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维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以中西方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廊与墙为研究对象,从中西方廊的释义和历史沿革入手,归纳出中西方廊的共性,都是作为线性和中介空间等;在文化思想、建筑发展、营造目的、建筑时空观、比例尺寸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最后,提出现代建筑对古典廊的继承和发展。比较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廊,对于我们进行园林设计及优秀的园林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也对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西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廊;墙
前言: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 建筑营造不仅带来了空间布局上的美,而且带来了形式上的美。建筑营造的形式有漏窗、洞门、长廊、铺地、园墙等,它们以点、线、面的形式营造了建筑的美。
1.廊的概念
汉语中对廊的解释古汉语中“廊”的语义复杂,经历了从“围墙”到“围合庭院的辅助用房”,再到“联系型建筑物”的演变过程。《汉书》中:“廊,堂下周屋也”,即指厅堂周围的屋。
《营造法原》中:“廊为联络建筑物,而以分隔屋宇,通行之道,列柱覆顶,随形而弯,依逝而曲。”
《华夏意匠》中,对古代廊做出了系统的解释:“‘廊’指的是辅助用房,所谓‘堂下周屋’,包括东西两侧的厢房。有时它们不以‘屋’的形式出现,只作为封闭空间的‘围墙’,或者构成内部交通开敞的‘连廊’及‘游廊’。”
现代汉语中对廊的解释,是在总结古代廊的概念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特点,对其进行再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现代汉语词典》中:“廊子,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过道。”
《辞海》中:“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如:走廊;廊庑;游廊。”
2.廊的历史沿革
2.1 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其重要的建筑形式,探讨廊的发展简况侧重于建筑发展史中廊的发展,将其归纳为4个时期,如表1:
从以上对廊的发展历程的简单归纳中可以看出,当廊作为连接的基本形态出现之后,其本质形式变化不大。作为附属性建筑,故随着时代发展,廊本身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大。但作为十分重要的连接建筑,廊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建筑组群的成熟而不断演变的,它的类型、形式也随着地形的多样性而日渐丰富。
2.2 廊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西方古代建筑中廊的发展归纳为5个时期,如表2:
纵观西方传统建筑中的廊,主要是从属于建筑单体的柱廊形式,如广场周边起围合作用和其他很少数情况下才具有独立廊的形式。在西方传统园林当中,除早期柱廊园外,廊在多数情况下是从属于园林建筑。少数担当造景要素的独立廊,其造型形式多以柱廊的形式存在,柱子采用柱式的构图手法,更重视柱廊本身的造型和在园林中的构图关系,柱廊的使用功能退居次要的地位。
3.园林中“墙”的意义解析
园林建筑中的“墙”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丰富的意义。
3.1丰富空间功能
有学者将中国园林总结为“文人园”,是文人士大夫罢官后归隐山林的庇护之所。因此造园首先要考虑营造独立的小天地。而界定这片天地靠的是园林的外围墙。童寯先生曾撰文说明园林精义浓缩在 “園”字之内,其中外框的“口”表示围墙—围出一片天地,所有的营构在围墙内铺陈展开。外围墙多是实体墙,鲜明地和外界市井隔离,摒弃喧嚣,围出一片幽静,以供文人在其中吟风弄月,颐养天年。如苏州拙政园的门墙,高大厚重,是要把繁华的市井摒弃在外。然而,外围墙也有处理的非常通透的,如苏州沧浪亭沿河围墙,以漏窗镶嵌,以便对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形成“借景”,正所谓“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对围墙的不同虚实处理反映了造园师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高超技能。
(2)引导
墙体对空间的引导常以“廊墙”的形式出现,即墙与游廊相结合,“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种廊墙,在园林中随形就势,自由伸展,正如篆书中的笔画,刚直中有圆润,规矩中富变化;也如草书的笔意,汪洋恣睢,一气呵成,象游龙盘旋游走与园林中,引导着游园的路线。同时由于其本身的“长”与“曲”,不断变换着游人行进中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人感觉“如在画中游”
(3)分隔与渗透
“庭院深深深几许”,描述的是我国传统民居中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进深感。园林的空间层次主要靠隔墙的分隔与渗透来完成。分隔是墙的天然属性,渗透则靠墙上开漏窗借景来实现的。庭院的隔墙几乎全是通透的,在隔墙上开漏窗以“虚”之,使各景区、各庭院之间虽有分隔而又不闭塞,彼此空间渗透,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层次丰富,境界深邃。这正是园林建筑中“小中见大”手法的妙用。苏州怡园中部复廊将园子分为东西二院,廊曲直结合,略作蜿蜒,通过中间隔墙上漏窗变化,两面借景,步移景迁,真是“闲庭信步花还在,一园春色二园分”。这里分隔、渗透靠的是隐藏在复廊中的隔墙;再如拙政园中西部之间的廊墙,将全园划分为两个相互分隔、相互渗透的景区。连接处做门洞,故意将此处墙体加厚,使门有“洞口”的效果,东来西往,感受不一,实为“别有洞天”。
3.2 造景功能
园林建筑非常强调借景,所谓“巧于因借”,是造园的重要手法。可景从何处来?除了园内外的天然景物外,造园师还在园林内部运用多种素材积极“造景”,墙体是他们钟爱的元素之一。园林中“粉墙” 素雅清新,在花木扶疏的园林环境中显得格外亮丽,其本身就是绝好的景致。墙体除了这种整体的色调美之外,还能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园林景观:
(1)云墙
古典园林的围墙,往往配合着其它建筑构件,如灰砖灰瓦,做成似云似龙的形象,如上海豫园的龙墙,扬州个园的云墙都是在墙顶上作文章,使之饶有生趣。象云象龙,飞舞奔突,有强烈的动势,给清雅的园林建筑平添些许热闹的气氛。
(2)影墙
