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岁岁平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安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车祸、淹溺、中毒、窒息、坠落……转眼间,夺去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又有多少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因为意外伤害落下终生残疾。
我国0~14岁儿童死因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意外伤害是儿童的第一死因、第一杀手。
血的教训,呼唤安全。意外伤害的发生,有其偶然性,然而偶然中却蕴藏着必然,父母(或监护人)安全意识薄弱,儿童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安全的最大隐患。为了孩子岁岁平安,父母应该——
多一分“有序”,少一分“不测”
儿童年幼,日常生活需要大人照料,生了病,更需要大人的护理。别小看日常护理这些琐事,如果杂乱无章,就为儿童的安全埋下隐患。干任何事都应该有一定的“程序”,或称“模式”。举几例来说明:
点眼药水的“程序”:先核对药名,确认无误后再给孩子点。按此“程序”,就不会误把“黏合剂”当做眼药水给孩子点了。
洗澡的“程序”:噪盆内先放凉水,再对热水,调好水的温度,再给孩子脱衣服,抱过来。按此“程序”,就不至于发生孩子跌坐在滚烫的热水里,终因抢救不及时而丧命的悲剧。
喂奶的“程序”:先把宝宝抱成半坐位,喂完妈后,把宝宝竖着抱起来,给他拍拍背,让他打个饱嗝,再放回小床。如果妈妈只图省事,把宝宝揽在怀里睡,宝宝哭了,就把奶头塞进他的嘴里,自己睡着了,柔软的奶头堵住了宝宝的口鼻,他就可能发生窒息。(窒息为新生儿的第一死因)
“无序”是安全的大敌。母亲外出回到家,顺手把手提包扔到沙发上,包里刚买的药被宝宝翻出来当糖豆吃了;爸爸在客厅里会客,烟缸没及时清理,宝宝因误吞烟头而中毒……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已有三口之家,就必须从安全的角度,使日常生活井然有序,遵守安全操作的“模式”。多一分“有序”就少一分“不测”。
多一分“预见”,少一分“意外”
意外伤害的特点是“意外”,即未预料性。然而,当家长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之后,就会早有警觉,防患于未然。孩童稚嫩的肌体、幼稚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冲动的行为等身心特点,都使意外伤害成为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刃,在养育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第一。
借鉴国外关于“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某些宣传材料,就可以发现,他们着眼于使家长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而使家长警觉:儿童是意外伤害的多发群体,必须增强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才能确保孩子岁岁平安。在我国,城市儿童意外死亡,车祸居死因的首位。我曾读过德国科教片《儿童与交通》的解说词,它把儿童心理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分析得淋漓尽致。不妨引其中几处:
“儿童会把幻想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儿童的世界是拟人化的世界,既然有山羊大叔,那就有汽车大伯;(儿童不觉得奔驰着的汽车有什么危险)
儿童是把汽车当做有鼻、有眼的生命体来看待的:汽车的前灯不正是它的眼睛吗?儿童总以为,既然他能看见汽车,汽车也会看见他;
儿童的视野只及成人的三分之一;
儿童的听觉尽管好,然而他判断声音方向的能力差;
儿童不了解汽车需要有一段刹车距离,他以为汽车跟人一样,说站住就站住;
儿童极易分散注意力,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儿童好逞强,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当家长熟悉了儿童这些身心特点后,无疑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而且以身示范,让孩子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是为了保障生命安全,不是做给警察叔叔看。
从下面发生的意外中,也可以汲取教训:
急诊室里正在抢球一个6个月的小婴儿。原来,这个宝宝还不会爬,家长就放心地把他放在大床上。没想到,宝宝不会往前爬却会往后蹭,就在大人离开后不久,“砰”的一声,他仰面摔在水泥地上,呕吐、昏迷,被诊断为“硬脑膜下出血”。家长不了解“不会向前爬,却会向后退”是婴儿动作发育的特点,因而失去了警觉。
多一分“仔细”,少一分“疏漏”
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少家长确实也想到要把一些有危险的东西挪走,藏到柜子后面、沙发底下等犄角旮旯的地方。危险品从大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可是,大人却忽略了孩子常常趴在地上、坐在地上玩儿,他们的视线经常“扫描”的恰恰是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
小姑娘在学着妈妈的样子喷“发胶”,手里拿着的却是从柜子后面掏到的杀虫剂;
沙发下面的一小截电线,绝缘外皮开裂,触电的是到处爬着玩儿的小宝宝;桌子上飘出阵阵香味,宝宝看不见,也够不着,只好去抻桌布了;藏在哪儿,妈妈才找不到我呢?正好大箱子开着……
一些小物件、小垃圾遗落在墙角、地缝中,往往不会引起大人的注意,却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拿到手、送入口。一个3岁的孩子发生铅中毒,原因是他将房屋装修后掉在墙角、缝隙里的漆片放进嘴里吃了。
家里有个“小小探险家”、“小小运动员”,父母就要从安全的角度,审视一下家里的摆设:生活用品、电器设施等等,该修的修,该收的收,该锁的锁,不能有一丝的疏漏。要为不断长大的孩子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
多一分“从容”,少一分“乱子”
凡是家里有大事发生,喜庆也好,灾病也罢,在大人忙乱之际,孩子很容易出事儿。
因为忙,顾不上照看孩子,就把他托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半大孩子照看,这是安全的隐患。某地曾发生一起婴儿溺水身亡的意外,事故现场却是在小小的澡盆里。大人忙,就让8岁的女儿照看小婴儿。天气热,小姐姐让小婴儿在澡盆里玩儿水,自己就走开了,回来一看,小婴儿倒在澡盆里,水漫过了口鼻……
有的人家,大人忙,就抓把花生、瓜子等哄孩子、喂孩子,结果,呛着了,发生了气管异物;有的父母把孩子往外轰,“到外面去玩儿吧”,玩儿什么、怎么玩儿、和谁玩儿、环境如何,就不过问了,不幸的事情屡屡发生。
忙中易出乱子,再忙,也要先安顿好孩子。
多一分“祥和”,少一分“灾祸”
“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对儿童的安全来说,也是用得着的。
父母总吵架、动手或对孩子冷漠、忽视,使孩子长期处于心理紧张、不安的状态下,就可能使他注意力涣散、动作失灵、反应迟钝而发生烫伤、划伤、摔伤、误服毒药等意外。
夫妻吵架,为了表示“谁怕谁”和“散伙”的决心,赌气打孩子的有,摔孩子的有。冬天,把孩子撂到马路上挨冻的也有。一时冲动,造成严重后果,后悔莫及。
和睦、祥和的家庭,才称得上是孩子的安全岛。
多一分“知识”,少一分“险情”
随着儿童渐渐地长大,要教给他们种种有关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哪些东西不能动,不能玩儿,如何使用剪刀等锐利工具。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假如发生某种情况,该怎么办”。平日做这种“演习”的作用不容忽视。万一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应付了。
说到安全知识,还包括家长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这些技能或知识只能靠平时积累,遇到险情,才能应付自如。比如,家长应了解如何止血,如何进行骨折、烫伤后的急救,以及心肺复苏术等等知识。对于孩子来说,看过的听说过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有时还真能派上用场。8岁的孩子给急产的母亲接生、3岁的娃娃救助低血糖休克的保姆等等国外的报道,向人们提示: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人越多,人们的生命安全就多一分保障,多一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