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来[1]2002年在《影响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仍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胸段食管癌应采取何种手术,手术的切除范围与重建方式现仍莫衷一是。对影响胸段食管癌预后的因素国内外探讨的较多,也较复杂。国内学者多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文献分析,认为影响食管癌外科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部位、食管切除的长度和手术入路等,其中,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复习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我院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预后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04例胸段食管癌临床资料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侵犯深度。结论:颈部吻合与胸内吻合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要提高胸段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应采取颈、胸、腹叁野淋巴结清扫术。
依马木买买提[2]2008年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方向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21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及病理资料,通过回顾临床病理资料,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forWindows13.0,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4.49%,胸上段食管癌颈部、胸部、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25%、20%、15%,胸中段各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0%、34.2%、27%,胸下段各部淋巴结转移率为7.4%、52.9%、5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PT),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上述叁个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2)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胸段食管鳞癌均有向颈部、胸部、腹部淋巴引流区域转移。淋巴结转移可能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是纵隔,其次为腹部及颈部。
杨红奎[3]2012年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肿瘤中心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收治的44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组条件376例。分析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不同临床因素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研究各观测指标对预后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376例胸段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为38.8%(146/376);共清扫淋巴结2881个,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7.66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0%(345/2881)。胸上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颈部、喉返神经旁、气管旁、食管旁转移,即胸上段食管癌以上行性转移为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向上、向下转移均比较明显,其中向上以气管旁、喉返神经旁、食管旁淋巴结,向下以胃左动脉旁及贲门旁淋巴结有较高的转移度和转移率;胸下段食管癌则向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转淋巴结移比较明显,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变长度、外侵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瘤栓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P<0.01)。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4.08%,多因素分析表明病变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对该组患者的预后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将转移淋巴结数目分为0、1、≥2枚,叁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1%、20.08%、12.7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胸段食管癌的病变长度、外侵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瘤栓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根治术后生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转移淋巴结数能更准确地反映预后生存状态。
乔颖[4]2009年在《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后患者Cox模型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根治性手术,而术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颇多,包括临床、病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尚无定论。由于食管胃交界部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我们的前期研究将食管胃交界部癌作为食管癌的一部分,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近十年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了分析。但食管胃结合部癌有自己独立的解剖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亦可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故本研究将二者分开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病例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计划,及早预防术后的复发或转移做出有益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1996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未接受过术前放、化疗,有明确病理诊断,且在河北省内生活10年以上的手术的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案号进行从小到大排序,按4:1进行抽样,抽取病例1574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剔除姑息手术和未切除肿瘤的160例,共得到1414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对1414例患者进行随访(电话随访结合信访)。随访时间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以患者手术时间为起点,至患者死亡、失访或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终点,研究结局定为因肿瘤死亡。在此期间死于食管癌相关疾病者为完全数据,如果生存或死于其他疾病按截尾值处理。