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论文_石成云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论文_石成云

摘要:本文以铁路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其相关的既有站场改造问题,重点探讨改造施工技术。具体论述中,按照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各个环节,从改造施工的前期准备、改造施工的施工技术实践、改造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关键词: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

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研发创造了各项标准与技术。由于规模化实践与大量投资,目前的“基建能力”与“基建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以铁路为例,经过常规铁路、高速铁路的渐进式发展,当前已经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下,快速进入到了中国高铁的“智能化时代”。正是由于这种高速发展,牵引出了对于“既有铁路改造”的优化升级方案[1]。下面就以此为背景,对主进行阐述。

1、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概述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工程项目,与我国当前交通事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5G技术在各方面的遍及化应用,使“物联网”的构建成为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国战略”。因而,在满足这种需求的基础建设方面,要求对既有铁路进行一系列的扩建、改建,旨在使既有铁路与新的高速铁路,共同在智能铁路的时代,获得有效衔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对接”,为“万物互联”打下坚实地基。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工程项目,属于这个“大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改造施工技术的角度观察,它的牵涉面非常广泛,包括了硬件方面的路基、轨道、桥涵等,也囊括了软件方面的通讯、信号,以及在能源供给高雄市 的电力供应等。由于施工牵涉面极其广泛,也带来了“交叉施工”的难点。因此,在改造施工技术方面,标准高、要求严,为了有效实现改造意图,有必要在改造施工的各个环节,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降低施工难度,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

2、改造施工前期准备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工程相对复杂,因而要求在施工前期做好细致的施工准备工作。从改造施工技术实践的需求角度分析,首要的是在对铁路既有站场进行现场调研工作,从而做到“未雨绸缪”。从既有站场现场技术调查内容讲,它需要从七大方面做好细致的调研工作,具体如下:

(1)按照铁路既有站场改造工程规模,对确定的空间需求进行量化处理;具体要求在征地面积、拆迁规模与数量方面,做好数据统计分析,做到“明察秋毫”。

(2)铁路既有站场改造项目属于铁路基础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关联在一起的地面建筑物、附属的地下管线,在调研工作中,均需要进行数量、技术方面的标准化分析,确保施工中“有的放矢”。

(3)轨道是铁路的“生命线”,要对既有铁路站场进行改造施工,必然会对这条“生命线”进行空间位置的调整、空间矢量的延长,因而,仔细丈量既有轨节是“势在必行”。

(4)为了确保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面面俱到”,要求对其硬件组成中的设备配置进行类型划分、数量统计、比较优势分析。诸如既有道岔、既有轨枕、既有道床等,均需要在类型方面做好归类;并对其可利用的资源优势、功能优势、技术优势,以及数量、规模等进行全面分析。

(5)既有站场改造中对于线间距的要求,因其改造的标准化,而要求突出统一性。所以,需要对既有线间距进行实际的勘探测量。

(6)铁路运行于有其限定条件,其中轨面、路肩在其各自的范围内,标高是定量配置,因此调研工作必须做到“确定无疑”。

(7)除以上各项内容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项资料进行数据化的统计、表格化的分析、图谱式的解读。如桥涵资料等均需要进行数据化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准备充分,才能确保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的科学化、合理化、精准化应用。从当前的实践状况观察,现场内容调查完成后,可以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标准”,开展深度资料整理。比如,在数据与图纸的转化方面,就可以根据调查内容进行轨节图的绘制、平面图的绘制、数据的标注。再如,借助管理视角的数据化分析,可以进一步的对工程量进行核算,并进行材料计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各专业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对于过渡方案的技术提炼等。

3、改造施工技术实践分析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是技术性改造,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技术要点易于实现质量控制。下面结合实践工作经验选取“新旧衔接”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说明:

既然是改造工程,必然会牵涉到一个关键点,即“新旧衔接”部分的技术处理。以新增路基与既有路肩标高为例,改造施工实践环节,要求对其进行“加宽处理”,但是,图纸设计中的新增路基在标高方面的计算数据,由轨面标高所得;其中以“正线控制”新增轨面标高。相比之下,实际的问题就是新增路基因不能在短距离降低其标高,则发生比既有路肩实际高出的问题。结果是横向的路基排水发生阻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预留标高”,也就是说,对既有路肩标高向外预留标高,具体可以针对横向坡度设计新路基标高,采用2%标准预留。

再如,新旧轨面之间的标高衔接问题,在改造施工实践中,就需要以既有部分作为标准,从而对延长部分轨面进行位移式标高,这样就能够确保衔接后的标高一致。至于道床控制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新增路基、新增轨面的标高,进一步计算出设计标准与其实际厚度之间存在差异,经验结果表明,其厚度往往大于设计标准。因此,改造施工技术应用时,需要借助渗水料底砟的铺设加以解决。具体应该针对加厚部分,采用1层材料的铺设标准。

另外,渡线处轨面标高的衔接问题,往往发生在连接方面,分析其原因发现,新增渡线道岔位置相对特殊,要求在轨面标高方面使两股正线轨面数据一致,也就是说,保持持平状态为佳。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分析,轨面标高需要控制在50mm以内,这是因为拉坡实践中,线间距以5.0m的标准所确定的条件,易于解决渡线连接受阻[2]。由此可见,线间距的处理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除新增渡线之外,股道方向衔接也与其密切关联,通常线间距不精准,会造成既有股道,与其延长部分发生不致的现象,因此,避免开通后发生大拨道缺陷的最佳方法,即是精准测量线间距,标准化延长既有股道线间距,保证股道方向衔接的一致性。除以上“新旧衔接”之外,在道岔渡线平面衔接方面,建议采用“误差平分法”,实施道岔相对位置调整。

4、改造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中的施工以技术为主导,因而从技术角度进行质量控制,就要求做到现场管理与在线管理相结的方式。

以现场管理为例,在整个改造施工技术实践中,需要技术人员按照各施工环节设置的技术规范、性能参数、注意事项等,在现场指导施工,并对施工前后的数据进行细致统计,这样,就能够将技术实践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规避,同时也能够使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以在线管理为例,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应该确保各类软件的虚拟应用场景畅通无阻,比如,流量监控方面,应该对Cacti、Nagios软件进行操作特点分析,尽可能突出前者易于操作的特性,使信号-文字-图形之间的转化直观而快速[3]。对于前者,则应该重点显示其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提高使用效果。从而,使现场的实时画面监管与数据化的问题分析处理得到快速响应,以此提升质量管理的高效化、有效化。

结束语

 总之,在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应用实践方面,还包括很多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未能提及。如车站咽喉区拉坡改造问题,就要求进行轨面坡度设计,满足排水需求与道砟厚度的规范性要求,还包括了路基坡度、标高的自行设计等,均需要加强技术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高铁开启智能铁路新时代[J].铁道学报,2020,42(1):39.

[2]薛建中.铁路道岔防跳结构优化建议[J].铁道标准设计,2020,64(2):46-47.

[3]李星,谭月,向蕾, 等.基于实证研究的市域铁路发展思考[J].城市交通,2020,18(1):24.

论文作者:石成云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标签:;  ;  ;  ;  ;  ;  ;  ;  

铁路既有站场改造施工技术论文_石成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