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特征论文,旅游文化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2)01-0093-03
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经济、文化生活的高层次需求而离 开常住地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因此,其文化内涵 非常丰富。虽然旅游概念古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文化类型却无大异。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的基础上,概括其所独具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话,那么旅游文化则是旅游者在其实践中作用于自然乃 至社会的特殊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主体是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分类也必 须以旅游者的实际社会活动为前提。据此,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可分以下四大类型。
第一类:古代帝王旅游
中国古代社会是重视儒家伦理等级的社会,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旅游风尚存在差别 ,而封建帝王出游规模之宏大、排场之奢华又堪称其最。据载,黄帝打败炎帝后巡游天 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 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迁徒往来无常处……”[2](p6)。此可视为中国帝 王的早期旅游。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一局面,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宣扬其文治武功,凡东巡十三次,沿途经过西岳华山、中岳嵩 山和东岳泰山等著名旅游胜地,遍及许多重要地区,最远抵达大海和辽西。隋炀帝为游 江都而开凿运河。清乾隆皇帝浪漫风流,喜爱游山玩水,多达十二卷的《康熙南巡图》 记载了康熙出游。当然,帝王中间也不乏为察政况民情而进行的巡游,其中大多为微服 私访。微服私访确是一种了解政况民情的好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帝王微服私访都有积 极意义,除了少数皇帝为暂避京师肉山酒海的包围和干扰以便直面社会外,大多数的皇 帝微服出游都是出于别的目的,他们或是背着文武大臣去游山玩水,或是撇开太后皇妃 去胭巷脂楼寻花问柳。在这方面,汉成帝就是典型。他经常到姑表兄弟家里寻欢作乐。 据载,他曾自称“张公子”,微服出游至阳阿公主家,偶遇绝代佳人赵飞燕而一见钟情 。南朝宋代的后废帝刘昱也不乏微服私游之举。升明元年七月七日夜,刘昱微服外出, 至新安寺,乘夜色偷庙里的狗,煮食于郊野之外。南唐后主李煜也常微服出游逛妓院, 曾巧遇僧人张席,并在墙壁上留诗一首:“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主持,风流教 法”,以之戏言僧人嫖妓[3]。由此看来,帝王频频巡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旅游风 尚的重要现象,包含了许多民俗方面的深层意蕴。
首先,早期的帝王巡游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帝王是否会走路、旅行,是衡量帝王能 力高下及对所奠版图统治能力强弱的标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发现舜为人 孝道,就选定其作继承者。为了考验舜是否具备充当部落首领的能力,“使舜入于山林 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即是证明。
第二,帝王巡游,可以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民俗。即使是以奢糜昏庸而著称的隋炀帝 ,也宣称自己下江都是为让受到知州县官侵害的老百姓能“朝堂封奏”,以使“天下无 冤”[4]。东汉章帝出游时,就曾经“询访耆老”。康熙南巡时,暂舍高邮湖,“登岸 行十余里,询耆老疾苦”。康熙四十六年再次南巡时,在台庄“召耆老前,详询农事生 计”。帝王如此而为,比身栖龙床看奏折听谏语来的快,得的真。
第三,帝王巡游的另一文化活动是祭祀山川、祖先。祭祖活动中,封禅是其中最重要 的内容。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先后到泰山封禅——于泰山筑 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在东岳之簏的梁父除地,报地之功。他们的这些活动,无一 不是希望同天神相互沟通,祈得神灵以佑国泰民安。
第四,微服私访式的帝王出游,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寻欢作乐的个人私欲需要,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儒家礼仪与有些帝王个人爱好的巨大矛盾,已述的南唐后主李煜即是如此。 对于封建帝王而言,其地位是不由选择的。有些帝王于践祚之前,无论是与生俱来的天 赋,还是后天环境熏陶及教育结果,都与帝王应有的资质存在很大的距离,并且因其所 处时代大势所致,他们作为社会的特殊成员,又全然超脱不了社会某些民俗文化的影响 ,所以,他们即使做了皇帝,仍然自暴自弃,为寻欢作乐或摆脱国事而出游。今天看来 ,与他们相关的可嗟可叹、令人回味的过往之事,成了时下难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二类: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尚玉·酒 浩》)就属于殷末周初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在《周易》中有许多围绕商务旅行的内容 :如“复卦”中的第二个爻辞说:“休复,吉”,意思说是商旅美满地归来。《左传》 中称“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将商人列为四民之一,并肯定了商人在社会物质流通中 所起的作用。战国时期,商务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如阳翟巨商吕不韦就曾长途跋涉, 到赵国邯郸从事经商,并在此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他通过扶持异人为王而使自己也当 上了宰相。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商业和商务旅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 莫不通,得其所欲。”[2]这里所记录的就是当时商业发展、商务旅游的盛况。明初政 令规定“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业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商贾之家,只许穿布 ,不得穿着绸纱绢”。明代还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至中国的航海者“害怕大海,不 习惯远航”,“除非迫于无奈,才远离陆地”。从总体上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所以除了以上所说的吕不韦和清朝末年知名商人胡雪岩之外 ,很难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看到其他大商人的身影,史书对历代商人经商活动的具 体记载也很不充分。