将随访资料校对无误后输入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型、病变长度、淋巴结转移个数、临床分期、残端情况、浸润深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手术切口类型、瘤栓、治疗情况以及上下切缘距肿瘤距离这些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患者的非重复性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进行量化赋值,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影响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病例预后的独立因素。本研究中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生存率计算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所有数据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结果:本研究利用随机抽样研究的方法,抽取1414例进行随访,共计访得906例,其中胸段食管癌575例,食管胃交界部癌331例,对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胸段食管癌1.1胸段食管癌Cox分析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变长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2食管鳞癌Cox分析: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变长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3不同部位胸段食管癌Cox分析1.3.1胸上段:年龄、浸润深度、有无瘤栓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3.2胸中段:病变长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浸润深度及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3.3胸下段:淋巴结转移个数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4各临床分期胸段食管癌Cox分析1.4.1Ⅱ期:年龄、病变长度、病理类型、周围器官受侵情况及治疗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4.2Ⅲ期: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个数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5 N0期胸段食管癌独立的预后因素为病理类型、病变长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治疗情况。1.6不同浸润深度胸段食管癌Cox分析1.6.1 T2期:病理类型、病变长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6.2 T3期:淋巴结转移个数,周围器官受侵情况。1.6.3 T4期:仅为淋巴结转移个数。1.7不同病变长度胸段食管癌Cox分析1.7.1病变长度≤3cm: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7.2病变长度3.1~5cm: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1.7.3病变长度5.1~7cm、>7cm:独立预后因素均为淋巴结转移个数。2食管胃交界部癌2.1食管胃交界部癌Cox分析多因素分析证实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2食管胃交界部腺癌Cox分析: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3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Ⅲ期食管胃交界部癌独立的预后因素。2.4不同N分期食管胃交界部癌Cox分析2.4.1 N0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临床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4.2非N0期:性别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5不同浸润深度食管胃交界部癌Cox分析2.5.1 T2期:临床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5.2 T4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残端情况、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6不同病变长度食管胃交界部癌Cox分析2.6.1病变长度≤3cm:临床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6.2病变长度为5.1~7cm:淋巴结转移个数、残端情况、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6.3病变长度>7cm:病理类型、脉管瘤栓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1胸段食管癌独立的预后因素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变长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食管胃交界部癌独立的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2不同病变部位、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病变长度的胸段食管癌存在各自不同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样,不同病变长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的食管胃交界部癌也存在各自不同的独立预后因素。3在相同期别、浸润深度、病变长度等各个层面,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均得出各自不同的独立预后因素。4食管癌中最常见的鳞癌其独立预后因素与胸段食管癌完全一致;同样,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与食管胃交界部癌也完全一致。
谢映涛, 王树钦, 黄金球, 安丰山, 陈少湖[5]2004年在《影响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预后的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患者切除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17例经颈、胸、腹“3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术患者,选择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9个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回顾性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年龄对预后有影响。影响预后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有显着的影响。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胸段食管癌尤其是胸上、中段食管癌在条件具备时应施行“3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杨迅[6]2013年在《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清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果,探讨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共300例行Ivor-lewis食管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比较两组清扫方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判定影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随访由本院随诊室及研究者采用信函、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到2010年12月底。随访期3-89个月,中位随访期36个月。全部300例均为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死于其他原因病例按截尾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Logistic回归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平α=0.05。结果143例行标准二野(上腹部+中下纵隔)淋巴清扫术,157例行全二野(上腹部+中下纵隔+上纵隔)淋巴清扫术。