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困境论文,前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87(2000)04-0135-05
世纪之交,社会正在转型。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的国际大趋势和经济形态工业化、知识化,经济体制多元化、市场化的国内大势趋之下,中国社科学术期刊也处在“转型”的旋涡之中,陷入了调整、震荡和难以自拔的困境,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一、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
(一)经济拮据,办刊经费入不敷出。目前我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社或编辑部,大都属于主办单位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大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办刊经费每年由当地财政或主办单位下拨,各地标准不一,大体上是维持刊物生存的水平。这些年印刷费、邮政费等费用的翻番上涨,由于各种原因,办刊经费并未随之增加,或者说没按比例增加,而导致了办刊经费严重地入不敷出。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能及时缴付印刷费(企业不能及时得到报酬,影响刊物印刷的积极性,期刊印刷质量和出刊时间难以保证);2.稿酬长期偏低(难以实现“好稿高酬”,难以吸引一流稿子,期刊难以永远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3.不能按规定给编辑人员发编校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4.办公条件简陋、寒酸,编辑人员依然在依靠一支笔、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进行原始的工作(极大地妨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工作成本,阻滞了期刊社向出版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二)编校质量低,社长、主编无可奈何。传媒频繁地报道,如今,连送审评优的期刊也无一不有错。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下述主要原因很值得我们思索。1.主管、主办单位领导不重视,对期刊存在的编校错误无所谓,对社长、主编的纠错建议和管理举措无所谓,期刊社缺乏杜绝致错的办法与坚强后盾,无形中助长了差错的产生。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期刊社缺乏自主权,社长、主编不能在职权范围内行使职责,比如奖勤罚懒,赏优罚劣,这就很难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3.编辑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缺乏专业修养与编校经验,辨错能力弱,处理稿件水平低,不符合编辑的常规要求与学术规范,主编的意图难以贯彻、实现。4.一些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编校工作马虎、粗心,差错率高,甚至养成了漫不经心的陋习,不重视有关出版法规和文件的学习,不重视苦练编辑工作基本功,不能认真对待文字、标点、语句、数据、计量单位和校对等等。5.编辑、校对人手不够,时间紧,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运行,“三审制”形同虚设,“三校一读”难以保证,差错难以避免。6.缺乏一套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的管理体系,或虽然有一套管理体系却因经费拮据等各种原因难以贯彻执行。7.印刷单位技术没过关或疏于质检。
因此,目前刊物编校质量低,不能过多地怪罪主编,也不能一味指责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应视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平心而论,哪一个主编不想编出一本精美的刊物?但是,目前的局面让他们实在无可奈何。
(三)编辑队伍受冲击,人心浮动难统一。社会上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均,对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冲击相当大。相对而言,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历高、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较强,但待遇太低,生活工作条件艰苦,既比不上文化教育类期刊的同行,也比不上报纸和电视台、电台的编辑,更难比生活、娱乐、休闲类社科通俗期刊的同仁们。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因为进错了门,致使他们占有的财富跟前述同行们相比差距在逐渐拉大,如此分配不均使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心理难以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冲击大致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福利待遇普遍偏低;2.编辑人员(包括社长、主编)不得不去求赞助、拉广告、搞创收,效果却很不理想;3.一部分编辑人员人心浮动,不安心工作,背逆职业道德与良心,责任心不强,编稿马虎,校对粗心,对读者、作者缺乏热情和关心;4.编辑队伍断层,青黄不接,只有出,没有进;5.编校任务繁重,编校人员有疲于奔命之感。
如此编辑队伍是很难办出品位高雅、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社科学术期刊的。
(四)刊物远离社会,远离应用,“泡沫论文”多,影响面不广。应当说,这是社科学术期刊的致命危机。眼下,全国的社科学术期刊综合性者多,专业性者少,而且,面目似曾相识,一样的文史哲、政法经,高质量的文章不多,中央的、地方的、院校的,都是一样的几大块,大部分定价低于成本,发行量小,几乎没有零售与私人订户,基本上是自己的文章自己看,很难引人重视。比如,学报发内稿,地方期刊发地方稿,中央刊物发本研究所的稿。这就很难做到既能坚持较高学术品位又能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影响面自然不会大。
(五)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僵化,期刊社改革难起步。改革,是期刊社摆脱危机,冲出困境,结束尴尬,寻求发展的根本之路。一般而言,期刊社社长、主编大都是办刊专家,最了解期刊社面临的危机、困境,改革的愿望最强烈,他们心中都有改革的方略与方案;但是,当下,由于内行人往往不是说了就算的人,由于期刊社从总体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现行管理体制陈旧、落后,运行机制呆板僵化,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那一套,加上期刊的性质、宗旨、定位等是创刊之初即确定下来的,要作改革,并非易事。除了期刊本身的问题外,还牵涉到许多政治上、经济上的问题,期刊社的主意、打算再好,没有主办、主管单位领导机构的同意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期刊社充其量就只能是白忙乎。
二、造成社科学术期刊困境的原因
造成社科学术期刊危机四伏、陷入困顿与尴尬窘境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应该认识清楚。
有的人总唠叨学术期刊发行量小,读者面窄,大都赔钱,说这是使其处于生存危机的主因。对此言论,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质已经限定了它的发行量不可能高,读者面不可能广,钱不可能不赔,这种现象中外皆然。某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出版单位,并不是把书卖出去就算好了,书卖得多并不见得就好。学术图书,有些卖500本很好,卖掉3本也不见得少。学术图书发行量的大小并不能说明其质量的高低,有些学术图书很专,卖掉三五本就算及格了①。其实,学术期刊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以通俗刊物的销行标准来要求学术刊物,学术期刊的价值主要不在经济效益上。何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科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也不大,却并没有产生危机,造成生存发展的压力,道理何在?
