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_彭钦民,贺明

彭钦民 贺明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人民医院 415600

摘要:目的: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查CT发现,溶栓后出血转化7例,均为非症状性脑出血,出血病例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4例为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良好,虽然治疗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但均为非致残性出血。另一方面,尿激酶的成本较低,适宜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疗效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脑血栓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般是由于脑动脉伴有血栓后发生堵塞导致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临床中一般采用溶栓治疗的方式将血栓溶解,从而恢复阻塞血管的功能,缓解神经组织损伤[2]。本次研究探讨了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7.64±5.25)岁;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6.95±5.17)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CT未发现病灶具体位置,症状发作时间<6h,患者意识清楚,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不同意参与研究等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自由基治疗、脑保护等;研究组给予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如下:入院12h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U尿激酶溶解,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30min内。再在150ml生理盐水中溶解50万U尿激酶,给予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60min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维持血压的正常,避免因血压过高引发脑溢血,或因血压过低引发脑缺血,进一步加剧患者病情。溶栓治疗24h后,应对患者进行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等后续治疗。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91%;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18%。

1.5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所示:

2.3头颅CT结果

复查CT发现,研究组溶栓后出血转化7例,均为非症状性脑出血,出血病例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四例为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

3.讨论

临床中的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使局部血流量降低,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引发的,因此治疗时应以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通畅,恢复脑组织供血为目标。当局部脑血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神经元点活动停止,功能失活,但结构仍较完整,会存活一段时间[3]。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区会转变为正常灌注区,否则可能转变为梗死区,同时还会向周围组织扩散[4]。当脑组织缺血时间>6h,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早期的溶栓治疗至关重要,应在症状发生后6h内使血管再通,恢复梗死区微循环,保证脑血流的早期重关注,缓解缺血症状,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5]。

本次研究采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查CT发现,溶栓后出血转化7例,均为非症状性脑出血,出血病例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4例为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由此可以看出,超早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脑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缺血后血管壁受到损伤;第二,继发性纤溶亢进及止血、凝血功能障碍;第三,血流再通后因处理不当,导致灌注压上升[6]。因此,溶栓治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一旦出现变化,应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并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本次研究虽然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但均为非致残性脑出血,经对症治疗后痊愈。

综上所述,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良好,虽然治疗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但均为非致残性出血。另一方面,尿激酶的成本较低,适宜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艳辉,余丹,王琦,等.TCD 辅助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5):349-352.

[2]张成刚.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NP和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5):54-57.

[3]李伟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5):54-57.

[4]贾万春.急性脑梗死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62-163.

[5]罗怡,严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5,21(10):1619-1622.

[6]缑元冲,牛晓波,段贺春,等.改良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45-46.

论文作者:彭钦民,贺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_彭钦民,贺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