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最多见于腹部,其次是中下纵隔,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也可达21.0%,但孤立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仅为0.6%。两组清扫方式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无显着性。全二野清扫组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多于标准二野清扫组(30.1±9.8vs.26.3±8.5);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16.6%)高,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相应增加,与标准二野清扫组相比差异显着(5.1%vs.0.7%,χ2=4.970,P=0.038)。全二野组与标准二野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着性(28.9%vs.30.2%,χ2=0.006,P=0.936)。影响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T分期(HR=1.799,P=0.000)和N分期(HR=1.639,P=0.000),与采用的清扫方式无关。上纵隔淋巴结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着优于上纵隔淋巴结阳性患者(34.8%vs.8.5%,χ2=17.982,P=-0.000)。影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外膜侵犯(OR=4.591,P=0.032)和腹部淋巴结转移(OR=3.648,P=0.014)。结论1.下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以腹部及中下纵隔为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继发性转移;2.全二野淋巴清扫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较多,有助于准确分期;3.下胸段食管鳞癌行全二野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显着增加术后并发症;4.局部晚期的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清扫预后差,选择性叁野清扫或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研究;
张小龙[7]2017年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挽救性放疗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的失败规律,探讨不同放疗靶区范围、照射剂量和治疗模式等对生存的影响,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自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患者共703例。全部为食管鳞癌,其中男性532例(75.7%),女性171例(24.3%);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77例(10.9%),胸中段486例(69.0%),胸下段140(20.1%);p TNM分期Ⅰ期64例(9.1%),Ⅱa期86例(12.2%),Ⅱb期250例(35.5%),Ⅲ期283例(40.3%),Ⅳ期20例(2.9%)。局部/区域失败定义为食管癌根治术后锁骨上区、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和吻合口复发。全组患者均接受叁维适形或调强放疗,GTV处方剂量45~72Gy,中位处方剂量60Gy,1.8~2.2Gy/次。照射野采用累及野照射(A组)110例(15.6%),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B组)398例(56.6%),双锁上+纵隔即T型野照射(C组)195例(27.7%)。单纯放疗463例(65.9%),放化综合治疗240例(34.1%),其中同期放化疗96例,序贯放化疗144例,行<4周期化疗者151例,行≥4周期化疗者89例。分析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基础疾病、卡氏评分状况、至失败时间、失败部位、失败区域数目、放疗剂量、靶区照射范围、近期疗效、不同治疗模式、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是否贫血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全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为1个月~246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3个月。1、2、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3.1%、27.5%、18.9%、11.4%和13.9个月。死亡603例,其中局部/区域失败370例,远处转移199例,心血管疾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意外2例,死亡原因不详17例。2局部/区域失败分布情况2.1局部/区域失败部位:全组患者锁上淋巴结转移占35.0%(246/703),纵隔淋巴结转移72.7%(511/703),吻合口复发13.1%(92/703),腹腔淋巴结转移17.5%(123/703)。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占全部患者的54.6%(384/703)、22.8%(160/703)、18.8%(132/703)。2.2局部/区域失败区域数:全组患者单部位局部/区域失败452例(64.3%),两个部位局部/区域失败233例(33.1%),叁个部位及以上局部/区域失败18例(2.6%)。其中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70例(10.0%),单纯纵隔淋巴结转移285例(40.5%),单纯吻合口复发39例(5.5%),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58例(8.3%)。锁骨上区+纵隔淋巴结转移136例(19.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8例(1.1%),锁骨上区+腹腔淋巴结转移14例(2.0%),锁骨上区+纵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4例(0.6%),锁骨上区+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14例(2.0%);纵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38例(5.4%),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34例(4.8%),腹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3例(0.4%)。2.3局部/区域失败病灶数全组患者共1137处局部/区域失败病灶,其中锁上、吻合口、纵隔和腹腔所占比率分别为21.6%、8.1%、59.5%和10.8%,以失败病灶数目统计,纵隔失败病灶比例最多,其次为锁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上、中、下纵隔所占失败病灶比例分别为56.8%(384/676)、23.7%(160/676)、19.5%(132/676)。3.局部/区域失败不同病理因素高发部位分析:(1)病变部位: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与锁骨上区域、吻合口区域、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9.917,P=0.007;χ2=11.581,P=0.003;χ2=24.553,P=0.000;χ2=13.279,P=0.001;χ2=24.553,P=0.000;χ2=39.836,P=0.000)。其中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胸下段食管癌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其次为腹腔淋巴结(χ2=100.245,P=0.000;χ2=344.094,P=0.000;χ2=30.690,P=0.000)。(2)手术方式:叁野和二野清扫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均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316.396,P=0.000;χ2=77.490,P=0.000)。叁野清扫术后锁骨上区、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二野清扫术患者(χ2=6.194,P=0.013;χ2=7.527,P=0.006和χ2=6.249,P=0.012);吻合口复发率叁野清扫术为21.25%,高于二野清扫术的12.04%(χ2=5.289,P=0.021)。