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转换的模糊中介转换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转换的模糊中介转换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认识转化的模糊中介过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糊论文,中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模糊现象具有普遍性。人的思想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其中“落后”和“先进”的界限就是不清晰的。模糊现象“不精确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即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中所表现出的互为中介的“亦此亦彼”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模糊数学,就是要解决思想转化过程中中介过渡状态的“类别隶属判据”,为模糊认识的量化研究提供根据。

一、人的思想状况类属的不清晰性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可根据精确的标准把他们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人和机器,固体和液体,每个事物、每种状态,非此即彼,类属清楚。我们把事物具有明确类属的这种特性称为清晰性,把这类事物称为清晰事物。反映这类事物的认识称为清晰认识。但是,自然界有些事物,特别是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许多事物、许多现象,它们的界限是不清晰的,诸如落后思想和先进思想。我们把不具有明确类属的这种特性称为模糊性,把反映这类事物的认识称为模糊认识。

人的思想在其产生、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在认识中建构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粮食和营养,以及同一事物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例如思想的先进和落后,是逐步实现过渡而不是突然形成的。就人们认识的某个阶段来看,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不是表现为绝对的完整和科学或绝对的片面和不科学,也存在着中介过渡,即世界观类属状况呈现出不清晰性,即模糊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表现出这种特征。

在数学上,一个清晰事物的类属可以用一个集合去表示。经典集合论的规则是:对于给定的集合A,论域中的任一元素X要么属于A,要么不属于A,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这种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是对清晰事物类属关系的数学抽象。二值逻辑不能描述模糊事物的隶属关系。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扎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将{0,1}二值逻辑推广至[0,1]闭区间上的无穷值逻辑,承认在论域中的某个元素隶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变绝对属于概念为相对的属于概念。为了将这种属于关系数量化,他提出用隶属度(元素属于集合的程度)作为度量事物模糊性的基本概念。给定认域U上的模糊集合A,U中的每个元素A都是确定的隶属度u,隶属函数刻划元素从属于集合到不属于集合的渐进过程。则得到一个从U到[0,1]的函数,叫元素对集合A的隶属函数。隶属函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属于该集合的程度(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当隶属函数等于1或等于0,则变成了清晰事物,即完全属于或完全不属于。模糊集合代表一种边界不分明的对象类,诸如“积极”和“消极”、“先进”和“落后”,类属边界都是难以确定的。模糊集合强调的不是集合包含哪些元素,而是集合包含元素的程度如何变化。用数学语言讲,模糊性是元素对集合隶属关系的不分明性,是隶属度的连续渐变性。模糊集合是描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糊性认识现象进行数学的和逻辑的分析,使模糊的定性认识变为清晰的定量认识。

二、思想政治品德在模糊中介中形成

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人们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自身知、情、意、行诸因素辩证发展,从一不平衡到平衡,又到新的不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而每一次循环都使思想政治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上升到新的水平。

思想政治品德的这一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两级对立的不充分性和自身同一的相对性,即辩证法讲的亦此亦彼性。在这里,对立着的两极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模糊数学分析问题的论域。或者说一定的论域就是一定的矛盾统一体。其中,对立的两极、或差异的两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由一极到另一极之间呈现出一系列中介过渡的状态、环节、层次或阶段。从两极看,一切中介都呈现出亦此亦彼的性态,既有此一极的性态,又有彼一极的性态,无论以哪一极为标准,这些中介的类属都是不清晰的,甚至每一极也都作为萌芽而包含于另一极中。具体地说,政治品质的先进与落后、思想品质的好与坏、道德品质的优与差,在这些不同的矛盾统一体(模糊数学上的一定论域)中,由一极到另一极过渡状态的任一时空中,两极对立的绝对性消失了,差别之间截然分明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也说明,模糊性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亦即差异的中介过渡性。

思想政治品德的模糊性,同时也表征了思想政治品德自身同一的相对性。从模糊数学观点看,被人的思维视为同一的许多事物,都是一定的模糊集合,例如,集合A={道德品质状况},取一置信水平λ(0≤λ≤1)的截集A[,λ]。A[,λ]={道德品质优秀},即论域U上的一切对A的隶属度不小于λ的元素组成的普通集合。A[,λ]中包含的元素仍具有不同的隶属度,彼此仍有一定的差异,同属优秀的诸个体之间或优秀个体的诸属性之间也有差异。同一性只是表明,集合诸元素隶属度的差异被限制在λ到1这个较小的范围内,因而,可近似地当作自身同一的,在这个意义上,模糊性转化成了清晰性。

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和自身同一的相对性,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方面。正因为自身同一是相对的,同一之中包含差异和变化,与他物的界限才会是模糊的。模糊数学用隶属度连续变化观点,给这两个方面以统一的数学刻划,不仅显示出深刻的辩证性质,而且使我们对一定阶段人的思想状况进行量的刻划成为可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普遍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所表现的模糊性

没有中介或中介不发达的清晰事物,可以分别对两极进行研究。对立的两极之间只有少量中介,或者不同中介彼此能够分割开来逐个研究,我们可以用穷举中介的方式对事物作出完整的描述。但是,人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即连续过渡性具有发达的中介过渡性,在研究这一对象时,对两极作孤立的研究方法、穷举中介的方法不再适用。有效的办法是对中介加以分类(分层、分档、分级等)。如将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这样,也许某人政治上是高层次,思想上是中层次,道德上是低层次,心理方面又是高层次,就可得到相对全面的反映。分类就是把普通联系和发展中的事物分割为众多环节,以便以离散的模型把握连续的对象,以有限数量的模型把握无限数量的对象。把无穷连续过渡的中介分为有限的类别,把大量彼此没有明显差异的中介分为少数几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糊中介状态就可得到相对精确的把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复杂性也产生模糊性。因为,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变化的多样性。单因素容易精确描述,多因素一起作用就难于精确描述。大量可以精确描述的单因素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出具有新质的属性即模糊性。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孤立地静止地观察事物,容易得出结论;联系地发展地观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模糊性是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观察一时显现出来的一种关于事物整体性的特性。扎德关于处理模糊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新的数学手段表现了事物静和动、观察事物模糊和清晰的辩证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变量复杂关系奠定了定量研究的思维逻辑和数学方法论基础。

四、模糊定量分析的实践价值

模糊数学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单纯的定性研究发展为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效结合。定性以模糊定量为基础,“优秀的”,“良好的”,“合格的”,总表现为一定的模糊量的特征;模糊量化可使这些定性的边界相对清晰,定性更为准确。比如同是道德品质优秀的不同个体的集合中,仍有差别,这些差异以隶属函数的量的方式显示,为定性表述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由一定的样本群体按照一定的量表和评判集A={X1,X2,X3,X4}(其中X1,X2,X3,X4,分别表示优、良、中、差。),对四个受评对象的“道德行为”指标进行的测评。其涵义为数值越大,隶属于某类的程度就越大。

优、良、中、差的条件在模糊数学上就表现为λ截集(即置信水平),它由实践总结和专家评议确定。根据λ截集作出了定性分等;可见,同属于“优”或同属于“良”的不同受评对象仍有量的差异,这种差异由隶属函数决定,而根据隶属函数作所的定性评语对这种差异的具体方面作出了相对确定的定性表述。这与传统的教师或学生作评语相比,这一体系表现出了更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标签:;  ;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转换的模糊中介转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