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品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游戏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游戏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能使孩子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游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与想象,促进幼儿智力、体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游戏还提供孩子实际的道德体验。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不断的同小朋友和成人发生关系,他们逐渐掌握社会行为的各种规则,练习各种品德行为,学习按道德规范行动。这对形成幼儿的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向幼儿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的好形式。在游戏中随机的巧妙的渗透品德教育,可以有利于幼儿个性、品德与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利用游戏这一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幼儿发展友情、交流信息、协调合作所必不可少的社会化技能。积极的交往,可以调整幼儿自身的交往方式,维持与周围人们及小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促使活泼开朗的性格、愉快的情绪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我们尽量创设一些环境和条件,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技巧,促进幼儿道德社会化的发展。
1.帮助幼儿选择交往的同伴
游戏中的交往经常是从选择游戏同伴开始的,所以游戏前的角色分配方式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面扩大。从小班到大班,角色分配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交往水平而变化。在机会均等和自愿为主的原则下,小班阶段,我们采用“同组选择”、“跨组选择”、“异性选择”、“全班选择”的建议方式,逐步扩大幼儿的择友面,把幼儿的交友范围逐步从“依恋”情感中扩展出来。中班幼儿则利用值日生优先的形式,在全班范围内任意选择同伴。大班则用插姓名卡的方式,使他愿意和所有参加同一游戏的同伴共同游戏。此外,通过全园大带小活动,打破班级界限,也是扩大幼儿交往面的好形式。
2.为幼儿提供适合的交往机会
在游戏中,我们还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幼儿之间的交往融洽、协调。如让幼儿先按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力强的可做“妈妈”,能力弱的可做“孩子”,等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对换角色,使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以适应游戏内容的开展,学会相互关心,友好的在一起游戏。另外,我们还用游戏材料和多重角色吸引幼儿主动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必须到菜场和食品店购买食物,食品加工厂工人生产食物供食品店销售,邮局的邮递员同时也是娃娃家舅舅等。逐渐把幼儿从被动交往变为主动交往,提高交往练习的机会。
3.教幼儿掌握交往技巧
不同的幼儿其气质、个性、认知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交往水平也不相同。有些孩子因交往方式不当常常使交往受挫,有的孩子因胆小害羞使交往失败。有的因语言词汇贫乏使交往不能深入。因此,我们还抓住提高幼儿交往中的语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个重点,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如语言技巧中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突出重点的意愿表达,简明扼要的事件陈述,完整无误的信息传递等,都有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在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上,首先要加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懂得谦让、轮流、等待;其次要了解承担角色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不做与角色身份不符的事;再次要理解合作的含义,学会协商的方法,懂得齐心协力的好处。通过理解与训练,提高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
二、增强坚持性
坚持性是意志的重要品质之一,它是将目的贯彻到底及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一个人的成才和他的意志、毅力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再好的创意也会夭折。那么,如何利用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呢?
1.用角色来制约
幼儿在游戏中的注意与兴趣常为游戏材料所左右,有些孩子在一段游戏时间内会更换三四个游戏内容。因此,我们一方面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和材料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另一方面用角色职责来制约频繁变换游戏的行为。如我们为所有的游戏区增添了角色标志和装饰物(医院医生白大褂,服务员饺子帽,建筑工人头盔,娃娃妈妈围裙……)。通过角色装饰物,用角色的约束来履行好角色职能,用意志力来提高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角色装饰物还有利于幼儿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的角色,从而达到互相提醒,共同坚持游戏的目的。
2.用情境来练习