(3)术后切缘: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和锁骨上区域,其次为吻合口;切缘阴性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26.160,P=0.000;χ2=362.422,P=0.000)。术后切缘阴性者吻合口区域复发率低于切缘阳性患者(χ2=8.786,P=0.003)。(4)肿瘤T分期:T1+T2期和T3+T4期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226.495,P=0.000;χ2=179.398,P=0.000)。中纵隔和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T1+T2期患者低于T3+T4期患者(χ2=9.200,P=0.002;χ2=12.783,P=0.000)。(5)N分期:N0和N+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均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285.175,P=0.000;χ2=127.731,P=0.000)。锁骨上区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N+患者高于N0患者(χ2=4.114,P=0.043;χ2=10.618,P=0.001)(6)脉管瘤栓:无脉管瘤栓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374.878,P=0.000);有脉管瘤栓患者局部/区域失败部位无明显差异(χ2=8.480,P=0.132)。有脉管瘤栓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瘤栓患者(χ2=5.408,P=0.020)。(7)肿瘤分化程度:高中分化和低分化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均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266.398,P=0.000;χ2=119.414,P=0.000)。低分化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高中分化患者(χ2=10.686,P=0.001)。(8)术后辅助化疗:有和无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均为上纵隔,其次为锁骨上区域(χ2=146.357,P=0.000;χ2=238.137,P=0.0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低于无术后辅助化疗患者(χ2=5.880,P=0.015)。4近期疗效评价全组患者经挽救性放疗/放化疗后近期疗效达CR者126例(17.9%),PR者352例(50.1%),SD者189例(26.9%),PD者36例(5.1%)。其中客观缓解率(ORR)为68.0%,疾病控制率(DCR)为94.9%。5生存因素分析(1)基础疾病:无基础疾病患者组生存率高于有基础疾病患者组(χ2=4.160,P=0.041);(2)卡氏评分>70分组生存率显着高于卡氏评分≤70分组(χ2=64.878,P=0.000);(3)锁上、纵隔、吻合口和腹腔复发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5%、15.7%、10.2%、6.9%,锁上淋巴结转移生存率最高,腹腔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最差(χ2=11.747,P=0.008);(4)单区域失败组生存率显着高于两区域和叁区域失败组(χ2=7.826,P=0.020);(5)近期疗效CR+PR组生存率显着高于SD+PD组(χ2=398.121,P=0.000);(6)放疗剂量≥60Gy,<70Gy和≥70Gy组生存率显着高于放疗剂量<60Gy(χ2=81.214,P=0.000);(7)不同照射范围叁组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χ2=1.834,P=0.400);(8)不同治疗模式间生存率差异显着,同期放化疗者生存率最高,单纯放疗者预后最差(χ2=21.567,P=0.000);同期放化疗组生存率显着高于序贯放化疗组(χ2=5.320,P=0.021);序贯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χ2=2.499,P=0.114);(9)化疗≥4周期组生存率显着高于<4周期化疗组(χ2=26.733,P=0.000);(10)非贫血组生存率显着高于贫血组(χ2=12.020,P=0.001);(11)年龄、性别、至失败时间和不同化疗方案组间生存差异均无显着意义(χ2=0.081,P=0.775;χ2=0.834,P=0.361;χ2=1.407,P=0.236;χ2=2.450,P=0.118;χ2=0.063,P=0.802)。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卡氏评分状况、近期疗效、不同治疗模式是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6毒副反应全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残胃炎、放射性肺炎总体发生率为33.1%、14.8%、16.4%,其中≥3级骨髓抑制、放射性残胃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4%、3.6%、2.6%。结论:1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最常见部位主要为上纵隔区域和锁骨上淋巴结,其次为腹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最为少见。但常见失败部位与部分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其中胸下段食管癌最常见部位为上纵隔,其次为腹腔淋巴结;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吻合口复发概率高于腹腔淋巴结转移,术后预防照射靶区可进行个体化设计。2内科基础疾病、卡氏评分状况、失败部位、失败区域数目、放疗剂量、近期疗效、化疗周期、不同治疗模式、是否贫血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3卡氏评分状况、近期疗效、不同治疗模式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4受累野照射、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和T形野照射总体生存率未见显着差异,建议对于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患者进行受累野照射,放疗剂量≥60Gy,体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建议同期放化疗。5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进行放疗/放化疗挽救性治疗后,局部失败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刘俊[8]2013年在《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胸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放疗的指征及术后放疗靶区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胸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局部复发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75例,术前病变位于胸上段8例,胸中段53例,胸下段1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is期0例,T1期6例,T2期17例,T3期48例,T4期4例;NO期35例,Nl期40例。I期5例,II a期26例,II b期7例,Ⅲ期35例,IVa期1例,Ⅳb期1例。鳞癌72例,腺癌2例,鳞癌小细胞癌混合型1例。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9例,未行清扫66例。手术中曾进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14例,未进行清扫者61例。局部复发时间从1月到68月不等,中位局部复发时间为12.58±12.81月。局部复发部位双侧锁骨上区27例,上纵隔47例,中纵隔11例,下纵隔为0,腹腔淋巴结转移4例,吻合口复发8例。结论:胸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位置主要在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且复发者主要为未行喉返神经淋巴结清扫及颈部清扫者。建议结合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分期决定是否行术后放疗,放疗靶区以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为主。目的:探索胸段食管癌经左胸路径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因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后放疗靶区范围。