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女子教育观念及教育措施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措施论文,女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同源文化下的女子教育观念之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不仅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而且由于其历史上有一个全面吸收、消化汉文化的过程,使中国和日本在文化背景上有许多相近之处,被人们称为“同源文化”。
仔细考察,却又会发现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少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相左之处。其中女子教育观念的不同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今天,中国人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自立于社会,与男性一起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的人,而日本社会则尽力把女子培养成合格、标准的,为家庭做出奉献的家庭女性,日语称之为“专门主妇”。一言 以蔽之,中国力图把女子教育成“社会人”,而日本则力争把女子培养成“家庭人”。
二、各自目标指导下的不同教育措施
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观念上的根本差异,必将导致两国各种教育措施的不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
1.课程设置内容
日本的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分别面向男生和女生设置了一些不同内容的课程。如小学五、六年级开设的家政课,男生往往学木工,女生则学烹调和缝纫。从初中开始,学校向男生开设技术课,向女生开设家政课。日本法定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即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已存在面向男、女生给于不同教育内容的现象。而从高中开始设置的选修课,以及高中后的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更给男生和女生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日本的女子即便能够进入本科水平的普通大学,也大都选择公认适合于女生的人文学科或教育学科,因此,女子大学的专业设置大都围统这些科目。如,九州女子大学共开设家政、管理营养士、国文和英文四个学科。
我们中国从小学开始直到普通高中,面向男生、女生开设的课程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再加上中、小学的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很少,因此,中国的普通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男生、女生受到的教育内容是相同的,当然,在初中、高中后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选择上,在报考大学专业时,仍存在着男女生各自不同的选择侧重点。如女生愿选择人文学科、医学科和师范学科,而男生则更愿选择理工科和高科技学科,但比起日本来,中国女大学生能够进入理工专业和高科技专业的数仍是较多的。
2.课外活动的范围
日本的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俱乐部活动丰富多彩,活泼生动,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条途径。据统计,日本的在校生每人都参加到一个俱乐部活动中,成为某个俱乐部的人。在数目众多的校园俱乐部中,既有男女生共同参加的,也有被公认为是男生专有的俱乐部和女生专有的俱乐部。如茶道、花道、编织、学校拉拉队等俱乐部活动,为女生选择的范围,而相扑,足球、棒球等具有激烈竞争性的俱乐部却成为男生驰骋的园地。
比起日本来,我国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不够活跃,俱乐部数目少,活动范围不广。从总体上看,男、女生虽有选择不同课外活动内容的现象,但男女性别的限制不象日本那样严格和鲜明,特别是学校设置的体育运动队,只要男生有的,女生也大都设立,体现出“男女都一样”的特色。
3.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长短
日本是个发达国家,其教育总体水平较高,表现之一便是大学入学率已接近40%。我国的是个发展中国家,大学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四点几,即便算上电大、函大等非正规学校教育,其比率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六点几。
但应指出,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中,2~3年制的短期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这些“短大”学生之大部分为女性。据统计,近些年,日本二年制的短期大学生中,女生占到91.8%,男生只占8.2%。可以看出,进入大学教育领域的日本女性,其平均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比男性要短2年左右。这大概是女性成人后要结婚嫁人,既不需要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在时间上也必须比男性更早地结束正规学校教育的缘故吧。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本科水平的四年制大学较多,因此,我国大学生之大部分为本科生,其中女生占了不小比例。据统计,1992年,我国大学生中的33.7%为女性。同年,女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24.8%。可以看出,在我国的18岁青年中,4%~5%的佼佼者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其中1/3为女性。她们和男大学生一起,为祖国的富强、发展,为科学文化的普及、推广而努力拼搏着。
(二)家庭教育
