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实现集约增长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集约论文,试论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中各大产业发展的总任务和总要求。但是,由于各类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各自的具体形态和运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实现形式和着力点互不相同,各有差异。商业是社会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立的经济属性和运行方式。因此,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不仅要看到与其他产业有共性的一面,更要重视自身的特性,才能把握好商业集约增长的内涵和着力点,防止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盲目攀比,而忽视商业自身在经济规模、组织形式和经营结构等方面的内在规定性。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特性
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抽象分析,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物质承担者,不论哪一种增长方式都要与资本的运动方式相结合。人们知道,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商品经营资本无非是生产者的商品资本”,(马克思语)但当它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产业资本一个单纯的表现形式和运行环节,而是一种独立的有自己运行方式的资本形态。从微观的单个资本运动分析,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销售环节,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资本价值和利润,它与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的职能,与生产资本生产利润(剩余价值)的职能完全不同,由此成为由不同的资本经营者分担不同职能的条件。从宏观的社会总资本运动分析,总有一部分资本经常处在流通领域之中,“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1〕这是商业资本的特性之一。
商业资本的本质特征之二,是有着不同于一般产业资本的运行公式。马克思根据它们的这种差别,在《资本论》建立了著名的两种运行公式。其中,产业资本的运行公式是:
即生产者用货币G购买生产要素W(A+P[,m]),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结合起来进入生产过程…P…,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商品W',然后再转化为增殖的G'。因为公式中的W'—G'是在流通领域中由商业资本代之完成的。
商业资本的运行公式是:
G—W—G'即经营者用货币G从生产者手中购买商品W,销售后实现商业利润G'。 在这个公式中,商品W是包含着增殖价值的,即商品W'。马克思指出,商业资本的循环,“它一开始就不仅包含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2 〕这和一般产业资本的运行方式与所在领域完全不同。
商业资本的本质特征之三,是获取利润的方式不同于一般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在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时所耗费的成本,最终要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一个物质的、凝结着价值和增殖价值的商品W'。这是产业资本运行的直接结果。 如果生产过程结束时没有生产出W',产业资本的职能就没有实现。因此, 对产业资本而言,最关键的是生产出有市场、含利润的物质产品。一切渗入在生产要素中的科技含量、管理规范、生产技能、有形与无形的能力与水平等等,最终只能是对象性地转移并凝结在物质产品之中。一切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投入、教育投入与管理投入,归根结底要靠这个物质产品来检验成效,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
而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方式则完全不同。由于它不是在生产领域而是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不存在价值与利润的生产问题,而是购买产业资本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它的任务是通过销售行为去实现商品中包含的全部价值。一切用于实现商品价值的各种流通费用和科技与管理的投入,不是对象性地凝结于所推销的有形产品之中,而是对象性地体现在无形的商品流通过程之中,通过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增殖价值,而同时实现属于商业资本的那部分利润或平均利润。
上述分析表明,商业资本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资本职能、活动领域、运行模式和获取利润的方式上。把握商业集约增长的着力点,必须充分考虑商业的内在规定性,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实现商业的集约型增长,最终应体现在提高流通速度、流通效率和流通效益上。
二、商业实现集约增长的着力点
从粗放向集约增长的转变,目的是把增长方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能否做到这一点,不是单纯地看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而是看这些要素能否作用于商品生产和价值的实现。就生产企业而言,关键是生产好产品;就流通企业而言,关键是尽快实现商品价值。它是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
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流通时间和流通效率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商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商品没有按照它们的用途,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换句话说,如果它们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卖掉,它们就会变环,并且在丧失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就丧失作为交换价值承担者的属性。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资本价值中增长的剩余价值,都将丧失。”〔3〕这就是说, 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尽快地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变成从W—G的过程。但是从W—G特别是从W'—G',是资本运动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这里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本身的易坏程度决定着商品流通的时限,商品必须在它的使用价值发生损坏之前进入到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领域,否则,就不能实现或不完全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二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处在市场中,它的流通时限就不单受自身的易坏程度的制约,还受社会需求状况的制约。