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2009-2012年收治的104例左胸路径胸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局部复发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04例,术前病变位于胸上段14例、胸中段68例、胸下段22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b期10例、T2期26例、T3期56例、T4期12例;NO期48例、Nl期56例;I期6例、IIA期36例、IIB期21例、Ⅲ期40例、IVA期1例。鳞癌101例、腺癌2例、鳞癌小细胞癌混合型1例。局部复发时间为1~100个月(中位数12.8个月)。104例患者共发现局部复发部位136处。术后复发主要位于锁骨上区和上中纵隔(占83.8%),其中出现双侧锁骨上区复发35例、上纵隔64例、中纵隔15例、腹腔淋巴结转移9例、原瘤床4例、吻合口复发9例。结论: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局部复发位置主要在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建议放疗靶区以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为主。目的:观察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采用小T型野预防性放疗的初步结果,以明确小T型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材料与方法:2010年1月起至2011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放疗科收治的食管癌左胸路径根治性R0术后患者88例,UICC2002分期T2-4N0-1M0及T1N1M0,采用小T型野预防性放疗,包括双侧锁骨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放疗剂量5000cgy/25fx。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共入组患者88例,胸上段17例,胸中段51例,胸下段20例,IIA期(T2-3N0M0)36例,IIB期(T1-2N1M0)11例,III期(T3-4N0-1M0)41例。截至随访期末(2013年2月),共有15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15/88),其中2例患者出现单纯照野内复发,2例患者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同时出现照射野内和远处转移,9例患者出现单纯远处转移,远处转移部位为骨、肝和/或肺。1、2、3年无疾病生存期(DFS)为93.2%、80.8%和56.0%,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31个月,95%可信区间(28.87~33.17),3年总生存率(OS)为98.9%、84.4%和58.8%,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95%可信区间(29.98~34.06)。主要毒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食管纤维化和放射性皮炎,但无患者出现IV度及V度毒副反应。结论: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根治术后采用小T型野预防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比例较低,治疗毒副反应较轻,患者易于接受,但远处转移比例仍较高,提示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案。
甄婵军[9]2011年在《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放疗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2009年第7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中对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分期的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例,共152例,其中食管原发灶放射治疗患者95例,手术治疗57例。食管原发灶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81例,原发灶治疗同时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71例。141例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行放射治疗,11例患者未行放射治疗。结果: 1、近期疗效与影响因素: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放射治疗患者放疗结束后即时疗效评价达CR的74例(52.5%),PR的59例(41.8%),NC的5例(3.6%),PD的3例(2.1%)。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直径是否<3cm(P=0.000)及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放疗剂量是否≥60Gy(P=0.023)对其放射治疗后能否达到CR有统计学差异;2、全组总生存率及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全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期生存40例,死亡112例,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1%、37.4%、24.0%。(1)、年龄≤60岁及>60岁患者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44.3%、28.7%及60.6%、29.6%、18.7%(P=0.029)。(2)、食管原发灶治疗同时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同时组)与原发灶治疗后出现转移(异时组)患者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3%、28.1%、21.7%和80.2%、45.5%、26.7%(P=0.028);同时组与异时组患者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8.1%、21.7%和47.5%、23.9%、14.3%(P=0.204)。(3)、单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与双侧转移患者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5%、27.1%、18.0%和26.7%、13.3%、13.3%(P=0.026)。(4)、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合并内脏转移患者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47.0%、32.9%和62.5%、17.5%、5.8%(P=0.000)。(5)、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放疗剂量≥60Gy和<60Gy的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4%、42.2%、33.3%和14.7%、0%、0%(P=0.000)。60~70Gy组及>70Gy组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9%、30.8%、26.8%和59.4%、29.9%、9.0%(P=0.499)。单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健侧锁骨上区预防照射与未行预防照射患者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0%、36.7%、15.7%和63.8%、38.9%、32.6%(P=0.859)。(6)、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放疗联合化疗的患者与单纯放疗的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7.0%、41.5%、35.6%和52.9%、32.6%、23.3%(P=0.189)。3、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单侧还是双侧转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即时疗效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1、0.002、0.001、0.008)。4、TNM分期的适用性:全组患者按食管原发灶首诊时有无纵隔、胃左淋巴结转移及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分为N1组和M1组,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1%、54.1%、31.0%和56.3%、28.1%、21.7%(P=0.041)。