经济、人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环境经济、民族文学等260多个二三级学科,基本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领域。
二是学术研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承担了大量集体协作的科研项目。社科院不仅有35个研究所(中心),还主管105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并陆续成立了90多个院属不设固定编制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非实体研究中心(各研究所也成立了几十个所属非实体研究中心)。2006年,为了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加强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能力,社科院又将8个经济类研究所(中心)组成经济学部,8个国际问题研究所组成国际研究学部,11个人文学科研究所(中心)组成文史哲学部,6个社会问题与法学问题研究所(中心)组成社会政法学部,在原来马列所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上述研究机构在2000-2007年期间共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0多项,院内科研经费资助的重大课题项目300多项。很多专家学者还承担或参与了一些研究所项目、院外委托研究项目甚至国家合作研究项目。
三是科研成果数量多,成果质量高影响大。1978-2007年,社科院专家学者累计完成学术著作7700余部、论文94000多篇、研究报告近16000份及其他形式的大量成果。有1200多项成果获院优秀成果奖和省部级以上奖励。近年来,在科研经费尤其是项目资金支持下,每年能够完成300多种专著、3000多篇研究论文、1000多种研究报告和大量其他类型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量对策研究报告,为国家科学决策发挥了很好的咨询作用。
四是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科研方法与手段进步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与社会对社科院的固定投入与项目投入经费大幅度增加。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中心之一,社科院不仅拥有600多万册藏书,而且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购置了数百个国际科研资料数据库,不断开发建设自己的成果库,便利了资料收集与信息传输。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加强,社会科学在应用计量分析、统计问卷、网络调查等新式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外,社科院各个研究所办有77种各自学科领先的学术期刊(其中4份英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学人》、《考古》),每年刊发的论文接近2万篇,成为中国最大、最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平台。4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上千册图书,绝大部分是学术性研究成果。
五是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增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声音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目前,社科院对外学术交流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76个学术交流协议。近年来,许多国外著名学者和政要来我院访问、讲演。年均对外学术交流来访、出访总量3000人次左右,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外交流的中心和窗口。
三、积极探索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理论创新阵地与平台作用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根据中国改革实践的需要,深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展与最新理论成果。
实践是社科理论的源泉,人才是理论的提出者和阐发者。社科院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拥有的数千名专家队伍,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组织协调机制健全和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在各自学科领域耕耘,推动学术发展,并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研究、阐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从事这项工作既是学者发挥作用的有力舞台,也是社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职责。自建院以来,社科院围绕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和一些重大理论的提出,自觉主动地完成了相关任务。20世纪80、90年代,社科院专家提出了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等被国家采纳的战略主张。进入新世纪以来,社科院组织撰写了一批关于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积极参与中央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十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编写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学科基本教材。
应当指出,学者的任务不仅是研究阐发已经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更大的责任或作为学者的职责是提出符合学术规律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理论观点,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学说学派。在这方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很多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主张,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等,已经进入决策程序,写入党和国家的文件,逐步变成指导实践的重要思想源泉。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技术形成的全球社会、开放社会、复杂社会、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管理封闭社会、伦理社会、乡土社会的传统知识体系,必须更好地发挥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整体优势,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的学科知识、学理基础和思想储备。社会科学院作为学科与人才集中的综合研究机构,应当继续发挥领军作用。
四、加强咨询与决策实施效果评估,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1、拥有参政、议政平台,政策咨询渠道畅通
社科院拥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机构没有的参政议政平台和多元化的政策咨询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往往由国家领导人(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兼任,主要院领导兼任全国思想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或者参加国务院以及各有关部委召集的会议,直接参与党和国家的决策。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或有关议案,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提出议案。一些经济学专家长期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起草,一些法学专家和学科专家参与或直接参与有关法律草案的审议。比如,法学所的一些专家为几次修改《宪法》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意见。《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分别征求了社科院一些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家的意见。一些人文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应当指出,社科院有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担任许多政府部门的政策咨询专家,国家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及重大对外政策的出台,一般会征求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意见,甚至委托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丰富的参政议政平台,使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能够把有关专业技术知识参与到国家决策之中。
作为拥有几千名学者的研究机构,直接参与提供决策意见的专家学者毕竟是少数。为了使广大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领域,社科院不仅主办了77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而且可以通过自己主办的内部刊物《要报》系列直接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建议。2005年以来,每年通过《要报》提供400多篇政策建议报告,被采用或国家领导人批示的决策信息有几十份,发挥了很好的政策咨询作用。
2、重视政策执行效果研究,提供专业政策评估意见社科院作为党和政府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国家一些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在深入实际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上述政策的评估意见。有些评估是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出发开展的。比如,为了了解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第一年的实施情况,社科院经济学部成立了一个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组,组织了8个研究所的20多名专家,运用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方法,从宏观调控政策、工业结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金融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农村发展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评估,对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进展与问题提出了评估意见。这些成果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通过《要报》报送中央,技术性分析报告送出版社,即将结集出版。事实上,社科院很多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很重视在学术研究基础上报送政策建议。这也是社科院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的重要体现。
应当指出,社科院专家学者进行应用对策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府各个部门开展的工作调研仍有一定区别。工作调研主要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近期的对策建议。学术调研包括专家学者进行的国情调研,大多是依托原学科背景进行的专题调研,比较注意调研方法的科学性,一般根据学科理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注意对策建议的一般性和较长时间内的适用性。当然,学术研究、国情调研与工作调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调研问题的复杂程度尤其是学者的工作态度决定着调研工作的成败。下面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学术性的政策评估比较适合科研机构的特点和性质。
