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后发优势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后发优势与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优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 (2002)03-0019-05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是我国“十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迎接新经济挑战,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离不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后发优势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按照这一理论,由于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的条件下,后起国家还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没有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只要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起国家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格申克龙(Gershenkron )通过对后起国家经济发展的考察,提出“相对先进性”假说理论。他认为,对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总结被喻为一种“蓝本”,无偿获得这一蓝本对落后国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不必再付出更多的代价去重新创造已经存在的这些东西。19世纪许多落后国就是因为在主要部门采用了新技术,工厂规模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有代表性的工厂的规模,以致这些落后国增长速度可能超过比较先进的国家[1]。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后发优势概念的提出源于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研究。由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技术、要素禀赋、市场条件及其他相关条件的要求不同,处于分工阶梯不同位置的厂商可以利用自身禀赋的特点,实现一种特殊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把企业技术创新按照进入市场时间的先后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率先创新企业可以享受到先行者的“先发优势”,包括形象和声誉、商标所有权、挑选最优市场的机会、技术领先地位、制订产品标准的机会、分配渠道、经验效应、建立专利壁垒和改变成本的机会等而模仿创新的最大优势则在于后发制人。由于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我们可以冷静地观察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从而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不确定性;由于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利用率先创新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省;由于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能够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率;模仿创新还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者生产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使用新装备、大力推进工艺创新使生产过程更趋优化,物质和劳动消耗更为节约。模仿创新还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有效地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导致新产品市场扩容[2]。

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实质是对超常规、非平衡经济增长的形象概括。这也一直是后发展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走过的路并后来居上的事例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德国和日本曾是两个后进的国家。正如20世纪初列宁所指出的“如果拿半世纪以前德国的资本主义实力同当时英国的实力相比还小得可怜;日本同俄国相比也是如此。”但就是这两个比英国、俄国“小得可怜”的国家,紧紧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赶上了实力远超过自己的英国和俄国。1965年,经受战争重创的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英国的1/2,美国的1/4。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制订外资法,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相应的研究开发,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实施“技术立国”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又总结过去“技术立国”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的经济技术状况及国际环境,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把重点放在独创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上,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基础结构,日本经济不仅得到恢复和重建,而且获得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1995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英国的2倍,美国的1.36倍[3]。地处东亚的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1950年的人均收入分别仅222美元、 95美元、 78美元和434美元,属于世界上经济十分落后的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但到1994年,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分别达到21650美元、12000美元、10000美元和23360美元。在短暂的30多年里,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摆脱了贫穷,跨入富裕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令世人刮目相看,被人们赞誉为亚洲“四小龙”。

二、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1993年全世界65%的GNP 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1995年,世界银行指出,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产业产值所占GDP 的份额, 经济发达国家已高达60%- 70%,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约为30%-4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占10%-15%[4]。以美国为例, 在工业制造方面,由于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网络化,制造业产值的40.4%来自信息产业的附加值。1995-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占到实际经济增长的1/3以上,其中1996和1997年,由于信息产业生产产品的价格下降,将全国通货膨胀水平下拉了0.7%, 总体物价指数连续两年保持在2%以下[5]。为了抓住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许多国家都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美国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继而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五项原则:1994年,欧盟正式宣布在欧洲建立信息社会的计划,确立了欧洲信息社会应用领域。1995年,西方七国集团在布鲁塞尔召开“七国信息技术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信息社会的原则和中间试验计划。

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高关联性和高成长性的特点。正是信息产业的这些特点,使加快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产业的高渗透性,它的发展已经跨越其产业边界,向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并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等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又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加快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996年以来,全球因特网用户每9个月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和带宽翻一番。 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已达2.6亿。1998年发达国家31 %的生产经营活动部分或全部经由电子商务实现,而到2003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98%。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世界PC机、服务器、网络产品、数字通信需求大幅度上升;由于世界PC机、网络相关产品、数字移动通讯设备、数字音频视频产品和汽车电子设备需求的增加,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这将为我国买方市场启动提供良好的机会。

第三,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信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有关人员与信息的活动逐渐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带动下迅速扩大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第四产业。第四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其它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从而也可以促进传统第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第四,加快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就表现在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差距又主要表现在“数字差距”“信息差距”。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业已存在并且在不断加大的“数字鸿沟”。

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从目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和经济条件看,也具有后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具有信息产业后发展的技术优势。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并取得突破提供了可能。世界银行指出,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的时候,正是由于存在着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他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许多发达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6]。同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航天等一些重点技术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已有可能组织一些重点产品与技术的跨越式升级与创新。

第二,我国具有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成本优势。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成本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等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我国可以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引进,然后再提高,实现突破,从而减少了初期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降低了研究开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信息产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能有效节省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企业人工成本。

