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而空间感知则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怎样通过培养学生的识图、审图、绘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这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字:识图、审图、绘图能力;区域认知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17-02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学科教研员牛学文老师对区域认知的定义:“借助各种空间认知工具,对有关区域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地理认识。” 而笔者个人认为提高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地图。因此提高学生的识图、审图、绘图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就至关重要了。
一、识图能力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一张地图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但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认识地图的方法,从而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以及地理思维的养成,这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经纬网图的教学法
1.寻找生活道具
在初一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地理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习地理知识,首先需要的是理科思维、空间概念、立体感。学生习惯采用形象思维、平面的方法来看待地球,因此很难把一个立体的地球转化为一张呈现在平面上的呈线状的经纬网。我原先借助PPT侧重于经纬网的知识点讲解,但发现教学实效不高。
我瞬间灵感闪现:尝试把橘子当成教具!现场演绎:“现在我们把橘子当成地球,当我们把橘皮完整地剖下来平放在桌子上,这不就是我们所看到的360°的地球表面呢?”学生的思维立马从疑惑、呆滞转向灵动、跳跃模式。既然球(圆形)是360°,半个球是180°,往东是东经,往西是西经,那么我们就人为地以0°的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方向各作180°,形成东经180°和西经180°。但为了避免一个国家或地区被分在东西两个不同半球情况的出现,人们就把(20°W,160°E)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所以相当于把橘子掰开,一分为二。那么经纬网上东经、西经各180°,共360°的经度划分和东西半球分界线的教学难题就迎刃而解,真是皆大欢喜啊!
2.趣绘经纬网图
学生先在空白的A4纸上画出一张平铺的长方形的地球简笔画,再添加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度,形成具体、形象的经纬网图,重要的经纬线用颜色笔表示。学生通过亲手绘制地图形成“心中地图”、“脑中地图”,这样学生对区域位置与范围就了如指掌,就能从宏观上把握经纬网图了。
利用这种方法能轻易地把经纬线所指示的方向以及经纬度度数分布的规律在图中表示出来。还可结合地图的一般定向法读懂经纬度度数分布的规律,即往哪个方向数字越来越大就是指示哪个方向,即东经(E)、西经(W)、北纬(N)、南纬(S)。
3.巧制地球仪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更是提倡“在做中学”。
于是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地球仪,寻找你身边的有效资源,如乒乓球、泡沫球、海洋球,甚至气球等材料,再添加南北回归线、赤道、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经纬网,再添加上地轴。通过制作学具,让不可触摸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二)中国政区图轮廓记忆的教学法
“初一历史与社会是基于地理学科视角教学,它必须关注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性,包括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规律、空间观念等。”
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导致对区域地理的整体建构与部分之间的拼接、断开的再现及想象出现问题。如:延安——陕西——黄土高原——中国;大兴安岭——东北三省——中国。而学生头脑中对于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组成的中国政区图的空间位置、分布、联系、规律等都是非常陌生的,甚至一头雾水。某个省份在哪里?它的轮廓是怎样的?在日常教学中我采用以下5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1.一般定向法:在中国政区图上采用先记住旁边省份再记住中间省份的方法来记忆,也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然后再记忆中间省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纵横法:
(1)纵向法:在地理位置分布上以纵向的河流或山脉为分界线。如:陕西和山西(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形成两省天然分界线);湖北、重庆以巫山为界。
(2)横向法:在地理位置分布上以横向的河流或山脉为分界线。如河北、河南(位于黄河以南以北);湖北、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以北);新疆、西藏以昆仑山为界。此外,还可结合北回归线、黄河、长江流经省份的顺序来记忆。
3.手绘中国政区图法
利用A4纸绘制中国政区图,写上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添加颜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4.趣玩拼图法
学生可以利用中国政区图拼图,在主动快乐的拼接过程中兴趣盎然地掌握知识。
(三)中国地形图地位位置的教学法
1.故事记忆法
【案例】
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山脉非常多,很多学生会出现记忆杂乱无章、模糊不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加以掌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依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把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首字拿过来,编成一则故事:“啊(阿尔泰山)!天(天山)哪!昆仑山发生了暴风雪,我们在心中祈祷(祁连山)一下吧!”
正好祁连山位于这些山脉的中间位置,再结合昆仑山“地狱之门”的自然异象来编写故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之山脉的区域位置、范围特征,一举两得。
2.成语记忆法
【案例】
位于中国第一阶梯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可以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再加上谐音,就形成了“柴高八斗”这一另类成语,进而掌握了区域特征。
二、审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审图能力是很弱的,没有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不懂得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及注记以及图旁中出现的重要文字内容,更不懂得挖掘图中隐藏的重要信息。
如学生在日常考试中只要展示一张有关西北地区地图,涉及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时,学生很喜欢用“水网密布”词汇来形容此区域的水文特征。学生没有做到正确读懂图的标题、图中出现的图例和注记。众所周知,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典型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河流的供给大多源于高山积雪融水,因此,不可能会形成水网密布的自然景观。即便是新疆人民的伟大发明——坎儿井。虽然它的竖井口从地表上有规律地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但这与傍水而居的江南水乡那种河湖星罗棋布、阡陌交错、河田相连的自然景观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此,怎样规避学生错误地使用专业术语现象的出现,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审图方法,培养学生的审图能力也是教学中极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绘图能力
【案例】
有学者认为:“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认知不仅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更侧重于“用区域的方式认识”。”
我让学生在空白的A4纸张上绘制简易的世界政区图,然后把中考考点要求的世界十大典型区域在地图上加以查找、辨析、落实。再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要素分析区域特色形成的原因,再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最后把握区域发展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此外,在我会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绘图作业。如:在空白的A4纸上描绘世界政区图(标上七大洲、四大洋、重要海峡、运河、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等重要地理专业名词)、世界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绘图作业,学生还依据图例描上不同的颜色,因此,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系统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
四、结语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地域性的学科。其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区域认知的视角、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的价值判断。”而这一切的关键都离不开地图的有效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读图、审图、绘图能力,只有正确使用地图,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形成地理思维,也才能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今后的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有谱。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基于核心素养的社会科考试评价[J]. 教学月刊,2017(12).
[2]缪辉辉.初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02):17-19.
论文作者:陈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区域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论文; 地理论文; 政区论文; 能力论文; 认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