(一)当前社科学术期刊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是社会处于转折期的必然现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或者说叫“网络时代”。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转型。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成为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国内,体制在转变,经济在转型,文化也在转型。与此相适应,窃以为,应该有一个“期刊转型期”。如果套用企业改革术语,或许可以叫“期刊重组期”。转型、重组就意味着调整,意味着告别,调整昔日司空见惯的,告别昔日熟悉了的。落后的观念和沉重的枷锁一天没有与我们“拜拜”,那我们的危机将依然存在。转型、重组也意味着建设,意味着企盼,这种对未来的企盼一天不实现,转型、重组一天没完成,危机也将依然存在下去。因此,社科学术期刊的危机,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我甚至预感到,随着社科学术期刊的调整、重组与转型,会像国有企业改革那样,导致某些期刊的停办与被兼并,导致某些学术期刊编辑的下岗或第二次就业。易言之,Internet的出现,既将改变社会的认知结构,也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们的感情将随之起伏宕荡。如果从这个意义说,那么学术期刊危机的巅峰期还没真正到来,每一位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心理上应该早作准备。
(二)读者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催化了社科学术期刊危机的生成。社会的转型,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引发了文化的丰富多彩,培育了现代读者文化消费的时尚性,或者说实用性、娱乐性、休闲性,从而刺激、催生了“快餐文化”、“冰淇淋文化”和一批畅销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知识性、生活娱乐性期刊,如《读者》、《故事会》、《家庭》、《知音》之类。这类刊物丰厚的经济收益和巨大的发行量使社科学术期刊相形见绌。一边收入优厚,一边亏本经营,危机焉能不生?其实,社科学术期刊和这一类畅销的通俗化、大众化刊物是性质、内容、形式均不相同的刊物,虽然后者姑且可以用“社科类期刊”呼之,但二者之间实在不具备可比性。我们不能以后者畅销而责难社科学术期刊,更不能以社科学术期刊发行量少而断定其学术水准低,没有影响力,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社科学术期刊。社科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播、宣传学术理论新信息、新成果,进行科学文化积累。它影响的层面在政治家、决策者和知识分子。“理论上的成熟才是政治上的成熟”,社科学术期刊传播理论,普及学术,它有存在的理由与必要,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崇尚功利,理论贬值。倘以功利衡之,危机焉能不生?其实学术如同科学与教育,也能产生效益,但需要长期投入,其价值,其效益,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待社会有较浓厚的学术气氛以后才能为人所认识、所接受。
(三)定位雷同,失去个性,直接导致社科学术期刊失去市场,失去读者。目前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大都是面向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的,办得似曾相识,缺乏个性,没有风格,或者说“千刊一面”,自然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特色市场。当然,如此定位、办刊有历史的原因,创办之初,尚无市场经济之说,办刊者没有所谓“市场意识”,也无须考虑“市场”。如今社会转型,信息爆炸,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读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期刊落后时代,编辑落后时代,适应不了消费者,面临危机应在情理之中。
(四)社科学术期刊沦为权势、关系、人情和职称评定的附庸。社科学术期刊社社长、主编最苦恼的事情之一是必须经常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系稿、人情稿。虽说一本社科学术刊物不起眼,通常也不被人所重视,当属人之常情,但由于如今这世道,人们的欲望在膨胀,没名的想求名,没权的想求权,没职称的求职称,没高学历的求高学历,这一切,都得发文章,何况,在学术刊物上发文章,毕竟还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儿,于是,时不时还有人记起有份社科学术刊物。本来,稿子写好后,按各刊物的要求、趣向直接投去就是了,可是,由于著者心里没底,又巴望快速发表,便托人拉关系,于是权势稿、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产生了,因为有特殊人物关照,不发不行,发慢了也不行……凡此种种,长此以往,学术刊物将学术不再,将特色不再,而成为某某的附庸倒是极有可能的。
(五)体制僵化落后,期刊社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是社科学术期刊陷入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的社科学术期刊,基本上属于事业单位,人事权和财权在主办单位领导机关,期刊社没有起码的人事权与经济自主权,有许多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建立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的整套规章制度及其他管理条例,社长、主编不能奖勤罚懒,不能对编辑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定,甚至连必要的学术活动、岗位培训、业务进修都不能参加,如此一来,学术刊物的生命还能长久吗?其发展还能迅速吗?
