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概论_科学论文

资讯科技概论_科学论文

Infotelligence Science 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Infotelligence论文,Science论文,论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报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40余年来,我国的情报学学科理论建设,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曾经一度辉煌。

如今,我国的情报学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甚至连是否还存在情报学也都在探索之中。在饱尝了情报学研究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思想躁动之后,人们的心态开始平静下来。

凭心而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大家一时还拿不出什么大手笔,但毕竟还是正视了现实。就在不少信息机构纷纷把“要钱、赚钱和分钱”的三钱工作当做常务工作时,也还有那么一些人,昂首阔步,面对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高潮,泰然正视信息社会中异彩纷呈的社会信息现象,再图激励情报学学科建设出现新局面。

我国情报学的发展之所以步履蹒跚,理论基础至今尚未真正确立,学科整体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原因之一是没有能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抽象出较为中肯的基本概念单元。概念偏离了实际,构筑的概念体系以及形形色色的理论框架自然就会错位。

1 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

1.1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称谓是什么?是科技情报工作, 还是科技信息工作?是信息工作,还是信息服务工作、信息咨询工作、信息管理工作,或者其它什么工作?对此,大家感到左右为难,不好定论,无从下笔。没办法,以下笔者只能姑且先以“我们这个行当”来概括吧!

1.2 我们这个行当的工作对象、 工作范围和社会功能迄今还是说不清楚。情报也好,信息也好,其它什么也好,基本的概念单元比较混乱,随之,与之对应的学科体系也必然是说不清楚。学科名称是这样,自身规律也是这样,都是说不清楚,或者说,对其的认识尚处在动态的发展状态。

1.3 统观我国我们这个行当40余年的发展史, 就其动态内涵来看,尽管大家对其持有不同看法,但有一个基本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这个行当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的文献工作或资料工作,一部分是所谓的情报研究或信息分析工作。至于几十年前的所谓情报技术工作,或当代的所谓信息技术工作,都只不过是围绕着前两项工作的技术保障工作。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过去40余年是这样,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也还是这样!甭管美国如何如何,日本如何如何,德国如何如何,反正我们中国就是这样!这就是探索我国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如果有人偏爱“产业”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这两大部分的工作也是我们这个行当的产业化的工作基础。

1.4 我们这个行当的实践过程,本应在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但大量工作实践表明,似乎我们这个行当的实践,并不迫切需要现时的多彩纷呈的所谓理论。因此可以认为,目前关于我们这个行当自身规律的认识,仍然处于高度离散的感性阶段,许多论述大多仍是经验知识,而非科学知识。究其原因,固然可以列举几条,但其中之一就是诸多理论没有把握住我们中国这个基本国情。

1.5 从1992年9月15日,有关行政部门倡导将“科技情报”改称“科技信息”。5年多的事实表明, 这固然对推动我们这个行当面向经济、扩大工作内涵有积极作用,但从学科建设方面,从学科名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乃至于理论框架,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关于学科名称,原封不动地继承原来的“情报学”,似不妥,但是机械地改称为“信息学”,或什么“信息管理学”等,也未必合适。这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从我们中国的具体国情,去探索一下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建设。

2 实践呼唤Infotelligence Science

2.1 如前所述,我们这个行当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的文献工作或资料工作,一部分是所谓的情报研究或信息分析工作。不太准确地说,前者是Information性的工作。 按有的学者的意见,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的属性,Information的流动不一定有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Information 过程不一定都是针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特定问题的,也不一定都是有人参与的过程。后者是Intelligence性的工作,按有的学者的意见,Intelligence是人类社会的属性。Intelligence的流动一定有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Intelligence过程,一定是针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特定问题的,是一个有人参与的过程。此外,前者着眼于宏观,着重于物化了的知识单元物质载体的时空运动,后者着眼于微观,着重于尚未物化了的知识单元本身的演变、组织与重组。

2.2 至于Information与Intelligence在汉语中称之为什么,本文中可以暂时不去管它,管了,反而麻烦了,反而会引起争议,更不容易把事情说清。不过,笔者要强调一点,Intelligence的基本含义是智能、智力、理解力,而非“情报”或“谍报”。

2.3 作为指导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既要以Information现象为研究对象, 又要以Intelligence 现象为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Information 过程,又要研究Intelligence 过程, 既要指导Information性的工作,又要指导Intelligence性的工作。学科名称, 用Intelligence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 或Informa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距离实际的国情。不是内涵偏窄,就是内涵偏宽,都不能令人满意。而沿用谍报学、情报学,或信息的什么学,也未必合适。甭管用哪个称谓,都有人不同意,而且都有令对方挑剔,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2.4以个人意见, 不妨可以把指导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叫做“InfotelligenceScience ”。

这个“Infotelligence ”是取了Information的前半部分“Info”,加上“Intelligence ”的后半部分“telligence”,组合而成。“Infotelligence”是“Information ”集合与“Intelligence”集合的和集。“Infotelligence Science”的研究对象是Infotelligence现象,研究范围为Infotelligence过程,研究目的是探索Infotelligence现象和Infotelligence过程的自身规律。

2.5 至于把“Infotelligence”和“Infotelligence Science ”译成什么为好,我们可以暂时不去管它,将来某个时刻,会水到渠成,合适的称谓会脱颖而出。把“Infotelligence”译成“信息情报”或“情报信息”,把“Infotelligence Science”译成“信息情报(科)学”或“情报信息(科)学”,也未必合适, 这不但因为“Information”与“Intelligence”的译名本来就不唯一,而且“Intelligence”的基本内涵并不是“情报”。此外,从美学角度,在一段时期内,不把它们译出来,会使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含蓄美和距离美,这或许更能吸引人们同它们“眉来眼去”,“谈情说爱”,吸引人们进一步地去探索它们、认识它们,打开它们的“心扉”。