游戏是孩子创造性地再现成人社会的一种活动。对那些容易表现与模仿的活动内容,幼儿开始都会感兴趣,但随活动次数的增多兴趣逐渐衰减,甚至不能很好地配合他人完成游戏情节(如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而对那些需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表现的活动内容(如小舞台、建筑工地、小工厂等),有些幼儿又往往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愿参与进去。我们就根据以上两类情况,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完成活动的快乐与自豪。如在小吃部做蛋糕的游戏里,提供了模板、油泥、泡沫塑料切块、拼花等材料,让能力弱的幼儿直接在模板或拼花上压出蛋糕形状或花纹,让能力强的幼儿利用辅助物自制蛋糕。这样,所有参与此游戏的幼儿都能获得满意的游戏效果,且都克服了一些小困难,完成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目的,这对他们的意志培养很有益处。再如表演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会表演的厌烦了,想表演的还不熟练的状况。我们就尽量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教育内容相趋近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受材料的启发进一步开展高层次的游戏,如民族服装——舞蹈、头饰——童话剧、木偶——木偶剧、话筒——唱歌、商品——广告……。我们还利用餐前游戏时间师生共同进行“小舞台连续剧”的表演,丰富了孩子们的表演经验,推动了表演游戏的深入。同时,引导幼儿学会了克服困难,完成新的游戏内容。
3.用评价来鼓励
评价是对幼儿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评判。评价可以在游戏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对年龄小的孩子,要多鼓励多夸奖,鼓励他们所表现出的独立愿望、克服困难的勇气,尝试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使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并提高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对大班幼儿,特别要鼓励那些在解决问题、动脑筋、有始有终方面有进步的幼儿,对他们的活动表示关切、赞赏,防止能力强的幼儿事事代替或排挤其他幼儿,评价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使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的,在目的没有达到之前,不能轻易放弃或中止已经开始的游戏活动,要动脑筋克服困难,坚持做完一件事。
在游戏评价时我们采取老师评、小朋友评、师生共同评和重复模仿的方式,帮助幼儿详细直观地了解评价内容,理解评价的意义。如一幼儿在拼搭军舰时,缺少一根作炮筒的长形积木,就想推倒军舰转向其它游戏,老师了解原因后,就启发他用替代方法寻找“炮筒”,最后该幼儿终于寻到了合适的替代物——体育活动的小竹竿,军舰上玩起了打仗的游戏。针对此事,教师在讲评时,先告诉幼儿出现的困难,再让该幼儿自己讲如何解决困难的,并把小竹竿放在军舰上玩给小朋友看。通过这一讲评,该幼儿的自信心大增,以后每次遇到困难,总爱说:“用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呢?”其他幼儿在学以物代物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三、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范》(试行)指出: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利用研究游戏、组织游戏、参与游戏、指导游戏等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在角色中学习并不断完善与自我发展。
1.以榜样来帮助幼儿了解
针对年幼的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结合故事、图片及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再现,切身体会这些榜样人物在活动中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如表演雷锋叔叔送大嫂回家的助人为乐行为;列宁打碎花瓶后的诚实行为等。我们也用树立身边的“好孩子”形式帮助儿童了解什么样的孩子是勇敢,什么样的孩子最懂礼貌。如王鹏小朋友在幼儿园非常能干,爱帮助老师、小朋友,但回到家后却一个宝宝两个样,什么事都要奶奶帮助,我们就利用他在幼儿园的行为树立“能干小朋友”的榜样,号召全班小朋友学习他热情帮助别人的行为,同时在讲评中提出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让大家共同讨论。事后,王鹏奶奶对我们讲,王鹏现在进步可大啦,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很多事。
2.利用不同游戏的特殊作用帮助幼儿练习
游戏有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沙水游戏、结构游戏、建筑游戏等)和规则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数学游戏、智力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对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对儿童广泛的社会性认识,对幼儿体验各种角色与行为有直接的作用。规则游戏也因其完成预定目标所规定的内容程序、形式、方法的制约,有利于幼儿坚持性、克服困难、勇敢机智的品质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不同游戏各自的特殊作用,具体帮助幼儿练习某一行为。如角色扮演与礼貌、交往能力相结合,手工制作与不怕困难相结合,数学游戏与诚实相结合,体育游戏与勇敢相结合,通过这些有重点的具体练习,逐步帮助幼儿解决行为与习惯问题。如让鲁莽好动的幼儿扮演“警察”,羞于开口的幼儿扮演“讲解员”,沉默好静的幼儿扮演“送货员”,胆小软弱的幼儿参与抓“坏蛋”等,使孩子为真实地扮演角色,履行角色职责而认真感受、模仿、练习,养成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克服困难,遵守纪律的品质。
3.用结果来帮助幼儿巩固
每一游戏至终,都有一个结果。如:一座搭好的大桥,一张画好的画,完成了一个智力游戏等。我们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为达到目的不断努力,结束后,又带领幼儿参观游戏成果,让操作者、扮演者自己谈完成成果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规则的好处,知道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益处,了解诚实、有礼貌、守纪律与游戏开展的关系。对某些较典型的成果,我们还让孩子自己在集体中谈一谈,再表演或模仿一次,鼓励大家都来学习,以帮助幼儿把这些行为巩固。