比起学校来,家庭教育更带有亲情色彩,从而使教育的影响力更深远。中、日两国家庭女子教育也存在著不小差异。现以我国辽宁师范大学和日本福冈教育大学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例来加以比较分析。
1.两国家长对自己女儿的培养目标不同
在对两国幼儿父母进行的调查中,当问到“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时,日本的父母不大希望自己的女儿从事教授、学者类的工作(占0.2%),也不愿自己的女儿从事政治活动,成为专职政治家(为0%),而对一些社会服务性工作则表现出兴趣(占4.4%)。中国女童的父母则希望自己的女儿和男孩子一样,从事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工作(政治家为0.7%;干部为12.0%;专家学者为7.3%)不甘心只担当一些社会服务性工作(0%),对自己的女儿抱有较高的社会期望值。
在问到两国小学生父母,“想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什么人?”时,结果显示,中国近78%的父母为女儿选择了“为国家效力”这一培养目标,而日本父母的这一选择只占到6.6%。大概日本公众认为,为国家效力这一重任理应由男子来承担,女子应把家庭看得更重要(占11.1%)。日本父母为自己女儿选择“因工作有价值,有干头而愿意干”的人要比中国父母的这一选择低27个百分点,从中也可看出中、日两国家长对女儿培养目标的不同。
2.对女儿接受何种学校教育的选择不同
因为两国家长对自己女儿未来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当对两国小学生家长调查到“希望自己的女儿上到什么程度的学校”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教育高度发达的日本,小学生的父母为自己女儿选择终结性教育的学校时,却持有相当保留的态度,想让女儿上大学的为36.9%,想读研究生的为1.3%,两项相加仅占38.2%。而在教育不甚发达的中国,小学生父母们对自己女儿的学校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心,希望能上大学的占58%,想攻读研究生的占到7.1%,两项相加为65.1%。
3.家庭教养内容不尽相同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家庭教养的国家。在家庭教养内容方面,他们对男孩、女孩都有不少共同要求,如要有礼貌;善于替他人着想;工作要认真、努力;要有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要维护团体利益等,又有许多男女有别,不尽相同之处。如男孩子要刚强、勇敢,有自立精神,敢于承担责任,要保护女性等。女孩子则应温顺,能忍耐,善礼让,能赢得别人喜欢等。在从小培养女强子要站得直,坐得正,应柔声细语地讲话,讲地道的敬语,把脱下的衣物、鞋子挂好摆齐方面,日本的家庭更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这种从小到大的严格教养,使日本女性大都被培养成极规矩,极有礼貌,极温顺的贤妻良母型的“家庭人”。
我国在家庭教养方面,对男孩、女孩虽有许多不同要求,但在教养内容的性别差异方面却没有日本那样明确和严格。
以下仍以我国辽师大和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对中、日两国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例。从家庭游戏的内容看,日本的家长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女儿从事与未来女性家庭生活有关的、过家家、学做饭”游戏(日本为87.4%,中国为49.0%)以及文静的,能加强女性修养的叠纸游戏(日本为31.8%,中国为14%),而对理应由男孩子玩的积木建筑和粘土建筑游戏的选择要谨慎得多(日本为23.4%,中国为59.2%),如前所述,中国的父母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上好的大学,从事重要的工作,因此比较注重开发智力的文字游戏、数学游戏(中国为30.7%,日本为5.6%)表现出学校智育向家庭延伸和扩展的趋势。
在培养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当调查到:“随女儿年龄增长,应从哪些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家庭在对女儿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和培养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就是涉及形成未来家庭主妇要素的一切方面,如学做饭啦(日本为90.3%,中国为68.7%),干家务啦(日本为76.1%,中国为58.2%),日本的父母们都以极认真的态度对自己的女儿进行日常指导和训练。中国的父母们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让女儿自立于社会的智力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上(提高智力水平的训练中国为82.0%,日本为63.0%,培养运动能力的指导中国为57.2%,日本为35.4%)。这也是近些年相当多的中国家庭只要孩子学习好,家务活全由父母代劳现实的一个反映吧。
我们常说,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教育的经常性,随意性、亲密性和潜移默化性,使之对孩子的影响力稳固而长久,可谓影响深远,顾及终生。而中日两国家长们对自己女儿的不同培养模式,不同教养内容和不同指导方法,必将培养出两种不同的女性。
(三)社会教育
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多维和多方面的。因篇幅所限,本文难就社会的方方面面逐一比较分析,仅就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1.女性杂志