2.6 笔者1991年在拙著《国防科技情报源及获取技术》中, 曾经提出[1]:“我们有一个总的想法, 不管在情报工作的内容上是否包括我国情报界习惯上称谓的“情报研究工作”在内的争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根据我国科技情报工作30余年的实践,从更加新颖、更加深刻一些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去观察社会的情报现象和历史的情报现象,有胆、有识、有魄力地逐步形成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情报学理论和学派。既然有“Information Science之说,也有Intelligence Science之说, 为何不能有Informagence Science之说?”经过了6年的检验, 笔者越发坚持这种看法,只不过是更强调了智能,把“Informagence Science”发展为“Infotelligence Science”而已。

2.7西方人可以提出“ннфopma ния”、 “InformationScience”、“Intelligence Science”、“Informatics”,我们中国人也能提出“Infotelligence

Science ”。

如果我们能在探讨“Infotelligence”和“Infotelligence Science”方面有所建树,我们也会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流派,说不定在诸多英文词典中会把这两个新词纳入,为我们中国人争光。

3 Infotelligence Science的理论基础

3.1 社会发展谐和论。这是探索Infotelligence 功能与系统结构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社会大系统都是由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构成。这3个子系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相对独立存在。 政治子系统追求政权秩序的有序,经济子系统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值,文化子系统追求精神财富的增值。社会大系统暨3 个子系统的发展与进步都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3个子系统动态运动和谐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3个子系统彼此之间, 以及3 个子系统与环境之间, 总是存在着Infotelligence的交流。交流方向越有序、空间越广阔、速度越快捷、效能越显著,3个系统就更能和谐运动,整个社会进步就越快。

3.2 非物质经济理论。这是探索Infotelligence 经济的理论基础。Infotelligence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规律,完全不同于一般物质性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规律,而是遵从非物质经济规律。探索Infotelligence经济的理论,似乎应该把其置于非物质经济社会和非物质文明的高度去观察和思考。在物质经济社会,人类以消费物质产品为主。在非物质经济社会,人类以消费非物质产品为主。现今的经济理论,以及部分信息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思维定式基础之上的。人们在研究我们这个行当的自身规律时,往往显得支离破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们对物质经济社会的那一套认识照搬过来所致。探索Infotelligence经济理论时,需牢牢把握3点,一是生产Infotelligence主要是靠人的脑力, 而且其劳动量与价值迄今无法计量;二是等价交换原则对于Infotelligence的交换和流通不再适用;三是在消费Infotelligence过程中,在物理上不遵从物质守恒定律。

3.3 信息激活理论[2]。建设Infotelligence Science学科的核心问题是探索激活信息的自身规律。作为工作,我们这个行当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人的赋能, 把Information 激活, 一方面从微观上调整表征Information 内涵的符号串结构,一方面从中观或宏观上促进Information集合向用户的时空定向有序运动, 以利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在激活过程中,是人类, 而不是自然, 把Information 转换为Infotelligence。这种转换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就是不断摸索、 发现把Information 激活为、 转换为Infotelligence的规律。

3.4思维科学理论[ 3] 。 这也许是探索如何表达和组织Infotelligence的理论基础。在我国,Infotelligence Science的实践基础包括文献工作实践和情报研究工作实践。前者的科学问题是宏观层次的物理学问题,后者的科学问题是微观层次的思维科学问题。只研究前者的规律,还是没有跳出传统的情报学、文献学、抑或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在微观层次上,从知识的组织与表达的角度,特别是知识重新组织的角度, 突出人的认识规律, 才能赋予InfotelligenceScience 以特定的研究范围,才能体现出研究Infotelligence Science是研究Information Science或Informatics、Intelligence Science的深化。而要达此目的,看来,非得借助于思维科学,包括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不可。

3.5 行为科学理论。Infotelligence 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Infotelligence过程必定是有人参与的过程。Infotelligence推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要通过人类的行为来动作。人类的Infotelligence行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行为,即推进知识载体在时空运动的行为,二是认知行为,即组织知识、表达知识的行为。Infotelligence 价值的有效性,同人类的Infotelligence行为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借助于行为科学理论,可以促进逐步解决Infotelligence的质量问题。

3.6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我们这个行当中的广泛应用,会使得以往的诸如文献学、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甚至信息学、信息管理学,从微观层次的理论到宏观层次的理论,受到很大冲击,也许会进而促进当今各个零散的、简单的、支离的、不成熟的、不严谨的相关诸多“学科体系”发生集约化的变革,也许会促使人们从越发关注知识内容出发,更进一步激发人们关注学科建设的兴趣,激励人们探索InfotelligenceScience的热情, 从而逐步建立起能够指导我们这个行当工作的面目一新的学科。当前我们要盯住网络化时代的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建设,同时也要前瞻网络化以后的那个时代的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建设,千万不要再拘泥于计算机时代,或计算机时代前面的已过去了的那个时代的我们这个行当的学科建设思路或成就。

在撰写本文过程中,张力治先生、曾民族先生、孟荫龙先生、严怡民先生、张永嘉先生、方保伟先生,提出了诸多有益意见,谨此特表致谢。

标签:;  ;  ;  

资讯科技概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