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_邓艳平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43例,其中,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强化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脏病;护理效果

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有研究指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神经症等常见心脏病与患者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均有一定的影响[2]。对此,本文就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选取86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43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9例,年龄范围为26岁至71岁,平均年龄(61.23±14.3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79±2.33)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6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25岁至72岁,平均年龄(62.44±14.0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7.09±2.47)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21例,初中及以下7例。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患者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心脏病诊断标准,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影响研究的情况。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其内容为:①评估: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了解患者年龄、病情、职业、文化程度等信息,掌握患者个性特点。②构建良好环境:创建良好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各类物品配备齐全,配置绿植、盆栽,营造温馨氛围,配置轮椅、拐杖、雨伞、老花镜等,为患者生活提供方便;尽量减少室内护理操作,夜间降低各类仪器设备声音,保持室内安静。③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保持态度和蔼,举止大方,仪表端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实施护理操作时,用语言或肢体语言予以患者安慰、支持,耐心回答患者问题,争取患者的信任,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关系。③针对性心理疏导:不同患者的性格、病情有一定次差异,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对应的心理疏导,全方位地了解患者心理情况,予以患者关怀、劝慰,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身心放松;患者对治疗有顾虑时,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介绍以往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帮助患者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情绪状态,其中,焦虑自评量表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70分),满意度=100%×(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数数据用(n,%)表示,验证方式为卡方验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用 P值进行判定,若小于 0.05 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反,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

2 结果

2.1焦虑、抑郁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心脏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较复杂,病程长,一旦发病,需要予以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否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心脏病患者心理问题会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而逐渐改变,因此,需要针对患者个体特点予以对应的心理护理,以维持患者健康心理状态。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脏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心脏病患者由于疾病,通常存在焦虑、恐惧、孤独、过激等心理。如许多患者非常担忧自己的病情,会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患者住院时,陌生的环境以及远离社会,会让患者产生孤独感,容易引起抑郁等负面情绪[3]。而实施心理干预,为患者创造舒适环境,可逐渐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能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心理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能消除患者疑虑,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能让患者保持良好情绪状态。心理护理干预能促进护患沟通,有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能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之,心理护理能强化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小涵.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47-48.

[2]潘海飞,刘海燕,傅军民等.适应性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5):236-237.

[3]张红玲.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脏病并心力衰竭中的运用探究[J].医学信息,2016,29(15):209-209.

论文作者:邓艳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心脏病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_邓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