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社会情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谈论文,情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erm"Social Intelligence"under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Social Intelligence has been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source,analyze,synthesize and applyinformation and can be translated only as"Social Qingbao"in Chinese.
Keyword So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c discussion
笔者曾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4~5期上发表了《社会情报与情报科学》一文[(1)]。该文是从“社会情报”(Social Intelligence)这一新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社会情报和Intelligence Science的关系,从关联学科: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信息政策以及组织论等评估社会情报的作用和发展前景。文献[1]是在Intelligence Science及其相关学科前提下探讨社会情报的概念,而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范畴下的SocialIntelligence(SI),也不是SI的译名问题。现仅就SI的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观点。
1 与SI相关的术语
1.1 关于Intelligence和Information
Intelligence有一通用的定义:它是一个组织(按照组织行为学,从一个人到一个公司、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使之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Intelligence除信息、情报之义外,在心理学、教育学、认识科学等范畴里,具有人类“智力”、“智慧”、“智能”的概念,这当然不是文献[1]讨论的内容。
Information一词最初表示传递的过程和内容,即被告知的内容。而我国的《辞源》解释为“信息,即消息”。哲学则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物质属性或运动状态为内容,并且总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输或存储。”
由此可见,Information一般指信息、消息和素材,而Intelligence是对信息有目的选择、分析综合、系统组配的情报。
1.2 社会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
既然信息具有物质的普遍属性,那么,凡有物质的地方必然有信息,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社会信息是指在社会中流通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目的的信息[(3)]。就“社会信息”而言,信息是知识的一种形态,一种动态的知识。
社会科学信息是指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和利用的反映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信息,当然也包括尚未经过抽象逻辑思维加工、尚未上升为科学信息的感性信息[(4)]。
因此,人们普遍将记述社会现象的信息称为社会信息,将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产生的理性信息,或科学信息称之为社会科学信息(情报)。
1.3 Intelligence的多义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政策处1976年出版的《科学和技术政策信息系统(SPINES)的叙词表》[(5)]将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列入。该词表将Information定义为记录的和交流的知识,将Intelligence定义为认知能力和特定的交流,并指出Inf.和Int.两词互为参见,在一定情况下相互通用,可见都具有多义性。
从离散数学集合论的原理出发,一个词和概念是许多元素的集合,即包括表示本质属性的内涵,又指表示客观存在的外延。如,Intelligence的内涵是理解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又表示信息、情报、智能、谍报等多个元素的集合。这个集合可用构造式表达如下:
S={x|(x=A)V(x=B)V(x=C)v(x=D)v(x=E)……v(x=N)}
式中:A、B、C、D、E……N分别表示“情报”、“智能”、“谍报”、“信息”,“知识”等含义;V代表“和”之意。
社会情报(智能)这一概念则在若干领域中应用,按集合论可视为两个集合的“交”运算。由情报学、信息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每一方,都为独立的集,可与Intelligence进行“交”的运算,并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情报学(信息、情报),信息学(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中的智能)、管理学(管理能力)等。用文氏图示意(见图1)如下:
图1 社会情报的文氏图示意
由此可见,Intelligence具有复合语义和语用的特性。综观SI概念的演变发展,也不难看出SI在不同学科或专业所包含的概念的差异。
2 社会情报的学术渊源
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的B.Coroni和E.Davenport1993年所撰写的《社会情报》这篇综述中,追溯了SI的发展历史。最早提出SI概念的是亨特,他在1928年撰写了《社会情报的测定》,第一次阐明了SI是一种可测定的技能,如机器对位或抽象推理。但在他以前1920年,桑代克已将Intelligence分为机械的、社会的、抽象的,只是未将SI作为一术语提出。也许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SI还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技能。1945年,布什的《诚如所思》、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发表的《文献学》以及申农的《通信数学原理》和维纳的《控制论》为情报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3年,J.S.Mendell和A.W.Mueller发表了《社会和技术情报》,首次在经济、技术情报领域里提出了社会情报的概念。该文不是从概念出发,而以丰富的案例,从实践上提出经济技术情报,对社会情报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情报概念始于80年代。1980年S.德迪约将SI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国家的任何组成部分,将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利用与计划好的活动组合起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的有组织的能力”。德迪约是著名的国际科技政策专家,在现代社会情报领域内,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80年代初,面对SI的各种概念,人们提出建立统一理论的呼声,德迪约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社会情报整体化的研究,他在瑞典隆德大学第一次开设了涉及多学科的社会情报课程,并预示Intelligence Science的出现。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情报发展史、发展中国家情报问题、工业情报、社会洞察力和控制、秘密与隐私、情报功能的性质、效益和费用、计算机与情报、新闻与情报、国家情报机构、面向未来的情报理论;所涉及的领域与学科包括认知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管理学、发展研究、计算机支持合作工作系统(CSCW)及方法论。因此,德迪约所论述的SI是属情报学范畴,是情报学的发展和延伸,赋于SI不仅是传统的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的含义,而且是工商情报、经济-技术情报、发展中国家情报政策问题。
在德迪约以后,H.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Intelligence多学科的理论,并在1993年提出了Intelligence更完善的理论模式——即包括领导的、管理的、冲突调节的、社会分析的Intelligence。
1991年,《社会情报》杂志的诞生,则标志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公认。
在我国,最早引进竞争情报概念的是上海情报所副所长缪其浩。他认为,社会情报侧重于理论,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工商情报、经济情报、商业情报、技术情报、竞争情报、市场情报、营销情报、或技术-经济情报[(6)]。当然也包括传统的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等。文献[6]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情报(智能)的由来、进展和现状,及其在各国技术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3 结束语
我们探讨“So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是在信息管理学、组织论、信息经济学、信息政策的环境下进行的。
Intellig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Intelligentia,既用于表达某一事物如情报、信息、谍报;又表示一种精神属性,如智能、才智。而社会情报这一术语一般指人类了解和调节社会行为的能力或活动。社会情报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接收知识、传递信息以及认知变化的能力,是人类搜集、分析、综合和应用信息的活动。
按照组织行为学观点,社会情报可分为3个等级,即个人的、社团的、国家的。因此,社会情报不仅指个人,而且指集体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
社会情报在理论上可分机械的、社会的、抽象的。机械的情报指计算机等机读信息,如数据库信息、网络信息等电子信息,即经过加工、处理的电子化情报。社会的情报是指个人、社团、国家的情报,从管理学角度讲指领导的、管理的、社会分析的、解决问题的情报。抽象的情报是指经过分析、综合、可供辅助决策的情报调研报告。
综上所述,SI作为精神属性,表示智能、才智,具有社会智能的意义,反映了SI的广义概念。SI作为某一事物,表达情报、谍报的概念,采用社会情报这一术语,反映了SI的窄义概念。
我们认为,社会情报研究既是理论问题,又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社会情报研究涉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情报服务的扩展和延伸、信息处理的更加有序化和智能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