当然,自先秦至明清,商人的存在毕竟是事实。李白的《长干行》所反映的就是商人 的出门之久和行程之远,以及由此导致的家人对远行经商之人的切切思念。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也是歌女对其行商夫君的抱怨。
此外,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山林草泽密布,社会服务业不发达,所以出门在外风险不 少,饥饿、疾病和死亡时常威胁着在外行商的游子。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商务旅游的诸 多艰难。
第三类:文人和士大夫的游学、游玩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的是学习必 须深入实地,联系实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出游考察。司马迁说:“异时诸侯并 争,厚招游学。”(《荀子·劝学》)这里的“游学”特指文人的外出求学活动,同时指 旅游者在旅途中的行为。司马迁本人就是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深入实地进行学习考察的 杰出代表。他除了“年十岁则颂古文”的天资和“绸石室金匮之书”的勤奋之外,如果 不作出“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 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2](p393)等实地考察的巨大努力,是很难撰写出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李白“一生好人名山游”,乃是其成 为诗仙的一个重要因素。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大半生漂流于北方,往来秦、晋、冀、豫 、齐、鲁之间。他每到一地,都记录相关事实,“皆作蝇头小楷,万字如一”。顾炎武 的《昌平山水记》、《菰中随笔》等可作为他一生爱好游学的明证。
在士大夫中,喜欢旅游者也很多。如唐代陈子昂曾任右拾遗,他写下的《登幽州台歌 》中就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古之绝句。而在征契丹时,他“因登蓟北楼, 感音乐声、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抒发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 而涕下”的真挚情感。唐代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柳州后,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散 文。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就描述了自己游山玩水的深切感受:每天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至;以为凡山水有异态者,皆有我也。觉得自己悠悠 乎与浩气一起飞升而不知道世界的边界,在哪里都洋洋乎与造物者同游,而不知在什么 地方停止;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久。真乃物我不分,物我两忘!还有韩愈、 欧阳修等也无一不是乐于游山玩水、寄游抒情之士。
中国古代隐士旅游之风亦值得一提。在《后汉书·逸名列传》中记载着向子平是一位 高士。王莽多次征向子平任官,他概不应答。东汉建武年间,他将儿女娶嫁之事办毕, 即召集家人,说:你们以后决定家事,都无我无关,只当我已故去。他离家后与朋友“ 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桃花源”主陶潜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岳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运自然”,他还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所述这些,均反映了中国古代隐士超脱社会而归依自然的思想。
第四类:下层群众的旅游
中国古代的下层社会成员,有着自己特定的旅游方式及风俗。古语云:父母在,不远 游,游必有方。再加上受古代意识里的旅行遇怪、遇险等观念的影响,因此近游方式相 对较多。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踏青亦即春游。盂浩然在《大堤曲》中说:“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欧阳修在 《怨郎归》中则描写了他在春游中的所见所闻:“南园春草半踏青时,风和鸣马嘶。青 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划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游玩活动。每到这天,乡民齐集,观看龙舟 赛之盛况。龙舟赛有其竞赛规划,每舟数十人,居中者依节奏敲击大鼓,为参赛人员鼓 劲,看何队先达取胜。同时,两岸观众呐喊助威,为自己支持的对象加油。这表明,龙 舟大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参与性很强的特殊民俗。
重阳登高。其时风清云淡,秋高气爽,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可谓出户登山、观天瞰 地的大好时节。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抒发了重阳节登山时的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从上述各类旅游文化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旅游风俗具有稳健内敛的特征。一方 面,中国古代不擅离家远游而善择近出游,因而少有冒险色彩,缺乏开拓精神;另一方 面重视内陆旅游,排斥航海旅游。在旅游过程中,虽是注重山水的自然特征,可更多追 求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诚 然,具有这些特征的旅游风俗曾经创造过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辉煌。但是,当世界从陆 地走向海洋的转折时代一旦来临,其稳健内敛的特征就逐步蜕变成了保守和落后,不仅 限制了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而且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