三、社科学术期刊的出路
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欲摆脱社会转折时期所带来的困境与尴尬,走出危机的阴影,永葆学术期刊这方精神家园的青春,根本之法是改革,把握机遇,主动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挑战,舍此,别无出路。
(一)面向时代,冲破束缚,寻求创新之路。社科学术期刊,要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既有学术的前瞻性,又要关注现实,面向社会,面向读者,冲破狭隘的地域局限和校园的自我束缚,主动和国际学术接轨,创造条件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创办刊物,经营刊物。没有学术前瞻性的期刊,是学术价值不高没有创新信息的期刊;不关注现实,不面向社会和读者的学术期刊,是脱离实际,意义不大的学术期刊;不能冲破地域或校园的束缚的期刊,是作茧自缚,隔绝世界,不善于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封闭式刊物。处于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一本刊物只要公开发行,就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就为人类所共享,国内的也是国际的,国际的也是国内的,关键是看对信息如何处理。时下,对期刊有一种非常错误或者说落后时代的看法,就是以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来鉴别刊物,某期刊是国家级的,某刊是省部级的,某刊是地市级的,学术成果岂能用行政级别来品评高下?一份有公开刊号的学术期刊,其地位是平等的,其威信之高低是由其学术水准之高低决定的,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并不由政府部门来评定,也不由哪几个“名人”来首肯。这种威信在读者心中一旦确立,则相当稳固而难以磨灭。窃以为,处于转型期的期刊,谁能真正面对新时代,尽快调整好自己寻求创新之路,谁就能迎得读者,摆脱困境,走出危机,站稳脚根。
(二)审订宗旨,注重特色,调整刊物定位,确定刊物发行市场,做好学术期刊的宣传、发行工作。重新审议、审订办刊宗旨,注重刊物特色,调整刊物定位,确定刊物读者群,搞好宣传、发行与销售,是刊物面向新时代,适应新社会和为了读者的需要。时代变了,宪法尚且可以修订,何况一份学术刊物的宗旨?希望刊物主管、主办单位的领导和上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来自期刊这方面的改革,予以支持。学术刊物读者面虽然较窄,但不是没有潜力可挖,何况,读者这个变量在不断变化,学术刊物也应宣传自己,做好促销。窃以为,一份刊物,要办得学术品位很高雅,或办得通俗有趣大众化,恐怕并不难,难就难在既要长期坚持较高的学术品位,又能创立自身不同于同类其他刊物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诚如是,社科学术期刊就能随时代前进而前进。
(三)挑选懂按“百家争鸣”方针办刊的名学者担任社科学术期刊主编。主编的个性,就是刊物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主编,就有什么样的刊物。文如其人,刊也如其人。挑选能保证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学者任学术期刊的主编至关重要。这里,有几个关系要分清楚。首先,要区别学术期刊与党报党刊。办学术期刊的指导方针是百家争鸣,这是我国繁荣学术的基本方针,是写进了宪法的,而党报党刊作为党的喉舌和思想政治宣传物必须属守“舆论一律”,是不能套用百家争鸣方针办理的。其次,要区别学术行为和政治行为。学术行为不宜用行政干预,学术重在研究,不能趋热,而在冷静,时间是检验学术期刊质量高下的最公正的评断大师。对待学术问题,也不能采用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之类民主的方式。在党报、党刊上作理论宣传是政治行为,是不搞百家争鸣的,对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是要不折不扣地宣传贯彻,而不是要去争鸣的,至于方针政策是否完善,在理论宣传中也是不予讨论的,而要由实践去检验。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同志的话说,理论宣传不允许唱异调,而对理论研究则应宽容,可以唱异调的。第三,学术研究主要限于知识分子中间,不会广泛影响社会和普通群众。限制于学术行为之中的理论研究,不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会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可对于学术刊物来说,却可以不断发展创新。高明的学术期刊主编一定能善于把握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度”,把学术限制在学术行为之内,不将学术行为变成政治行为。所以,党报党刊要政治家办,学术刊物则可以由学者来办,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百家争鸣方针,依法办刊这个大前提就可以了。这是考核学术期刊的一条重要标准。②
(四)建立一支能编出一份有较高学术品位,又有自己鲜明风格的期刊编辑队伍,是保证社科学术期刊不断改革,走出危机,摆脱困境,结束尴尬的基本力量。这支队伍的成员除了应具备一般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之外,起码还应具备下述素质:
1.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学术素质。这是两种不同逻辑的素质,但可以统一起来。这就是说,一个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应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繁荣学术的百家争鸣方针,能区分学术行为和政治行为,政治识别力和学术意识强,处理稿件,政治上能做到无懈可击,文字上能做到万无一失,学术上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严格、严谨。