一种商品可以在三五年内甚至更长时间不发生自然损坏,但会在三五月中甚至更短时间失去市场需求,特别是在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商品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从商品到货币转化的难度就会进一步加大。商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滞留的时间越长。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承受的经济负担和损失越重,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商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提高流通速度、流通效率,最大限度地压缩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结构的调整、经营规模的扩大、商业的增量投入,都不能改变商业作为专门在流通领域中活动的资本特性,都应建立在提高商品流通速度与效益的基础上。
三、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把商业集约型增长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流通速度、流通效率和流通效益上,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经济关系。
1.商品流通规模与商业企业规模的关系。社会商品流通规模首先是社会再生产规模的直接体现,再生产规模越大,商品的产销率越高,流通规模就越大。其次是社会消费规模的直接反映,消费规模越大,流通规模越大。流通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必须要与商品流通的规模相适应。但这种载体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合于不同商品流通对不同企业载体的规模要求。农产品的流通以品种多数量大、品质鲜活为特点,对载体的规模设置就有大型化、场地化的要求,这已为多年来农产品批发企业的实践所证明。而日用小百货的经营以低值产品为主,流通规模和消费规模都有限,对企业规模没有大型化的内在规定性。由此可见,流通企业要与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水平形成一个“合谐度”,在一定的流通领域中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和企业的适度规模。把握企业规模是否合理适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企业是否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和企业是否保持竞争力,这是商业经济集约型增长方式对企业规模的客观要求。
2.扩大科技投入与商业劳动密集型的关系。提高商业的科技含量是实现商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商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需要处理好发展高科技与商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总体讲,商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要高于一般工业企业,以简单劳动为主。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基本素质不高的特定情况下,靠商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和安排社会劳动力将是长期政策。在商业推行高科技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这一现实。在实施中要有轻重缓急之分,既要在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上加快科技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又要尽量减少自动化过程中对企业员工队伍的就业冲击,使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手段符合人与社会的现实需要。
3.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的关系
转变商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发挥整体优势,依靠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但是以规模经营为现代经营方式而排斥以划小核算单位为标志的承包经营的认识,片面地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大于2”, 而把经营指标分层分解,责任到部门的做法,简单否定为“分工倒退,重复劳动”,是不妥的。承包经营的出现,首先是对计划体制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钣经营大锅饭分配的否定,是搞活企业激励职工的管理机制调整;其次是适应了商业系统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经营分散的行业特点,是“放小”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副食行业对小门店采取的国有民营等放小措施,亏损面由1992年的90%减至目前的15%,有的区已经消灭了亏损户,从实践看确实见到了成效。
4.商业总量规模与政府宏观调整的关系。不论是单个商业企业还是社会商业的总量规模,都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问题,这也是商业企业能否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企业适度规模的形成既在于企业自身,又在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与宏观调控,使之与社会商业的总量规模之间有一个动态的平衡。商业作为流通载体与社会商品流通量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这种比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是以短期均衡为标志,而是以一定时期的总量形式来表现。商业载体规模大于流通量所造成的商业利润下降到平均利润以下的水平,或规模不足造成流通不畅而导致商业利润升到平均利润以上的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考察其比例关系的合理性,这种现象只有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才有比较价值和依据。这样,企业规模的大与小不能自我体现,只能对象性地靠流通效益来反映。商品价值实现的量是商业规模大小的尺度。但问题在于,这种情况有滞后性,当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商业效益回报率高而引来大量新的商业投资时,已经包含了商业规模的膨胀超过社会需求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政府从宏观和长期的角度加以政策引导,实现必要的总量控制。实践证明,微观经济越活跃,多元自主的投资力度越大,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越重要,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流通速度、效率与效益,使商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在规模与效益最佳组合的基础上。
注释:
〔1〕〔2〕〔3〕均引自马克思《资本论》
标签:商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资本论文; 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