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评价功能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评价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市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联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于1992年问世为标志,我国的核心期刊评定工作至今已进行十多年,其间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在期刊质量、所登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及职称评审等方面所起的诸多作用一直争论不休。与此同时,各单位自行研究编制的各类核心期刊要目不断出现。除此尚有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加以改造简化以适应本单位需求之现象。在如此多的核心期刊名录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其原有的功能已发生很大的变异。由最初的为图书资料部门利用有限的经费建设优质馆藏提供参考,变为评价期刊质量优劣、论文水平高低、职称晋升与否的依据。加之核心期刊内在收录标准与使用方法各自均有不同,以及人们对其功能认识的差异导致争论加剧,赞同与反对者各陈其辞,针锋相对,讨论文章履见报刊。笔者利用维普全文电子期刊系统采用关键词法检索,查得有关核心期刊内容的文章752篇,再进行二次检索得有关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文章85篇,经选择得有代表性者30篇。此间持反对观点者约占总数量的90%以上。其中不乏论辩之作,具代表性者为河南大学教授王振铎在其《质疑“核心期刊”论》中认为“‘核心期刊’这个幽灵,已经闹得我国编辑出版界搔首踯躅。”对此,张林祥以《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与王振铎先生商榷》一文给予驳应并阐明自己观点。之后王振铎的研究生、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的钱荣贵作《真容欲露——就“核心期刊”问题与张林祥先生商榷》进行反驳。此组论战,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在文章作者中,以钱荣贵为突出,其所作论述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文章共计5篇,占精选30篇文章的近17%,是持反对观点的代表。笔者在详阅所选文章的基础上对两种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并综述如下。
一 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变异及其及其原因
反对者与赞同者均承认核心期刊功能的变异,并对其原因有一共识。
核心期刊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在经大量统计、分析、归纳后提出期刊文献的集中分散定律“布拉德福定律”。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将此理论及其筛选方法引进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先后用于筛选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与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以利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
然随时间推移,核心期刊的这种基本功能被淡化、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今日较为盛行的衡量期刊质量与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其功能的变异原因及被重视程度如下: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新闻出版署对传统刊物级别的否定,使原有的依据刊物级别来判定学术论文的水平这一简便易行的方法被抛弃。主张将学术成果评价简单化的人们在衡量学术论文水平时失去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标尺,即评比文章的优劣亦失去了依据,核心期刊恰于此时应运而出。
无论是学术成果的评价还是职称的评审采取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法,多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造成同一成果由不同专家评审而结果迥异的现象,于是为避免主观评价的弊病,追求客观性、简便性和易操作性,主持评价的行政部门或学术团体选择了比较简便易行的划分学术期刊等级衡量学术文章水平的办法,即有将核心期刊奉为“圭臬”现象之出现,于是便有了叶继元《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之我见》文中的“利用核心期刊代替行使部分评价论文的职能,不仅能简化评价手续、提高评价效率,而且能解决因评审者不是同领域或专业方向的专家很难公正评价其论文的难题”之语。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的出版标志着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肇始。自此,核心期刊于人们心目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表现有三:
核心期刊的地位日益上升,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远远超出了图书情报系统,而在学术论文评价、职称评审,乃至于研究人员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作用凸显。
核心期刊研制单位日益增多,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外,还有上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情报研究所、国务院学位办、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卫生部、科技部等等,甚至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了量化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也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各自制定了“符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核心期刊表或核心期刊目录,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期刊主办者对能否入选极为重视。有的入选学术期刊在封面上标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甚至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有的则采用了“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权威肯定”等语。因此形成了叶岗在《普通综合性高校学报如何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一文中所说的“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就决定了每家期刊的命运”之局面。
二 反对者的观点
对核心期刊功能变异持反对观点者从核心期刊目录的自身编制、适用情况及不良影响进行了论述。
首先是对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给予质疑。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其所列六个遴选指标为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综括而言,六个遴选指标从两方面选取,即期刊的载文数量和期刊的载文质量。由此则出现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不排除载文量这样一个非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有时会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性。进一步讲载文量大,并不能说明该刊的质量高,反之亦不代表其质量低。现实中情况往往相反,一些质量较高的专业期刊载文量很小。而在现有的核心期刊目录中的些期刊之所以被入选“核心”,载文量大就起了决定了性作用。因此钱荣贵在《质疑“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中指出:“只要有‘载文量’这样一个指标的介入,‘核心期刊’的遴选就不是对期刊质量的完全评价。”从上述六个指标看,只有“影响因子”尚可从某种角度反映期刊与论文的学术水平,因为此指标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和作用也就越大,但目前的引文数据库来源刊数量还不够多,因此有些核心期刊目录的研制者对不少类目进行人工补充,但无法做影响因子的计算,于是徐兴余在《关于“核心期刊”应用的局限性问题》一文中就影响因子加以说明,“不仅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同一学科的期刊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由此将这一仅能体现期刊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给予了否定。
