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几点启示——辽宁省民族与宗教问题考察团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省论文,考察团论文,几点论文,启示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考察团,由省民委主任佟钟时带队任团长,民委系统的市县领导为成员组成。考察任务是国外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各国政府实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考察的主要国家是,欧洲的德国、法国和非洲的埃及。考察团在考察期间参观了上述国家的宗教活动场所,并由接待方聘请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专家以及相关人员与考察团共同进行交流活动,其中,法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富赫德女士做了关于法国民族问题的专门讲座。根据接待方面提供的资料,以及考察团实际接触,耳闻目睹,谈几点关于世界民族问题的启示,如下:
一、移民问题成为当代欧洲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
考察团考察参观的主要欧洲国家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概况分别是:德国是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总人口8200万人。德意志民族又称日耳曼民族,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经过漫长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德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索布人,属斯拉夫族后裔。在德国与丹麦接壤地区还有少数丹麦人。占全国总人口70%的人口信仰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法国是一个以法兰西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总人口为6170万人。法兰西民族在长期形成的过程中,几乎囊括了欧罗巴种族的一切组成部分——伊比利亚人、希腊人、高卢人(凯尔特人)、罗马人、日尔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和勃根第人以及北欧的诺曼人等等。少数民族是阿尔萨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佛拉芒人、加泰隆人和巴斯克人等当地民族,大约占人口总数的7.9%。大多数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德意志民族和法兰西民族有着相似的民族形成经历,都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兴起,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族国家中形成的。由于德意志民族和法兰西民族都是在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人口占绝对多数,习惯上称之为单一民族国家。但由于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所以,两国政府都涉及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问题。其中,德国索布人的少数民族政策问题比较突出。
索布人属于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时从高加索一带迁徙到如今的德国。当时约有30个部族,曾分布在广达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从8世纪末开始,来自西部的日耳曼人向东扩张,冲击了索布人的文化和语言阵地。历史上德国曾经对索布人采取同化或迫害政策,主要体现在禁止使用、教授索布语,在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达到了顶点。此外,还由于历史上基督教化和工业化对索布人文化的冲击,索布人的数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剩下两个部族,如今只有6万人讲索布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德国和统一后的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对索布人实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有索布人聚居区勃兰登堡州和萨克森州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使用索布语言文字的法规,涉及学校授课、法庭审讯、地名标志书写等。德国联邦政府和勃兰登堡、萨克森两个州政府还联合成立了“索布人民基金”,每年拨款1600万欧元补贴索布族文化事业。
法国同德国一样,少数民族取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的扶持政策。
在德国和法国,大多数公民都有宗教信仰,两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过立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权利。考察团看到:在欧洲现代化社会里,宗教完全脱离了中世纪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绝对支配地位,成为公民可以自由选择的信仰。宗教界往往通过布施行善等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来进行宗教宣传和渗透活动,诸如开办教会学校,对穷人进行物质救济等等,使宗教在欧洲这个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里仍然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总之,在德、法两国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比较平稳,矛盾并不突出。与此相反的是移民问题十分突出。
针对考察团考察欧洲民族问题的目的,中德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为考察团聘请了法国中国问题专家富赫德女士,给考察团做了关于法国民族问题的讲座。她所指的民族问题并不是指法兰西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而是移民问题。当考察团向她提问法国的民族问题时,她果断的回答说:“在法国不存在民族问题,只有移民问题。”富赫德女士在否认法国存在民族问题的前提下,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法国的移民问题。她之所以否认法国存在民族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民族”这一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在欧洲国家的语言里没有与中文“民族”这一概念含义完全相一致的词汇,除懂得中国文化的少数人类学家和语言专家外,大多数人往往将中文的“民族”与“种族”相混淆,而种族问题恰恰是欧洲这些高唱“人权”问题国家的最敏感的突出问题。法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发源地,至今在法国的宪法上仍然明文规定禁止种族歧视,所以,任何有种族歧视嫌疑的言行和政策措施被严格禁止。例如,在法国官方的人口统计中不使用种族统计口径。所以,富赫德女士断然否定法国存在民族问题有她自己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考察团深切感受到在欧洲现代社会里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问题如此敏感和重要,国家公民如此严格、自觉的遵守国家的法律。与富赫德女士对种族问题如此敏感相反,考察团在德国考察期间,一位非德国国籍的亚洲接待人员却直言不讳的向考察团介绍德国的移民问题,因为他认为德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移民问题。