2006年上半年,受国务院新农合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委托,我与北京大学、农业部研究中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几位专家共同负责组成评估组,在卫生部组织下联合对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农合制度的试点状况进行评估,为如何推进新农合制度提供政策建议。这次评估以新农合筹资及资金有效使用为重点,系统评价新农合服务提供、组织管理、目标人群、该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四个方面的运行状态和产出绩效。评估组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共收集了29个省、市、自治区257个第一批试点县新农合的管理机构、县医院和238个乡镇卫生院的机构资料,17个省32个县19195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和1471户补充调查资料,并在18个县开展了典型调查,与500多人次进行了深入访谈或专题小组讨论,撰写了4份专题评估报告和一个总的评估报告。总评估报告分别从5个方面肯定了新农合试点的成效与问题,辨证分析了关于新农合认识分歧的原因与评估组的看法,提出了完善新农合制度的8项建议。报告直接报送国务院新农合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为国家扩大新农合试点和完善有关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5个报告在2006年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结集出版,向社会公开发行。⑦2007年,中国对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的城镇居民实行类似新农合制度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半年国务院组成了30多位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开始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和政策评估。2007年底完成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报送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并在2008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试点电视电话会议上宣读,促进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政策制定与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注意把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国家决策中,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育人、引导舆论与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在政策咨询与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引领社会思潮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剧烈的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利益格局调整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走向和政策选择。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社科院对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属性的高度重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与科研方向。在坚持正确办院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引领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成为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相反。当然,由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达到上述目标是很困难的。从总体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社科院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不错的,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中国社科院3000多名在职研究人员中,一半以上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资格,其中博士生导师400多名。2006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为1595名,一半左右为博士生。通过举办讲座、编写教材、讲授课程、带领学生从事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把学术知识与研究技巧传授给学生。社科院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知识面宽、独立研究能力强的特点,很多优秀毕业生留所工作,充实了研究力量,很快能够从事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应当指出,社科院的一些研究人员,在不少高等学校担任兼职教授,从事教学活动,培养研究生,加强了高校与社科院的联系,有利于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应用到教育中,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在正规学历教育之外,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还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广泛应用到社会各界。一些著名的专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在2003-2007年期间举行的44次集体学习中,先后有15名社科院专家参与了13次授课。⑧还有很多专家应邀为中央领导同志讲解有关专题知识。社科院不少专家学者担任中央有关部委或地方政府的咨询专家和一些社会性的学术职务,应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约进行讲课或咨询的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活动有效地传播了知识,也使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有利于科研活动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
近年来,社科院在强化自身信息化建设与图书期刊出版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与社会媒体的联系,通过社会上的新闻报刊、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发表理论文章和政策主张。同时,配合中央媒体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作阐述解说等工作。为加强对全院新闻宣传工作的协调和管理,社科院成立了媒体宣传领导小组与新闻办公室,2002年重新制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种中央媒体发表文章或接受采访等活动进行统计,对数量多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2002年在10种新闻媒体中报道或发表文章554次(篇),2005年为1200篇(次),2006年达到1502次。这些工作,在宣传思想战线较好地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解疑释惑、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媒体向社会发布科研成果,扩大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普及了社会科学知识。此外,社科院的出版社每年还于岁末年初推出的四五十种系列年度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集(如中国经济蓝皮书、中国社会蓝皮书、农村发展绿皮书、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世界经济黄皮书、国际形势黄皮书、社会保障绿皮书等),已成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外国驻华机构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世界形势的重要渠道,提高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
六、中国社科院学术研究与事业发展经验与前景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社科院建院30多年来学术研究与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结过去,我们认为社科院之所以取得较快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逐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和自身发展的定位。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些弯路。在计划经济时期过于看重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忽视甚至在一个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使其成为政治口号的附属物。改革开放以后,逐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共性,这也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一些场合,也有人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导致在个别领域出现偏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科院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即中央提出的三大定位。同时,也清楚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的方针。这种认识自十六大以来更加明确,成为指导社科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指明了方向。在上述认识指导下,社科院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比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举,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营造既严谨认真又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把握国情,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必须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必须重视和加强以优秀科研人才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必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必须切实加强硬件建设,强化管理;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等。⑨
毋庸讳言,社科院与自己的发展定位相比,与党、政府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展望未来,要发挥好社科院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在保证正确科研方向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多出精品力作;二是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改革、引进、培养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学术大家;三是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改善软硬件环境,使社科院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名副其实的最高殿堂。当然,这需要社科院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注释:
①陆其陇:《三鱼堂文集》卷二《学术辩》上,柏经正堂藏书,第二函,第2页。转引自陈奎元:《国史研究要以科学、敬谨的态度对待》,《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6期。
②陈奎元:《国史研究要以科学、敬谨的态度对待》,《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6期。
③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2日),新华网。
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⑥2008年,社科院有11名专家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有26名专家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组编著:《发展中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⑧这15名专家是:余永定、江小涓、蔡昉、张西明、李林、张宇燕、李崇富、郝时远、李培林、景天魁、裴长洪、李景源、张晓山、郑成思、梁慧星。见新华网《新闻背景: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0/content-6856447.htm。
⑨王伟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8年3月25日)。
标签:中国社科院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策评估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学科评估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