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展望:走向课改深处的语文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语文论文,深处论文,走向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出问题:语文能力评价与效度的背后
语文教学评价的难度在于评价的效度难以测定。换言之,有时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测验的价值取决于测验的测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想要测量的结构概念的整个内容。为此,我们应当探讨:构成测验的试题对于做出估计有多大效用?应如何判分?这就关系到测验内容的效度问题。就是说,你的测验评分是否客观公正准确是一回事,而这些试题能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又是一回事。如果一份试卷设计得精确,信度很高,但是它并不能真正考量出学生的水平,那么它的效度就有问题,它的价值也就有限了。
关于试题的效度问题各学科都存在,但语文考试尤其突出。语文知识的考核较容易,而语文能力的评价则较难。何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通常的界定是,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阅读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如果语文教学有效,知识积累丰富的人,能力较强;阅读能力强,写作水平也会相应。这里有很大的相关性。但事实上,阅读得高分的人,未必真的阅读水平高。语文知识丰富的人在阅读考核中得高分,但未必能在写作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现象在近几年高考实行标准化试题以来尤其严重。为此,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语文教研中心在本区城乡高级中学中开展了“客观型试题在语文能力检测中的功能”的调研。
(一)客观型试题测试成绩与作文成绩相关性预设的偏差
1.假设思路: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能比较稳定地代表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学生的作文水平做效标,以客观型试题检测结果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来证明客观型试题对语文能力的检测作用。
2.调研结论:楚州中学(省重点)客观型试题成绩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066,城乡中学(普通中学)客观型试题成绩和作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65。这样的数据出乎研究者的意料。如此微小的相关,无法在我们原有的思路上验证客观型试题可以检测语文能力。
当然这里不排除调研结果可能有误差,采用样本不够标准。但事实上,从高校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语文得高分的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仍存在不足,以致到了大学还要教授指导课外阅读等。语文考试得高分,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不高,我们就有理由说这样的考试效度有问题了。
(二)主观型试题阅读分数与语文评价结果关系的悖论
关于语文考试的效度,即“如何给分”,是一个重要的难题,也是一个如何解释评价结果的问题。语文试题的判断不像自然科学学科试题那样真伪分明,界限清晰。对语文考试中主观型试题(语用题、阅读题、作文)的评定,常常受试题以外的因素影响,如书写质量、内容是否符合阅卷者的标准等。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同一考核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试题,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以下是楚州中学语文教研中心的调研结果。
1.阅读试题的分数与语文评价
高考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上一般会采用客观型试题的形式,通常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研究者在调研中设置了四道文言文阅读题,对其主观型试题、客观型试题得分情况作了统计。
文言文阅读涉及文言实虚词、文本内容解读和语句翻译诸考点,均为文言文阅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表中可见,客观型试题的通过率明显高于主观型试题,其中尤以语句翻译中含有句式的第9(3)题的得分率差最大,竟达到0.3837,得分率差最小的是第9(2)题,仅为0.0166。
由上述调研可知,文言文题目难度确实是降低了,但是否有效地测出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其结果仍然不得而知。客观型试题通过率比主观型试题高的原因有很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学生可以借助题干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推测判断,或者只需凭借“再认”能力加以选择,而在语文学习中“再认”总比“再现”容易一些。
总之,由于语文学科性质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语文学科的评价有其特殊性,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教育和教学评价方式,而必须选择合理而又接近科学的评价方法。
2.作文批阅得分与语文评价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测试,通过作文可以测出学生回忆知识、整理知识和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某些艺术作品的鉴赏力等,作文也可测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说阅读能力是一种汲取、储藏、筛选信息的能力,那么作文便是重新组织编排、输出信息的能力。作文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作文测试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途径。而上述这些能力,在客观型试题中是难以测出的。首先作文有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就是评卷难以完全客观公正。对其评分标准,不仅不同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评同一篇作文也有差异,这就影响了它的可信度。这个难题带有普遍性,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其次,作文的阅卷任务繁重,不可能采用计算机阅分。每年各地区各学校最困难的任务便是作文分数的评定,虽然近年来关于作文分数评定的各种试验很多,也有力求科学化的呼唤,但到目前为止,尚无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有,作文试题往往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因为对一个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反应,个人擅长写的文体又不相同,而且语文素质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一种导向功能,命题作文还会带来教学的猜题、押题等做法。
尽管如此,作文仍然是语文考试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可能被其他类型测试完全替代。所以主观型和客观型试题作为语文教学评价手段应当结合起来应用。
二、展望: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评价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评价工作也同整个教育工作一样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之中。但是这种改革主要是指高考,因为所有学校的各类考试都受制于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考和各省市自行组织的考试,所以改革的动态和趋势主要指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
(一)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近年来语文高考加强了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写作创新能力的考核。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读图写文章,要求多角度看问题就体现了这种改革精神。200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是话题作文《我为世博会设计主题》,2007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怀想天空》等,同样体现了这种改革精神。虽然这几年人们对作文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要求高中生关注社会人生,关注科学和人文精神,这种做法是正确的,而且基本上摆脱了命题作文的限制,让他们既有自行发挥的空间,又能遵循作文的一般规律,不至于漫无边际。从实践结果看,这种改革还是值得肯定。
(二)减少试卷题量,简化试卷题型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客观型试题的量进行适当控制。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高考主观题比值一般都大于客观题,也就是说留下了给学生动手写的时间更多了,开放型题目也越来越重要。试题设计形成了三篇文章(古诗文、文学类文本、选考类文本)作为阅读材料的基本格局,所拟试题题目主观型、客观型交错,问答题的比重逐渐增大,而且越来越强调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同时增加了作文分数的比值,试题量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以前的40题左右,下降至20题左右。
(三)语文高考试题的阅读材料以课外材料为主
因为仅考课内,连续考几年,就会将各文本的“考点”挖尽。所以历年高考,大多以课外材料为主,文言文也是如此。这种考课外材料的趋势,虽然在教育评价上有一定的疑问,因为教考不一致使评价降低效度,但作为选拔考试,有它一定的合理性。语文考试适当选择课外材料无可厚非,但完全考教材外的材料,就有可能导致放弃阅读教科书,这一点对于教与学影响尤其严重,但看来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人文素质,在试题中将逐渐体现。
(四)酝酿改革考试的方式和试题的编制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形势需要,给考生多次机会,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在酝酿重大改革举措,最引人瞩目的是向社会征集各类试题,准备建立题库以适应未来考试的需要。此外,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口试将成为重要手段之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基础班,在单独招生考试时,都有口试项目,这种口试对书面考试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它能够比较有效地测出那种仅靠书面考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更有利于高校培养专业对口、适应性强的劳动者。
(五)加强语文考试命题与阅卷的评价和管理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各地加强对语文考试的管理力度:一方面严格挑选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人员,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在阅卷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挑选阅卷老师,加强监控。教育部连续多年对全国各地区试题进行评价,并将继续开展这项工作。为了减少作文评估中的误差,各地都采取了改革措施,如上海、江苏高考阅卷要求同一篇作文,必须三位教师分别在电脑上阅卷评分,然后求平均数,以减少评价中的干扰因素。
总之,各种考试评定的改革还有很多。但是在当前教育资源有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无法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的背景下,各种形式都受制于高考,只要这个大局没有根本改变,所有关于语文考试改革及评价也只能作局部的调整和改革。学校和教师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寻找一条如何正确处理教学评价和教学关系的途径,使教学评价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特殊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