目前在法国有500万移民,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老一代法国移民,来自土耳其居多,大多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法国,充当法国战后重建的劳动力。二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移民,亚洲和非洲的人口较多。但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东欧国家的移民数量大增。三是来自欧盟国家的移民,大约有180万。与法国情况相同,德国也是一个拥有大量移民人口的国家。德国有730万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9%,即大约每12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移民。德国的移民来源与法国基本相同。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移民。当时正逢西德经济奇迹年代,因为国内劳动力不足,故从土耳其与南欧国家引进大批外籍劳工。按照当时德国政府的计划,这些劳工并非永久居留。可是后来,这些劳工不仅长期居住下来,并且将其家人接到德国,安家立业,要求取得德国国籍,遂成为德国内政上一大难题。直至今天,土耳其移民数量已经达到接近211万人口,占移民总数约29%。二是来自于东欧的移民,大约为200余万人口。三是来自欧盟移民,大约为150万人口。大量外来移民要求与主体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权利,现已成为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
二、宗教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作用是非洲民族问题的一大特点
结束欧洲考察之后,考察团进入埃及,对埃及的民族宗教问题进行考察。埃及是非洲大国,在政治、经济、国防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因而其民族与宗教问题在非洲国家具有一定典型性。
在埃及,民族和宗教密切结合在一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即全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全国总人口接近7000万,其中9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这部分人口是在阿拉伯人于公元640年进入埃及后逐渐形成的。伊斯兰教为国教,其教规是共和国立法的主要根据。除穆斯林外,埃及还有大约1000万科普特人,即古埃及人后裔,信仰基督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就是科普特人。历史上科普特人以及他们信仰的宗教曾遭受歧视和虐待,但在当代,处于平等地位。然而,历史上宗教派别纷争,以及民族间相互残酷屠杀,通过父祖口头传述,仍然留在埃及青年一代的记忆之中。可以说,在埃及,对某种宗教的态度就等同于对某个民族的态度,对某个民族的态度,必然涉及到某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就是说,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自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埃及,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国家政治中的大事,在国家政策和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穆巴拉克总统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埃及的穆斯林和科普特人甚至犹太人均为享受平等权利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在社会地位和就业方面并无区别。政府在处理穆斯林、科普特人或犹太人问题时不会采取歧视政策。考察团参观了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清真寺和科普特人的活动场所基督教堂,看到两种不同信仰的公民充分享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
埃及属于中东国家,与阿拉伯地区隔红海相望,有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所以,埃及人十分关注阿拉伯地区的政治局势,充分体现了宗教问题的国际性。
由于埃及穆斯林人的宗教信仰极其虔诚,他们除了到清真寺里做礼拜外,在商店、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内,仍然坚持每日按时进行宗教活动,为此而暂停营业,不惜盈利损失。可以说,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教义渗透到埃及穆斯林人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考察团在埃及考察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宗教对协调社会关系的重大影响作用。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的行为看,主要有:一是维护家庭稳定。根据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男人可以多妻。据说这个规定的由来是早期阿拉伯男人在征战中丧生数量极多,留下大量妇女和儿童,穆罕默德因此而做出这一规定,用以解决战争带来的社会问题。从此成为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当然,实际上能否多妻,要根据男人的经济条件而定。当代大部分穆斯林男人终身只娶两个妻子,还有一部分只有一个,唯有权贵和富人才能多妻。尽管穆斯林男人可以多妻,但按宗教规定,结了婚以后不得有婚外行为。以伊斯兰教为依据的埃及国家立法对此也有严格要求。在埃及这样的非洲国家里,男人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这一宗教规定严格约束了穆斯林男人的社会行为,使埃及保持较好的家庭稳定。二是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在埃及偷盗现象极少,因为伊斯兰教禁止信徒偷盗,考察团所到之处对此体会极深。例如,在商店里或是户外的摊床上,店主任其货物由顾客拿看,丝毫不担心顾客偷走。在轮船上,除贵重金属饰品外,其它普通商品便直接摆放在商店门外,没有人看管。如果顾客想购买,等待店主上班开业以后进行。埃及商人之所以这样“放心”,因为他们遵守宗教规定不偷盗,同时也习惯于其他人不偷盗。最初,考察团人员对这一宗教习惯不了解,将行李交给埃及托运人员以后,心里觉得不托底,担心丢失。埃及的接待人员告诉考察团人员请放心,这里不丢东西,也没有抢劫,只需向托运人员交待清楚接收地点。果然,在埃及考察期间,行李虽然多次转送,但没有任何丢失。还有,宾馆为落地玻璃门窗,离开时上好锁即可,不必担心有人破坏门窗入室偷盗。三是诚信的社会风气。伊斯兰教禁止欺骗,讲求诚信。考察团人员在购物中充分感受到了埃及穆斯林人的诚信品质。主要表现在,顾客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完全可以相信商家的说法。因为商家对顾客说的都是实话。还有埃及穆斯林人在经商活动中也很文明,虽然有讨价还价,有时很激烈,但却看不到商家对顾客面红耳赤的责骂和挖苦。
总之,埃及的穆斯林由于对伊斯兰教虔诚的信仰,使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教义渗透到他们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习惯。所以,使我们看到和体会到宗教在埃及社会里的价值和影响作用。
三、关于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几点启示