计成在《园冶》“峭壁山”一节中说,“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意思是峭壁山的造景是以白墙面做背景,反衬出石质厚重的美,石头的轮廓如剪影一般映衬在墙上,令人玩味。如果再植以松柏、古梅、美竹,风来影动,投射于墙,则更添几分文人意趣。苏州怡园入口处峭壁假山,靠墙而立,即为此理。
(3)风墙
风墙是利用墙体开洞,风经过时发出声音,营造某种特定气氛。如扬州个园的“冬山”景观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南面高墙上有24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不禁让人联想起严冬季节。造园者巧妙地将风声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
3.3 实用功能
墙体还有形而下的“俗”意义,即其实用方面的功能,特归纳如下。
(1)“光”墙
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这里,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正屋北侧白色围墙的反射功能,将北向的房屋室内照亮,又不至于过于刺眼而产生眩光,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2)“椅”墙
即园林中很矮的墙,或叫墙垣,多位于亭、廊的下部,可界定引导空间,也可作为游人休憩的座椅。这种椅墙高度为40~70cm,墙身为纸筋石灰粉白,顶部覆以水磨方砖,清洁平整,便于坐憩。
4.古典园林中墙的存在形式
按照墙在园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将园林中的墙分为围墙、庭院隔墙和建筑单体中的墙。
4.1围墙
即界墙,沿园林周边布置,围出一片天地。围墙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版筑墙、篱棘墙、石砌墙及砖墙等不同形式。版筑墙为木板相夹,夯土筑成,多用于远离城市的“郊野地”;篱棘墙是用带刺的植物编成的篱笆,多用于“村庄地”;石砌墙是用毛石砌筑,不加粉饰,多用于“山林地”;砖墙通常以白灰粉刷多用于“城市地”。因园林选址不同,造园师选用不同形式的围墙来与特定的环境气氛相协调,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4.2 庭院隔墙
庭院隔墙有独立的隔墙和“廊墙”之分。独立隔墙一般都有顶部装饰。因其突兀生硬,在园林庭院中并不多见;“廊墙”是与游廊结合在一起的墙,它被砌在廊顶之下,处于游廊阴影的遮蔽中,显得柔和而含蓄。“廊墙”因墙在廊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单廊墙”和“复廊墙”。“单廊墙”是墙体在游廊一侧;“复廊墙”是墙体位于游廊的正中间,将游廊一分为二。独立隔墙和“廊墙”上一般都设置有形式各异的漏窗。
4.3 单体建筑中的墙
园林中的单体建筑包括楼、堂、馆、轩、亭、榭等单个建筑。单体建筑中的墙又包括外墙和室内隔墙。园林单体建筑基本全是“框架”承重体系,外墙不起承重作用,只起维护和分隔室内外空间作用;室内隔墙划分室内空间,使得室内布局灵活,各有所用。其材料多为木质,雕镂玲珑。
5.廊道结构与用材
廊道所使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元素,可以防虫害防自然灾害。廊道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松木或者桐木制成的圆柱体木头搭在石头基座上,并且利用多根木头支撑整个屋面。梁是架在圆柱体木头上的,并且利用斗拱的结构穿插堆叠层层而上,置于木头和屋面之间,使屋面挑出,受力向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廊道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将木结构中的榫卯技术运用到了极致,每个构件都有各自独特的榫卯方式。斗拱是用来承重的,下小上大,具有装饰美。檐口的上翘曲线完美,通过带有碗的支撑结构支撑起,增加高度。
6.墙实用功能
除了丰富空间和造景等形而上的“雅”意义之外,墙体还有形而下的“俗”意义,即其实用方面的功能,特归纳如下。
(1)“光”墙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这里,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正屋北侧白色围墙的反射功能,将北向的房屋室内照亮,又不至于过于刺眼而产生眩光,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2)“椅”墙即园林中很矮的墙,或叫墙垣,多位于亭、廊的下部,可界定引导空间,也可作为游人休憩的座椅。这种椅墙高度为40~70cm,墙身为纸筋石灰粉白,顶部覆以水磨方砖,清洁平整,便于坐憩。
7.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空间一般较大,园林建筑的比重减小,而且较为分散,因此廊一般不再以连接和联系功能为主要功能,而是以满足游人的需要为目的。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形式多样的廊,是以木结构的形式构筑,而现代园林中以钢、铝合金、塑料、玻璃构成的廊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从古典园林廊的造景中汲取经验,既不生搬硬套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也不重复制造中国的仿古形式,而是把中西方建筑的精华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它自己特点的形式。而“墙”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建筑“部件”,在园林的整体意境构筑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空间方面和造景方面)和实用功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越来越受到现代设计师的重视。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园林中的“墙”的艺术内涵,体会造园师的匠心,总结提炼其优秀的设计手法,以求在现代设计中受到更多的启发,设计出更多的精品建筑来。
参考文献:
[1]张健,卢绍阳,石金荣.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的型制及作用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3):27- 30.
[2]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张浪.中国园林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唐镜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园林论文; 建筑论文; 隔墙论文; 形式论文; 游廊论文; 围墙论文; 漏窗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