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课堂纪实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实论文,课堂论文,小珊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珊迪》,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学习了生字新词,给课文分了三段,并学习了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又薄又破”、“冻得发青”、“冻得通红”等词语在读时要加强语气。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
师:读得真有感情!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小珊迪是个穷苦的孩子。(出示:小珊迪是个穷苦的孩子)
师:就是这样一个衣衫破烂、饥寒交迫的穷苦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我”买他的火柴。(板书:买火柴)那么,小珊迪请求了几次?同学们边听录音边思考,并画出小珊迪请求“我”买火柴的句子。
(播放课文第一段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师:“先生,请买盒火柴吧!”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请求的语气。
师:天气很冷,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在这种情况下,他求人时说话的声音会怎样?
生:说话的声音低,带些颤抖。
(指名读,齐读)
师:“‘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接下去小珊迪说的话谁来读?
(一生读后出示: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你把哪几个字读重音了?
生:我把“一盒”、“一个”读重音了。
生:这样读突出火柴价格的便宜,对先生来说是不在乎的。
生:还有“只要”也应读重音,突出小珊迪急着要卖掉火柴,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小珊迪内心想的“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多便宜呀”的感情读出来。(学生各自试读,齐读)
师:“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这时小珊迪是怎么说的?
(一生读后出示: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师:读这句话时哪几个字读重音?
生:“一”和“两”读重音。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能突出小珊迪忍痛降价,急于卖掉一盒火柴。
[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重情感的激发,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反复体会小珊迪想卖掉火柴的急切心情。]
师: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我”在掏钱时,小珊迪会怎么想?
生:啊,我终于能得到一便士啦!
生:有了一便士,“我”和弟弟就不用挨饿了。
师:当“我”掏不出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珊迪又会怎么想?
生:小珊迪想,如果没有一便士,“我”和弟弟会饿死的。
生:小珊迪还会想,这可怎么办呢?
[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小珊迪在“我”掏钱买火柴和掏不出零钱这两种情形时的心理,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师:接下去小珊迪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出示: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生:这句话应读出乞求的语气,而且带有急切的心情。
师:(惊异)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请您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这些话中,看出小珊迪急切的心情。
生:“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这句话说明小珊迪迫不及待地想卖掉一盒火柴,得到一个便士。
(板书:换零钱。齐读这句话。)
师:(激动地)这四句话每一句都饱含着眼泪,把小珊迪贫穷的处境、焦急不安的内心活动和求生的渴望描写得动人心弦。让我们把小珊迪请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遍。(生齐读)
师: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开始是怎么想的?
生:“我”猜想可能上当了。
师:为什么“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呢?
生: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珊迪回来,所以猜想可能上当了。
师:后来“我”又是怎样想的?
生:“我”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师:“断定”是什么意思?
生:“断定”是十分肯定的意思。
师:“我”断定小珊迪不是哪一种人?
生:“我”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拿了钱不回来、欺骗别人的人。
师:那么,“我”这样断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我”断定的依据是小珊迪诚恳的面容,流露出的令人信任的神情。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小珊迪请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令人信任的神情。(学生表情朗读这四句话)
[评:“断定”是个分量很重的肯定性语词。教师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深究其内涵,使学生从作者由“猜想”到“断定”的心理变化中感受到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师:那么,“我”的断定是不是正确,小珊迪究竟是不是那种人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二段配乐录音。
(播放课文第二段配乐朗读录音)
生:小珊迪不是那种人,因为他在自己被马车撞伤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小利比把四个便士送还“我”。(板书:让 送还四便士)
师:掉了七个便士,还来四个便士,小珊迪为换零钱付出了血的代价,只收了多少钱?
生:只收了一个便士。
生:这一个便士还是小珊迪卖火柴所得的。
师:我们想象一下:马车撞倒了小珊迪,并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火柴、帽子都丢了,剩下的四个便士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生:小珊迪把剩下的四个便士牢牢抓住不放。
生:小珊迪倒在血泊中,他艰难地挪动着身体,摸到了四个便士。
[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还来的四个便士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以此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
师:小珊迪把这四个便士保留下来是为了什么呢?
生:小珊迪是为了把钱还给“我”。
师:小珊迪在受重伤后,仍叫弟弟把钱送还“我”,从这里我们体会到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小珊迪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出示:小珊迪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师:小珊迪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呢?边听第三段课文配乐录音边凝视投影片。(小珊迪临死前的情景)
生:小珊迪最挂念的是弟弟小利比无人照顾。
(板书:担心)
(出示: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教师表情朗读小珊迪的临终遗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同情感。)
师: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老师读得十分感人,饱含小珊迪与弟弟难分难舍的感情。
生:老师读两个问句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是小珊迪就要死了,所以您读的语气不能太重。
[评:课文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小珊迪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以后的生活,手足情深,令人心碎。教师抓住这句话进行朗读训练,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和积累语言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师:读到这里,你感到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小珊迪是个善良的孩子。
(出示:小珊迪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我”为什么握住小珊迪的手,并且答应他永远照顾小利比?(板书:照顾)
生:这说明“我”对小珊迪深深地同情。
生:还因为小珊迪美好的品质打动了“我”的心,所以“我”要永远照顾小利比。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小珊迪的死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课文)
生:课文结尾为什么写小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而不写“望着我”?
生:因为此时小珊迪身体很虚弱,好像连看的气力也没有了。
师:还有更深的意思。小珊迪此时已经不能说话了,他只能用眼睛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因为“我”了却了他最大的心愿。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他是带着未亲自还清别人的零钱和对弟弟无限挂念而死的。一个多么好的孩子就这样悲惨地死去。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节课文读一遍。
(随着低沉悲凉的乐曲声,学生表情朗读课文。)
[评:教师强烈的情感倾向,主宰着学生的心灵。通过教师自身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力渲染小珊迪死时的悲切、凄惨的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增强了朗读的音响效果。]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英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以前在资本主义国家这类悲惨的故事是很多很多的。小珊迪的悲惨遭遇只是一个例子。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评:叶老说:“人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心,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入情的朗读、入境的想象、语言文字的品赏,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师生一同步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师生在感情的氛围中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美好心灵;同时“文”与“道”也辩证统一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了。]
标签:小珊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