进一步将M1组患者按照第6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分为M1a与M1b,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7.3%、27.3%和54.9%、28.7%、19.0%(P=0.930)。结论:1、食管癌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2、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直径及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放疗剂量对其放疗后的即时疗效有影响;3、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单侧还是双侧转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即时疗效以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4、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放疗剂量应≥60Gy。是否行健侧锁骨上区预防照射对预后影响不大。联合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5、胸段食管癌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出现纵隔、胃左淋巴结转移生存情况存在差异。单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合并内脏器官转移的预后有明显差异,分期时是否应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划分为M或N,还是进一步亚组分析,需进一步研究。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其预后与食管原发灶位置关系不大。
邓新娜[10]2009年在《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对预后影响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我国是食管癌(esophagus carcinoma, EC)、食管胃交界部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 EJC)的高发区。淋巴结转移是其重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前期研究中,我们从总体上对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进行研究,并阐述不同部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后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病例预后的独立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食管胃交界部癌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对食管胃交界部癌进行单独研究,进一步探讨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两种肿瘤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预后的关系,为根治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病例,随机抽取1574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剔除姑息手术和未切除肿瘤160例,共得到行根治性手术患者1414例,其中胸段食管癌886例,食管胃交界部癌528例。2.分别计算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3.选取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临床分期3种因素进行分层,比较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的差别。4.对141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共计访得906例。对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分别分析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范围与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关系。5.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生存率用life tables法,生存率的比较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计算均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0%,转移度为13.88%。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5.8%,转移度为31.04%。2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1胸段食管癌肿瘤长度增加、肿瘤部位下移、浸润深度增加、瘤栓阳性、周围受侵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增加(P<0.05)。2.2食管胃交界部癌浸润深度增加、瘤栓阳性、周围受侵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增加(P<0.05)。肿瘤长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05),而转移度明显降低(P<0.05)。2.3比较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差别2.3.1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 3)不同部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均差异显着(P<0.01)。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胸上段癌及中段癌(P<0.05),而胸下段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上、中、下段食管癌(P<0.01)。2.3.2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 4)浸润深度不同,两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差异显着(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与浸润深度成正相关关系(P均<0.01)。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浸润深度在浅肌层,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5),浸润深度在其它各层,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侵及深肌层以内的各层,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侵及深肌层及以外的各层,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5)。2.3.3分期相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Table 5)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I期、IV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II期病例组,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1)。III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1)。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I期、II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III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1);IV期病例组,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1)。