四、克服不良行为的性格倾向
由于不同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的儿童往往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性格倾向,如固执、任性、爱发脾气、不守纪律、自私等。这些性格与行为上的缺点,通过游戏的教育形式,是可以克服的。
1.委以角色重任,树立幼儿自尊
具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在班级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伴们的嘲讽,如果再对他们进行恐吓、训斥和惩罚,会造成他们与集体的对立情绪,使教育增加难度。所以我们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充分利用游戏的模仿性、情趣性,适时委托他们一些角色重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同伴的关心与理解,从情感上建立和融洽师生关系。在委托角色之后,还不断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妥善解决好各种矛盾和纠纷,让同伴感觉到他们也是能干的孩子。
2.及时正面评价,树立幼儿自信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其外显的缺点往往超过优点,在游戏中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游戏中用全面、正确的分析评判方式,鼓励他们的长处和微小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在游戏中,我们还及时肯定与鼓励这些孩子的良好行为,用动作爱抚、点头示意、语言夸奖,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为赢得教师的鼓励而保持良好的行为,直至这种行为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3.利用游戏冲突,进行性格疏导
不良行为的儿童多半由于道德观念模糊或自制力差,有时会不择手段地去实现个人的目的,因而游戏冲突较多。这种游戏冲突大都属认知范畴。所以,我们在游戏中有意识地了解其兴趣、爱好,利用游戏尽可能的满足其合理需要。如增加游戏材料,增添游戏角色等。另外,我们还帮助这些儿童比较错误行为与正当行为间的差别,采取措施让幼儿的不合理需要转移。如孩子因模仿武打片中的攻击行为破坏了游戏常规,影响了同伴关系,甚至造成伤害事件。我们就采用更换角色法,让他去担任“解放军”的角色,通过队列操练、抓坏蛋等活动既满足了他的模仿需要,又制约了他们的攻击行为,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自我克制的能力。我们还利用规则制定巧妙地使儿童从不良行为中解脱出来,让幼儿理解个人的需要可能会满足,也可能不会满足,个人要服从集体,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影响同伴的正常活动,使幼儿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游戏。
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的优势有:
(1) 可以帮助幼儿发展移情体验
皮亚杰一直认为:年幼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且不能把自身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的自我中心不是一种全无或全有的状态,适当的教育与训练,能使幼儿逐渐学会辨别较复杂的感情,了解他们的行为对别人感情的影响。游戏提供给儿童大量机会进行想象活动,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儿童进一步体会他人的感受。在游戏交往的冲突中,不断和其他人交流体验,把自己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并增强了把自己置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如小红在去“菜场”的路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哭。佳佳看见了跑过来,掏出手帕为他擦去眼泪并说:我上次在公园也摔了一跤,我也哭了,明天就不会疼了。佳佳还扶小红去“医院”挂号看病,在佳佳的关心下,小红很快破涕为笑,又继续游戏了。这说明孩子在游戏中能更自然地以亲身体验和理解来为小朋友提供实际的安慰,移情发生了作用。
(2) 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分享
分享是指将自己的所有物、支配物分给同伴一起享用。这需要有内在的宽宏大量和情感动力。游戏的假想性、象征性及愉快的情绪体验,常常会使儿童从成人监督下的外部强制的宽宏大量转为从内心自发产生的宽宏大量。如多多喜欢玩转马,他转了一圈又一圈,发现浩川在旁边已等了很长时间,就说:“浩川,你去别处玩吧,我还要玩很长时间呢?”浩川说:“没关系,我等你好了,我也喜欢玩转马,你能不能也让我玩玩?”多多联想起自己以前等别人从转马上下来的感受,毫不犹豫地跨下马,对浩川说:“你先玩吧!”浩川高兴地跨上马,说:“多多,下次我也让你玩。”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利他的分享,比教师制造种种规则来强迫分享效果要好得多。在游戏中,孩子们共同拥有游戏材料支配权,在角色意识的驱使下,往往会使分享频率增多。
(3) 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协作与互让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为孩子设置了多人共同合作的游戏环境和材料。为了让游戏顺利地进行和发展下去,孩子们学会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少了一种材料怎么办?多了一个伙伴担任什么角色?一个人玩不起来怎么办?在合作中,他们既达到了自己游戏的目的,又学会了协作的技巧,知道了轮流、等待、合作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形成和加深了儿童间的友谊,获得了共同完成任务后的愉快感。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阶段,我们不宜过多地用竞争去鼓励儿童,而应宣传集体分工协作,团体间的爱,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所接受。利用游戏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我们长期地、持之以恒的反复培养,就一定能培育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标签:角色游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