第三,我国具有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只占全部人口的2%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5%、韩国的21 %和日本的15.5%。即使在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中拥有移动电话仅为7.14台,拥有计算机数量更少。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间十分庞大。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是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四,我国具有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信息产业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也明显缓和,进入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储蓄率较高,6 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可为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

第五,我国具备了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创新,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为激励和促进知识、技术的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7]。

三、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对策

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部门主要有两种倾向性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且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因此,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进、吸收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基本的投入要素,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主导技术,由于信息产业具有增长快、产业关联度大和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培育,争取新世纪发展主动权,我们也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利用后发优势,抢占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用信息产业反哺传统产业,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是后一种观点的支持者。我们提出如下几点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对策:

1.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必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领域,实现信息产业某几个重点领域的局部突破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技术引进比重过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太少。我国信息设备制造业大量是引进产品和生产技术,计算机和声像设备基本上是组装加工,附加值低;集成电路的差距仍在拉大,大部分电路以及几乎全部高档电路均为进口,整个信息产业缺乏基础;我国信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很弱小,有一定出口量的是一些低档产品和组装产品。如果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比重不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就会成为国外信息产业的附庸,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最终不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实现技术跨越。因此,我们的主张是立足我国的局部技术领先优势,集中有限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正确选择信息技术创新战略,在加大引进的基础上,立足本土,促进消化吸收,重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软件、新型元器件、新一代数字视听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集成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实现突破,带动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并进而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印度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我国,但由于印度集中发展软件产业,因而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统计资料表明,从1992到1999 年, 印度软件出口以年均60%的速度强劲增长。1999-2000年度的软件出口额达到40.5亿美元,占目前印度出口总额的10.5%。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60%以上。

2.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量大面广的资金支持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信息技术尖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是高度资本密集的。以1998年为例,几家信息技术大公司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大致如下:惠普公司(HP)23.7亿美元,英特尔公司(INTEL)26.7 亿美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56亿美元,康柏电脑(COMPAQ)45.49亿美元。同时,由于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和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都很大,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是不可能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风险投资不仅具有产业培育、项目筛选、风险分散、激励创新等功能,而且能够有效促成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者以及政府等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互动。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投融资巨大缺口、孵化高技术产业的重任。1995年,美国信息产业领域吸收的风险资本占当年全部风险资本的47%,1996年这一数值上升到60%。1997年,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共向全国1848家公司投入了114亿元的风险资本,比1996 年增长16%,其中完全投入信息产业的风险资本为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2%。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对稳定的融资渠道,政府主导风险投资发展抑制了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人才等。

发展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机制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要立足于启动民间投资和引进外资,调动各投资主体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官助民办”的风险投资体制。第二,建立高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一是要进行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制度创新,实行有限合伙制,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效率;二是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金融、市场,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规范投资、保障必要社会支撑条件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架构。第四,形成多元化的退出机制。除了创业板市场,大企业兼并、管理层回购、主板市场上市、海外市场融资等都应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

3.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必须注重引导生产要素集成,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并发展成闻名于世的“硅谷”之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的普遍做法。美国除了“硅谷”之外,还有著名的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 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等。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日本有筑波科学城、九州硅岛。法国、德国等也都建有多个著名的高新科技园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并于1991年首先在印度著名的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为了鼓励投资,印度政府对进入高科技园区的海内外公司都实行优惠政策,放宽中小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允许外商控股75%至100%, 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可免征所得税等。上述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国内外投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惠普、康柏、摩托罗拉、奥瑞克公司、太阳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在印度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一些公司甚至已经把它们在全球一半以上的软件研究和开发项目转移到印度进行。推进我国科技园区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快立法建制进程, 使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尽快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 )按照科技特区模式建设科技园区,实现由政策驱动向功能驱动的转变;(3 )按照“壮大扶小”原则,培育一批高技术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园区的整体形象;(4)合理控制科技园区设置数量,适当压缩科技园区规划面积。

4.跨越式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必须进行分配制度改革,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人力资本是第一要素。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技术入股和股票期权。与传统的工资制度相比,股票期权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第一,股票期权将技术人员的薪酬与公司业绩以及长远发展较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克服传统薪酬制度下技术人员的行为短期化倾向和道德风险。第二,股票期权体现了技术人员特殊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第三,股票期权可以由社会公众来支付高科技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节省企业成本。第四,股票期权制度突破了传统经济下“股东至上主义”或“资本至上主义”的逻辑,让资本所有者、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五,股票期权将企业提供的内部激励外部化与市场化[8 ]。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核心技术,依赖于技术骨干等“知本家”,如果没有有效的股票期权制度等长期激励机制,则“知本家”队伍的稳定、“知本家”的创造欲与创造激情等就会缺乏坚实的利益刺激,其工作目标也会偏离股东目标。对我国高技术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基本思路是要依托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为股票期权制度实施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上市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度,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资源兼并、重组和改造高技术企业,对高技术企业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施股票期权。

标签:;  ;  ;  ;  ;  ;  ;  

后发优势与中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