日本是个发达的信息社会国家,传统型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女性们通过人际间直接交往的途径获得生活知识之渠道越来越窄,众多的女性杂志便应运而生。据统计,日本的女性杂志多达220多种,凡是与女性生活有关的问题,如服装、发型、化妆技术、持家、生儿育女等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杂志获得。因此,杂志成为日本女性接受社会影响、社会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它对妇女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仔细考察,日本的女性杂志大都以生活指导为主要内容,如《贤慧夫人》和《夫人》杂志,汇集了各种生活信息,其中各种大减价的消息,更令那些精于持家理财的“专业主妇”们津津乐道,几乎每日必读,然后按书索购。一些专门性的杂志,如《室内装饰》、《编织》、《漂亮的工房》、《烤箱》,指导女性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装饰房间,如何编织小物品,怎样制作小工艺品,如何进行家庭烹调等。女性杂志这种浓浓的生活风格,正是以家庭生活为人生主要内容的日本女性所需要的。比起日本来,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要浓厚得多。女性实际生活的经验,大体是在家庭内部或女性的直接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的,这决定了我国女性杂志的影响力不如日本。再考察杂志的内容,由于我国女性之大部分,要面对工作和家庭生活两大课题,因此女性杂志的内容涉及面要宽得多。从辽宁省妇联主办的《妇女》杂志为例,每期既有“生活参谋”、“为您服务”等生活味较浓的篇幅,也有近1/6左右的杂文或理论性文章,这类文章,既给女性们提供了大胆发表见解的园地,又给她们的工作、生活以方向性的指导。“名人生活”“名人沙龙”和”历史人的介绍”栏目,大都宣传事业上成功女性的经验,激励我国女子不甘当弱者,奋发向上,努力工作。
2.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是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它对人的一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教育力量。现今的中国和日本都盛行着终生效力于一个固定单位的习俗,这就使职业环境对一个人的教育影响更加深远和重要,对女性也是如此。
(1)日本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女性婚后大多留在家中相夫教子,成为贤慧、温顺、体贴的家庭主妇。实际上,今天日本女性就业人数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据日本总务厅1992年的统计,当年日本女雇员已占到雇员总数的约四成。可以说,日本女性已成为就业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但是,简单的数字并不能全面反映日本女子的就业面貌。比起中国来,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职业女性的年龄分布不均匀
据统计,日本女子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出现在20~24岁之间。从25岁开始,女性就业人数锐减。大概是因为25岁左右的女子婚后组成家庭,大都离职成为“专门主妇”。这种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30~35岁,落至最低谷。35岁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回升,这大概是在一部分家庭中,孩子渐大,进入了各种学校教育机构,做母亲的又可腾出手来,重回工作岗位,但这种回升是缓慢的。
日本职业女性就业的第二个就业高峰出现在40~45岁。这是因为人至40,不仅基本摆脱了生儿育女的负担,而且精力、体力和生活经验又处于旺盛时期,再加上一般家庭因购置房产,积攒子女教育费用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加大,促使大批40岁左右的妇女重又走出家门,再次开始就业生涯。这第二次就业高峰在终身雇佣的保护伞下,一直可以工作到退休。
因此,当我们提到日本的职业女性时,应注意到这种以家庭生活需要为前提的几进几退,从中可以看出,比起社会工作来,家庭生活仍是日本职业女性的首要人生内容。
第二,女子的就业范围不均衡
如今,日本女雇员的就业范围已广涉众多领域,但相对男子来说,仍可看出明显的不均衡。如,服务行业、贸易行业、制造行业聚集了女雇员的83%以上,而渔业、矿业、农林业和国家机关的女雇员全部相加还不足10%。
从女雇员的就职工种看,最多的是服务性工作,占34%,从事技术性和专业性工作的女性雇员仅占13%左右,担任管理职务的女雇员更不足10%。
就业范围的不均衡,使日本女性在社会就业大军的整体中,总处于辅助性的,无关紧要的地位,这大概是女子难以长久地外出工作这一原因所致吧。这种就业地位,极易使女性滋生安于干简单的、非技术、非专业性工作的从属心理。
第三,职业女性的工资偏低
日本女雇员的工薪晋升普遍不如男雇员。据1992年的统计,男雇员的人均月工资为43万多日元,而女雇员仅为22万多日元。这种工资的性别差从工作开始就存在,并会随工龄的延长而日见显著。例如,假设40~50岁男雇员的工资为100的话,则同龄、同工种女雇员的工资为56.7;若50~54岁男雇员的工资为100的话,则同龄、同工种女雇员的工资仅达51.7,即只占男雇员工资的一半左右。
日本社会这种工资待遇上的性别歧视,极易使女性产生自卑心理,实在是使众多职业女性难以发挥才干,取得成就的桎锢所在。
(2)中国
我国绝大部分女性进入社会工作,得益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而中国女性之大部分一旦进入某单位工作,几乎可以一直干到年老退休,没有日本女性那种明显的就业高峰和低谷,成为稳定的职业女性。
若从女性就业的内部环境看,我国女职工无论在职务晋升还是在工资提高方面,都可与男子并肩齐进再加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鼓舞人心的口号,极大地激发出中国女性的全部潜能,她们以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昂奋的热情和干劲,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总体上看,中国女性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事高科技,高级管理工作的人数并不比男性多,但中国女性以平等的姿态进入社会,以高昂的精神努力拼搏,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也会令日本同性人所感叹吧。
三、几点思考
(—)建立适合我国当前状况的女性生活模式
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妇女的彻底解放需要一些必备条件。这些条件是:①生产力高度发展,先进的机器生产全部取代人力劳动,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体力不如男子的女性凭借其不逊于男子的脑力资本,敢于和男性一比高低。②彻底清除“女子不如男”的腐朽落后观念。③家务劳动社会化。④大力发展女子教育,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仔细考察,我们中国还不完全具备妇女解放的全部条件。尤其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还不尽人意。当一个社会的各项劳动还需要较大的体力支出时,女性劳动效益就难以与男子相比。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一些单位在计算成本,讲究效益后,大批解雇冗员,而首当其冲地把一批女工淘汰下岗的原因吧。
