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研究的新发展_壮族论文

壮族研究的新发展_壮族论文

壮学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壮学研究事业逐步走向繁荣。特别是1991年1 月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后,更团结和鼓舞了一批学者,使壮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古籍整理取得丰硕成果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古壮字即方块壮字记录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壮族古籍,是壮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1985年广西民族古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专事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收集到少数民族古籍手抄本1000多册,其中主要是壮族古籍,内容包括壮族古文字、文学、历史、宗教、碑刻、文人著作等。完成了《古壮字字典》、《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一批古代壮族文人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为壮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条件。

《古壮字字典》收集古壮字10700个,其中正体字4918个, 对所收集的字加注拼音壮文、国际音标和汉语释义,从而第一次对古壮字进行了规范。《古壮字字典》的出版,为进一步整理研究大量的壮族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同时对促进壮语方言的交流,推动壮语的统一和发展,增进壮族人民之间的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布洛陀经诗》流传于广西、云南、贵州广大壮族、布依族地区,它是壮族巫教经文。全诗分8篇、5741行,用古壮字书写, 为壮族民歌五言体。由于它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因而思想深奥、字义艰涩。整理工作经正字、正音、正义、汉译、题解和注释后出版,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嘹歌》是壮族的又一部重要的古籍,全书原歌4000首、1.6 万行,是计划出版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中“情歌”的一部分。《嘹歌》规范处理后,既可供壮族人民传唱,又为研究壮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古籍外,还整理出版了《壮语地名选集》。选集从7 万多条壮语地名中选了5500条,除按地名规范化要求表示标准地名外,加上拼音壮文、汉语拼音,并注明该地方的地理位置、地名来历、沿革、含义及重要人文风物等。

体质人类学研究有了新突破

1992年开始,广西民族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联合对广西龙胜、大新、马山三县的壮族聚居点抽样进行居民活动调查。此后两单位又与柳州市、桂林市文管会、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联合对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伤类遗骨进行观察和测量,获得了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发表了《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壮族居民三个组群的体质特征》、《广西壮族的皮纹研究》、 《广西壮族三个组群的ABC及MN血型的人类学研究》等论文,并于1994年出版了《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一书,以翔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壮族是我国岭南的土著民族,其在血缘上与傣、泰、黎、侗等民族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壮族体质形态的纵横关系,对人们了解壮族的历史源流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壮史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80年代以后,对壮族史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除发表了一批有深度的论文以外,1980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壮族简史》,1989年出版了《壮族通史》,近期又有张声震同志主编的《壮族通史》即将面世。1989年版《壮族通史》以丰富充实的史料,详尽地论述了壮族的起源,全面地介绍了壮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情况,是我国第一部壮族通史。

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 全面性。该书从壮族远古时AI写作到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涉及壮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参加撰写的有33名专家学者,运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本书内容更为丰富、充实。(2)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壮族族源问题,以丰富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壮族为土著民族;壮族是否经过奴隶制问题,持经过奴隶制说,但强调不是完全意义的奴隶制,即具有家长制特点的奴隶制;侬智高的国籍、民族成份和起兵性质问题,认为侬智高是广西壮族人,侬智高出生地广源州在侬智高起义失败后20多年仍属宋朝版图,以后才割给交趾,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古壮字问题,肯定壮族不仅有独特的语言,而且也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民族文字,等等。(3)正确处理了民族史与地方史的关系。(4)在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上科学独特。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谢启晃等的《岭外壮族汇考》、范宏贵等的《壮族论稿》、覃彩銮等的《瓦氏夫人论集》、张声震主编的《壮族研究丛书》之一《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苏建灵著)、之二《广西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等。

壮族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深入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壮族传统文化,改变了过去只停留于对壮族风情的一般记录和介绍,从各个方面探讨其深邃的内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除发展了一批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外,还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主要有:覃圣敏等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蒋廷瑜的《铜鼓艺术研究》、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邵志忠的《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关超雄的《壮族审美艺术探源》、覃彩銮等的《左江崖画艺术寻踪》、廖明君的《壮族生殖崇拜文化》、刘映华的《壮族古俗初探》、韦苇、向凡的《左剧艺术研究》、蒙光朝的《壮诗剧研究》、韦苏文的《壮族悲文化》、玉时阶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梁庭望的《壮族风俗志》、袁少芬的《当代壮族探微》、张声震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广西民族研究所还于1991年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获得了200多万字的资料, 弥补了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对壮族传统文化调查不足的缺陷。

壮族经济、人口、教育、医药研究的成果

经济研究方面,主要是开展对壮族聚居的红水河流域开发与民族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有一部分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还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红水河开发与民族问题》。

人口研究方面,除发表了一批论文外,还出版了萧永孜的《壮族人口》,对壮族人口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教育研究方面,近年来除进行壮族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外,还进行了壮族教育史、壮族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其中,李彦福、何龙群合著的《壮族教育史》,是民族教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上述两位作者还发表了《壮族教育史略论》的论文,对推进壮族教育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药研究方面,1985年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发掘了数万条壮族民间验秘单方,收集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壮族医药古籍、文物,整理出版了《发掘整理中的壮医》、《广西民族医验方汇编》、《广西壮药新资源》、《广西民族药标本》、《观目诊病》等一批民族医药专著和论文。一批壮医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奖励。

编纂出版了《壮族百科辞典》

由5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分22 个门类,以宏大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壮族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形态、文化特质和现代生活风貌,它综合地反映了壮学研究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壮族的重要工具书。

标签:;  ;  ;  ;  

壮族研究的新发展_壮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