2.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编辑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确保所编校稿件的质量,对得起作者、读者,对得起主编和同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二是要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反对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接受请客送礼,不索要礼物,不侵犯著作权人权益,不强要共同署名作者作品,不抄袭剽窃作者文稿内容,不优厚亲朋好友,不交换发表作品……三是要对读者、作者负责,尊重他们,妥善处理他们的来信来稿,热忱地细致地周到地为他们服务。
3.精通一门社会科学。这就是说,编辑要置身于这门学科的前沿,能介绍这门学科的新发现,能把握这门科学学术研究发展的脉络和最新成果,能一眼看出本学科富于创新的稿件,善于发现令自己的心灵“砰”然而动的优秀稿件。
4.善于选择新信息的创新素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选择地(高效地)阅读(文本、图本、多媒体),二是行万里路。这是拓宽视野,获得新鲜的强势知识,纠正偏见、陈见、愚见,更新观念,使编辑永葆青春与充满生命力的最有效方法。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了解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理论,了解现代新文化发展的动向、趋势,是时代和社科学术期刊生存发展对每一位编辑提出的创新的基本要求。
5.依法办刊的素质。熟悉出版法规及其对社科学术期刊的要求规定,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自觉依法办刊。
6.创名牌期刊的质量意识。钻研编辑理论知识,善于策划优良选题,开发一流稿源,总结编校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组稿与编校能力,杜绝不合格期刊的出版。
7.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重视调查研究,热心学术研究,刻苦撰写科研论文,每年至少应表现2~3篇科研论文。
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是人才。精英最看重的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期刊社在招揽与培养优秀人士上定能有所作为。
(五)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激励编辑出版既有学术品位又有鲜明个性特征期刊的管理系统与机制。科学的管理是出效益,出人才,吸引人才的源泉。不仅仅要创制一整套可行的管理系统,更要有监督检查执行效果的组织机制。二者不可偏废,切实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产生。
(六)要多渠道筹措办刊经费。没有钱,多么好的设想只能是设想,永远不能变成现实。
1.在现行期刊社管理体制没变的情况下,要设法争取主办、主管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稳定财政拨款,争取使拨款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有比例攀升。理论是政治家实践、决策的指导。社科学术期刊,是生产理论的园圃,是财政应予扶持的高雅文化。对这笔经费,目前不但不能少拨,而且应该加强。所谓“断奶”说不适用于眼下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的社科学术期刊(倘若一旦体制变了,期刊社成了企业管理的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单位,那又当别论)。
2.设立社会科学发展基金。主办单位每年从中划出一块作为社科学术刊物的出版基金,用于提高刊物质量,增添现代化办公设备,培训编辑人员经费不足的补充。
3.寻求协办单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重视战略研究、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睿智的企业家会越来越多,期刊社应关注企业界的发展,注意寻求有眼光的企业家,跟他们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期刊社对企业家也并非无能为力。这之间的关键是不能带商业目的,弄得好,这是一条前景光明的大道。
4.创办信息产业企业。应允许有条件的期刊社创办自己的企业。一旦条件成熟,期刊社可以完全走向市场,走独立法人之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作为过渡,当前,窃以为,根据熟什么干什么的原则,期刊社可以先策划涉足信息产业,物色能人主持这项工作,这是把事业做大的一条途径。
总之,社科学术期刊只要面向读者,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踏紧时代节拍,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永远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就一定能摆脱困境,走出危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时代需要社会科学,社会需要社会科学,政治家需要社会科学,企业家需要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更需要社会科学,社科学术期刊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收稿日期 20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