笔者认为,①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必将使各单位仔细核算劳动成本和经济效益,女性就业难不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根本扭转。②长期以来,我国女性在“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的口号鼓舞下,努力向男性看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处于家务和工作的两难之中,时时感到角色冲突的心理紧张和焦虑。③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日本的经验。鉴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是否可为女性设计一种“事业——家庭——事业”三阶段的人生棋式呢。即从参加工作到婚后生育的第一阶段,专心于事业。从孩子出生到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可以退回家中,在持家教子的同时不断充电,养精蓄锐,为日后重返事业打基础。当孩子入学后,更加成熟的女性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使家庭和事业相得益彰。
(二)日本女子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日本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如前所述,中国和日本属于同源文化的国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女子的地位和女子教育观念、措施基本相同。进入近现代后,我们中国随着民主运动的高涨,妇女解放之呼声也日渐高扬,比较彻底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旧思想。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宪法到社会观念都提倡男女平等,女性解放,大批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女职工5036万人,是建国初的75倍。正因为我国女性解放运动的这一飞跃,造成一个女子观念的历史断裂,使我国在女性观念上,较少历史的沿革和继承,从而出现了和较多承继历史的日本女子观念、教育措施上的重大差异。
日本是个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日本社会较多地保存着历史的继承,因此在女性解放、女子进入社会方面仍不尽人意。近些年,一些觉悟的日本女性和政治活动家为妇女的解放而呼吁、奔走、奋争。如一些知识女性为女子婚后不从夫姓前赴后继地不断向法庭提出诉讼,终于获得了法律的认可。
总之,与过去相比,应该承认日本在女性解放方面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日本社会仍被称做“男性社会”。因此,日本妇女的进一步解放还有待于有识之士和女性自身的不断努力。
(三)提高女子教育水平,加强女性自身修养,是目前女性解放的重要任务
人类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女性欲立足于社会,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而这一切只能依靠教育来完成。
今天,教育高度发展的日本不仅大学入学率高,而且在国民中已普及了十二年正规的学校教育。因此,即便是只司家庭内劳动的“专门主妇”们,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多不胜举,硕士生、博士生也不罕见,真可谓才华横溢的专业主妇队伍。我们常赞叹日本劳动力大军的高水平和敬业精神,这其中包含着无数默默无闻的专业主妇们的辛勤劳动,她们为日本社会的稳定,为保证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使我们体会到,家内劳动和社会工作均需要高质量的人去承担,家庭主妇不需要文化教育的观念已大大落伍,应该休矣。
按上述新观念考察我国社会。会发现一方面是大批职业妇性活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研究生这一青年群体佼佼者中也不乏女性身影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却是失学儿童,尤其是失学女童的大批存在,造成女性整体素质的低下。例如,据甘肃省1987年的统计,全省末入学儿童共有13.84万人,其中女童为11.7万人,占未入学学龄儿童的80%。即便已入学的女童,也有约80%左右不能读完小学。这些失学女童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她们不仅难以成为高质量的劳动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成为有文化教养的新型家庭主妇,从而制约着家庭生活的科学化,并必将危及到下一代的教育。可以说,教育的落后影响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女子教育的严重落伍更成为我国民素质提高的羁绊所在。因此,发展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女子基础教育是我国目前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我们只有把女子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使占社会人口一半的整个女性知识化,女性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使我们以加倍的智慧和努力去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标签:日本大学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日本生活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家庭观念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