考察团人员都是民族与宗教工作战线上的负责人,积累了大量民族与宗教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民族与宗教理论和政策修养。通过这次欧洲和非洲之行,结合民族与宗教工作实践,有几点体会,即关于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民族问题是国家政治永恒的主题,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群众性,因而,解决民族问题是各国政府的长期任务。考察团在本次考察中历经欧洲和非洲,从经济发展上看,一个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显著。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却是相同的,都是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德国和法国一直被称之为单一民族国家,但却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同主体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曾经遭受歧视和迫害。在当代,随着世界民主化进程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在觉醒,向主体民族要求自己的民族和民主权利,使各国政府必须面对这些少数民族存在的客观事实,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在欧洲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世界各国在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主题的民族问题存在。从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民族问题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争取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反对民族同化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人民民主力量战胜了法西斯力量,欧洲殖民主义体系完全崩溃,无论在苏联为首的一大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还是在以美、英、法等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主体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取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并且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例如上面提到的德国保护索布人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措施,还有外来移民的民族文化也同样得到尊重,法国和德国都为外来移民提供母语课程,并在其聚居区的大学里被当地政府列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发现他们与主体民族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他们不仅仅再满足于法律上的平等权利,而是要求融入主流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移民的发展问题已经构成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威胁,法国的“郊区问题”曾经震撼世界。法国长时间以来,随着“城市翻新计划”和其他“紧急计划”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移民住到了郊区。在许多街区,凡是最贫穷的法国人居住的地方,移民的人数也最多。这些人缺少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始终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子女由于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失业率高于法国本国人,无法真正融入法国社会。日积月累,这些移民后代感到失望,感觉受到了侮辱、被国家和政府抛弃。诸如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不断上升,同时,他们组成各种团体,不时制造暴力事件,目的之一是显示他们的存在,希望受到关注。2005年10月,法国暴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暴乱事件,震撼世界。尽管法国历届政府采取了预防、高压等各种手段,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移民问题虽然棘手,但随着法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法国仍然离不开外来移民,尤其是具有高学历、懂科学技术的尖端人才。如何处理好移民问题,促进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发展差距缩小,已成为当今法国政府,以及其它欧洲国家的重要任务。
考察团在注意欧洲国家民族发展差距问题时,同样感受到埃及这样的非洲国家迫切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埃及是发展中国家,从城市建设上看,除个别海滨城市外,基本上显示出陈旧、古老,大约相当于中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为此,埃及人民发展进步的愿望十分迫切,衷心的欢迎国际友人到自己的国家参观访问。因此,考察团一行在埃及受到了极好的礼遇和周到的服务。在考察团与其他外国团体穿越撒哈拉沙漠时,埃及政府派出警方进行武装保卫。当考察团告别埃及时,陪同考察团的人员叮嘱考察团回国后一定要宣传埃及,说埃及的好话,吸引外国人前往埃及投资,进行商贸活动。
(三)城市北进程中民族问题日益突出。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封闭,民族文化之间发生冲突的范围和机率相对较低。可是,随着现代化发展,交通、通讯方便快捷,人口流动性增加,“双向选择”成为主要趋势。所谓人口流动的“双向选择”,即一方面高科技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向主体民族聚居地区流动,另一方面,接受地区出于人口老龄化,对青年人的需要、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主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所需人才。“双向选择”的结果,加速人口流动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特点。目前在德国和法国,早已进入城镇化阶段,90%以上的居民都居住在城镇里,传统意义的农村基本消失。然而,现代城镇化并没有消灭民族之间的界线,相反,在大量人口流动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生矛盾,甚至导致冲突。德、法两国的移民问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民族文化冲突是产生矛盾的症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前车之鉴。
(四)宗教对社会具有影响作用,因而,国家的宗教政策直接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宗教与民族相伴而生,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对这些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历史作用。例如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民族的作用、基督教对欧洲民族的作用等等。考察团所考察的欧洲和非洲各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地位。在欧洲,宗教虽然已经丧失了中世纪那样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统治地位,退出国家政治和社会教育领域,成为人们的思想信仰,但它的影响依然广泛。在德国和法国70%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埃及则全民有宗教信仰。既然有广泛宗教信仰群体存在,政府就不得不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是这些国家宗教纷争,政权颠覆的沉痛历史经验和教训。另外,民族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关于宗教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安定与否,进而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因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
标签: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考察报告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穆斯林论文; 移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