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来源渠道的调查与分析_农业技术论文

采用农业技术来源渠道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技术论文,渠道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研究向调查农户提出了21个调查项目,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当前条件下,80%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来源于农技推广站,并对农技站投了较高的信赖票,占80%,对种子公司的信赖度仅占53.4%;93%的农户认为采用农业技术后增加了收入。研究指出,减少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经费拨款,会减缓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影响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

大多数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农业推广是沟通科研与农民的桥梁。而目前的大多数调查表明,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拨款不足,推广人员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沟通科研与农民的作用。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目前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来源渠道是什么?如果农民采用农业技术来源的主要渠道不再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那么责难政府的推广经费拨款不足是不恰当的;如果农民采用农业技术来源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那么政府减少推广经费拨款就有可能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阻碍农业技术的扩散,减缓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仅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够的。为此,作者在江西省寻乌县和湖北省钟祥市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现将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汇总如下: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调查问卷包括两大部分:基本情况和技术采用有关因素。技术采用有关因素部分包括采用过的农业技术来源渠道、目前可以信赖的有关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是否认为采用农业技术是致富手段、是否已采用过农业技术、采用农业技术后是否增加了收入等21个调查项目。为了提高问卷答卷的有效性,本问卷设计在必要的地方采用了用相互印证的办法,如全年总支出下再列细项要答卷人填写,采用农业技术是否致富手段与采用农业技术是否增加了收益等。从回收的问卷答卷情况看,大多数问卷答卷前后是一致的,回答问题是认真的。

在设计问卷后,我们在江西省寻乌县和湖北省钟祥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寻乌县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一个偏辟山区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钟祥市地处江汉平原与鄂北岗地交界处,是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地区。本次调查中,寻乌县包括了8个乡镇9个村,其中有7个村是寻乌县农调队的样本村,钟祥市调查了1个镇的2个村。由于在钟祥的调查是采取问卷调查与采访农户相结合的形式,所以调查的样本数较少,但从中也获得了许多问卷以外的内容,所以汇总的调查结果表所列的样本数不仅不等于总的样本数,而且在各项调查内容之间也有些细微差异。调查结果汇总于表1、表2和表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业技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农业技术推广站 从表1来看,有80%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技术来源于农技推广站,50%左右的被调查者回答技术来源于亲朋好友邻居、有关新闻媒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业技术的扩散具有明显的邻里效应,不具保密性。新闻媒体的这种较高选项,一方面反映了群众对新闻媒体传播技术具有快速、信息量丰富特点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依赖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信息来源和技术供给渠道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变化的技术需求。因此,拓宽技术供给渠道已势在必行。农业供销社虽然是农用生产资料的主要供给者,但其较低的中选率(不到24%),则说明农业供销社虽然也是农业技术供给渠道之一,但其所赋予的商业职能却不完全适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与日本、韩国的农协具有为农户服务的职能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要把农业供销社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治或服务组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农业技术培训班是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者们公认的具有成本低、效益显著的促进经济发展和传播农业技术的好形式,但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入选率也是较低的,这至少说明所调查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

前面的分析并没有说明差异是存在于地区之间,还是存在于不同的技术来源渠道之间。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双因素方差分析是一个较好的分析工具。考虑到各村回答的样本数不同,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数据作一细微的技术处理,即将各技术种类回答采用的户数分别除以相应所在村的调查样本数。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技术来源渠道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下列技术来源渠道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1)农技推广站与新闻媒体、农业供销社、农业技术培训班、其它销售部门;(2)亲朋好友邻居与其它销售部门;(3)新闻媒体与其它销售部门。上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次是邻里效应和新闻媒体。同时,多重比较结果还表明下列地区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1)灯塔与高头、沁园春、大墩、高坑;(2)卢屋与高头、沁园春。

(二)最可信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是农业技术推广站 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给以农技推广站投了较高的信赖票,种子公司次之,但仅有53.4%的信赖票,这反映了种子公司中经营假种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其余部门的信赖程度均不足30%,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双轨体制下,由于行政渗透与市场渗透相互交织,导致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尤其是畜牧兽医站虽与农技推广站同属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但农户的信赖程度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可能与畜牧兽医站能较好地利用行政手段实施乱收费有关。村农技推广员的较低信赖率与农业技术推广在村一级形同虚设有关,这大大地削弱了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推广,使技术成果在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梗阻。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可以信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在地区之间和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地区间的多重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下列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之间的多重比较,差异显著:(1)农技推广站与村农技员、供销社、畜牧兽医站、其它;(2)种子公司与畜牧兽医站、其它。上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最可信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是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次是种子公司。

(三)农民对农业技术有强烈需求 有不少文献都分析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对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大多数作者是循着传统农业固有的缺陷和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两方面来探讨的。本文则基于经济理性假定,推演的结论是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技术需求不足是对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做出的一种经济回应,或者说是一种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条件下的供需“均衡”表达。在这种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中,技术需求通过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形成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的“假象”。

为了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与否,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三项内容供被调查者选择。它们是:是否认为采用农业技术是致富手段,是否已采用过农业技术,采用农业技术后是否增加了收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若肯定答复占优势,意味着农民对农业技术是有需求的;若否定回答占优势,意味着农民对农业技术是需求不足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近93%的农户认为采用农业技术是致富手段,93%左右的农户也认为采用农业技术后增加了收入。从经济理性假定的角度看,农民对农业技术是有需求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之间对技术需求差异不显著,因而可认为农户对技术需求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至于回答采用过农业技术的农户数所占百分比较之前两者低,则说明存在某些因素影响农户技术需求的实现。这次问卷调查中,农民较为普遍的反映是采用农业技术后增加收入不太明显。有41%的农户认为采用农业技术增加的收入占农业收入的百分比不足10%,71%的农户认为不足20%(见表6)。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与从宏观角度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注:对目前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的方法和结果,我们持保留态度。详细的讨论可参阅拙作“对CD生产函数测度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质疑和改进思路”,载《中国农村经济》97(2):24

28。) 是有差异的。尽管存在统计口径与统计方法上的不可比因素,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三、结果与讨论

1.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是直接面对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其运转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和规模。虽然在双轨推广体制中,技术来源渠道呈多样化趋势,但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供给主渠道地位仍不可动摇。这不仅因为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的必须由公共推广部门来提供,还由于我国的农业推广系统已形成了完善的网络。

2.虽然对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看法,但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最可信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仍然是农业技术推广站。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而言,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赋予的事业性质仍可每年获得部分事业费拨款,从而减少了农技推广服务收费方面与农民的利益冲突。

3.在农民对农业技术有强大需求动力的情况下,减少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经费拨款,会使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从而减少农业技术的供给,提高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成本,减缓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影响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

4.限于资料,本文没有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也没能提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适宜的投入方式、渠道及数量规模,这有待后续研究。

*本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和湖北省科委课题“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研究”的资助。

标签:;  ;  ;  

农业技术来源渠道的调查与分析_农业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