有对核心期刊“被摘量”、“被引量”的质疑。王振铎认为“这种‘核心期刊’论,显然是建立在文摘与引文来源的统计数据之上的。但它的理论引申并不到位。”直接从论文的被摘引数量来论证其载体本身的价值与地位,无疑是单纯从外在客方的反映来论证主方的内在质量,不能作出全面真实的科学结论。其因有四:刊载某学科论文数量少,被摘引率即低,反之则高,只能说明专业学术期刊中所载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关系成正比,并不能说明这些论文的专业学术期刊与其他不同性质、不同类型期刊之间的关系;被摘引量少,不一定意味着刊物内容质量低;被摘引多的学术论文多为理论性的、基础性的和涉及专业面较宽的论文,另一些在极专业领域、涉及面窄,甚至带机密性的高科技应用论文,被摘引用量虽不多,但其质量是很高的;摘录、引用、转载等概念情况很复杂,其用处与意图之间差别很大,摘引量虽然有些是论文质量价值的表现,但不全能显示论文的质量,如有的可能是为了反对论文观点的批判性引用,因此不能以摘引量来判断所摘引论文的质量,更不能以此来决定该期刊的质量。
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徐兴余在其《关于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问题》一文中指出“滞后性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当中,并且由来已久,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单纯从文摘和索引的角度上看核心期刊所反映的学术水从时间上滞后4-5年。如从引文的角度上看,考虑到论文发表的时差和最佳引用年限,则滞后时间约为7-8年。另,核心期刊是动态的,其排序之先后也是动态的。如此变化,导致了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不确定性。上述两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前人犯错,后人受过”。如果下一版的核心期刊目录没有这一刊物,在丢掉“核心期刊”称号的因素中或多或少地与现在发表的文章质量有关,而作者却在前人栽下的树下乘凉过后留给后人一堆垃圾。
“以刊论文”的方式不可取。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变异导致在“刊以文贵”的基础上变异出了“文以刊名”和“以刊论文”的现象。为此持反对观点者从实际情况中对其加以批评,认为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核心期刊之间的论文质量存在差异。如前所提到核心期刊目录在遴选时采用影响因子这一指标,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指标量不仅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大差异,而且同一学科的期刊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同一学科中不同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表明核心期刊之间的论文质量存在差异。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间的论文质量并非存在绝对差异。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整体水平高,并非每一篇论文的质量都一定高。而一些优秀论文则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因此决定论文质量的最终因素不是刊载期刊是否“核心”,而是论文的本身内容。
同一核心期刊上论文质量存在差异。好期刊贵在特色,而特色是通过栏目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栏目在同一期刊上所处的地位不同。从内容上看有重点栏目、辅助栏目、点缀栏目及随机栏目、临时栏目之分;从时效上讲又有长期、中期、近期和临时栏目之别。可见同一核心期刊上不同栏目或同一栏目的论文既存在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异。
稿件录用中存在不合理的倾向。稿件录用的因素非常复杂,人们采取不正当的行为达到发表文章的目的,这就是导致在所谓“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学科专业性特点使核心期刊的遴选有所偏颇。核心期刊有着明确的学科范围,使不少具较高的学术水平综合性期刊,不能进入核心区,致使有些重要的综合性期刊漏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面,即有些入选的专业核心期刊的质量低于综合性期刊的质量,并最终导致了同一篇论文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和发表在综合性期刊上能获得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水平的评价。
核心与非核心两个级次反差过大。每个学科期刊的划分仅有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个级次,这种粗略划分对于期刊的采购工作是可行的,而且很简便,但作为评价学术论文的尺度就显得不够精确和详细。容易造成各学科权威期刊与众多核心期刊处于同一水平的结果,使科研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受到影响。
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在详尽分析了核心期刊评价功能变异的各种不合理之处,对其功能应用于实际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论述。
(1)引起“马太效应”。从现实来看,“核心期刊”一旦评定而成,在期刊出版界产生的“马太效应”是比较典型的。无可否认,由于各种原因各类期刊所收纳的稿源及其质量存在千差万别,而核心期刊以其在学术界与期刊界的地位、影响,加之人们的功利心理等诸多原因,使得各类期刊收纳稿源即产生“马太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并非催化优胜劣汰,因为目前国内期刊之绝大多数都受到一定的政策保障,造成稿源分不均衡状态产生,且愈演愈烈。
(2)严重浪费学术资源。由于“马太效应”的产生使核心期刊的稿件丰富,且造成大量积压,有的甚至要两至三年才能发表。这样大量凝聚着学者智慧和精力的学术成果因不能及时面世而无谓损耗,造成浪费。
(3)严重干扰了期刊出版界的有序竞争。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变异与被滥用,使核心期刊“贵族化”大量的优秀稿件流向核心期刊,而非核心期刊被冷落,失去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稿源,失去了同核心期刊平等竞争的基础,期刊出版业的有序竞争受到严重干扰。
(4)助长不良学风与学术腐败。为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相当一部分作者不得不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严重破坏了学术界和期刊出版界的风气。
三 赞同者的观点
同“声势浩大”的对核心期刊变异持反对观点者相比,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文章发表数量上均显得“势单力簿”。其文章主题还是基于对核心期刊功能变异原因认识上层面上做进一步的论述。
将核心期刊变异置于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发展变化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得出三大共同特点:数量剧增是其功能变异的先决条件;质量参差不齐,是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必然因素:评价机构不健全,成为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直接动力。
在赞同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文章中,新疆大学数学系党亚茹在《论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其局限性》一文中指出作了如下阐述:
核心期刊是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在本学科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这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代表本学科发展动向和发展前沿水平;核心期刊整体水平高,因而它具的整体评价功能,如“学术榜”;核心期刊本身具的竞争性并保证了“等级核心期刊”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不断地淘汰劣者。
《学术研究》主编刘斯翰在《“核心期刊”问题之我见》中指出,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核心期刊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界各名家们的打分和期刊文章转载(转引)率,就成为杂志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公共标准,核心期刊每三年重新评定,就促使杂志不断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并努力设法改进工作,它也确实悄悄地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未,由于人文社科期刊(就地方性杂志而言)大幅增加而带来的“每期都有三两篇好文章,而大量是平庸文章”那种彼此彼此的局面。
赞同者于文后均提出了核心期刊作为评价工具的局限性,有的观点同反对者类似,诸如整体水平高不等于个体水平均高;不能完全反映成果的社会价值、作用与效果等。
基于此点,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反对者与支持者有一点共识,即急需研制一整套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的期刊论文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工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课题。
标签:核心期刊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