3淋巴结转移与胸段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3.1淋巴结转移对胸段食管癌预后的影响3.1.1无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6%、79.94%、71.72%,有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3%、44.82%、29.41%,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预后明显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3.1.2阳性淋巴结个数在0、1~3个、>3个叁个级别的预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阳性淋巴结个数0个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1~3个、>3个组(P<0.01),阳性淋巴结个数1~3个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3个组(P<0.01)。将上述分组引入T3M0期病例得到相似结论。3.1.3淋巴结转移度在0、0-20%、>20%叁个级别上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0.38%、51.36%、4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71.92%、41.46%、21.60% ,预后差别显着(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3.1.4行胸腹部联合清扫术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不同,5年生存率分别为:0个区域:71.71%;1个区域:33.09%;2个区域:21.64%;各组生存差别显着(P=0.000),组间比较均差别显着(P<0.05)。3.1.5按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胸腹部联合清扫组、单纯胸部清扫组、单纯腹部清扫组的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P>0.05)。将上述分组引入胸中段癌,各组生存曲线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3.1.6 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胸段食管癌病例,隆突下淋巴结阴性组的1.3.5年生存率显着优于隆突下淋巴结阳性组(P<0.01),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其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P>0.05)。3.2淋巴结转移对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影响3.2.1无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9%、61.47%、49.93%,有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45%、31.16%、17.09%,两者生存差别显着(P<0.05)。3.2.2按照N分期的不同进行分组,N0期病例与N1、N2、N3期病例比较,均预后差别显着(P<0.05),而N1、N2、N3期病例两两比较,预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2.3淋巴结转移度在0、0-50%、>50%叁个级别生成不同的生存曲线,预后差别显着(P<0.05);淋巴结转移度为0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0-50%、>50%组(P<0.01),淋巴结转移度为0-50%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50%组(P<0.05)。3.2.4清扫范围不同,胸腹部联合清扫组、单纯胸部清扫组、单纯腹部清扫组的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P>0.05)。将上述分组引入III、IV期病例,各组生存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3.2.5对于III、IV期的病例,食管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生存曲线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1.1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瘤栓、周围受侵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的因素,性别仅影响淋巴结转移率。1.2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瘤栓、周围受侵是影响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的因素,年龄仅影响淋巴结转移度。1.3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分期、浸润深度均相同的两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差别,两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区别研究。2淋巴结转移与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2.1.阳性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均是影响胸段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2.2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各组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2.3 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的胸段食管癌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无显着影响。因此,临床上应该重视隆突下淋巴结的清扫。2.4淋巴结转移度是预测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重要指标。2.5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各组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彻底的腹腔清扫可能已经足够。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6对食管胃交界部癌III、IV期病例的研究,食管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无显着影响。
参考文献:
[1]. 影响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D]. 冯庆来.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2].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探讨[D]. 依马木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08
[3].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D]. 杨红奎. 福建医科大学. 2012
[4]. 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后患者Cox模型预后分析[D]. 乔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5]. 影响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预后的因素[J]. 谢映涛, 王树钦, 黄金球, 安丰山, 陈少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6]. 下胸段食管鳞癌二野淋巴清扫的临床研究[D]. 杨迅. 浙江大学. 2013
[7].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失败挽救性放疗预后分析[D]. 张小龙. 河北医科大学. 2017
[8]. 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研究[D]. 刘俊. 苏州大学. 2013
[9]. 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 甄婵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10]. 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对预后影响的分析[D]. 邓新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标签:外科学论文; 肿瘤学论文; 食管癌论文; 淋巴论文; 锁骨上淋巴结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食管癌切除术论文; 纵隔淋巴结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交界性肿瘤论文; 预后论文; 食管肿瘤论文; 纵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