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综述_信息技术论文

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综述_信息技术论文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综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世纪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行动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从60年代中期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就以幼儿园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实验。进入90年代美国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电脑教育是实施“电脑认识”计划,它要求小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能简单操作”。在中学是“电脑科学”的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数据提取等。比如,雷达高中开有“计算机程序1 ”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学会PASCAL语言,并学会利用数学系的微机。基础编程技巧包括会用子程序、随机数、下表变量符等,并介绍文字处理。“计算机程序2”则侧重于用PASCAL语言解决问题, 包括子程序、数据库、双下表变量符及各种数学问题。“基础程序和机器人”则帮助学生学习解决现实中的工业问题,并使机器人被用于工作中。“高级计算机数学(优秀生荣誉课程)”侧重于编程方法论。近年又规定高中选修某些高水平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大学的学分,并可准备参加大学高等计算机科学A级考试。

1997年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又提出了“十二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目标,希望“到2000年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师和图书馆”。为实现这些目标,国会在五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联邦通讯委员会也准予学校和图书馆的联网与通讯享受降价幅度为20—90%的优惠服务。尽管如此,政府部门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资料显示,近十年来,美国在校中小学生每10人能分享一台计算机,要实现五人一机的标准并不容易。好在学校还吸收了来自工业界和非赢利机构的大量投资,如IBM 向十个学区的中小学免费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训。美国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还加强了教师培训,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不少有名的中小学还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另外美国还建立了帮助计算机以及情报网络的支援体制,由多媒体专家支援各校的计算机保养和指导。

英国

英国在1988 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课程(InformationTechnology)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十多年来,英国政府对中小学生在电脑的应用率上加大经费投入,10个中学生在校分享一台计算机,小学生18人中占有一台。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整个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儿童的年龄及接受能力提出相应的、较为恰当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目标,通过对这两类目标的评价和检测,把握学生及教师两方面的情况。1998年英国以立法形式规定所有中小学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国拨教育经费中,规定法定的6 %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中小学校上因特网,其中中学占85%,小学占5%。在师资培训上,英国政府更是投入巨资:1997 年政府提供100 万英镑为中小学教师配备计算机以及联结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小学课程软件。1998年拨款一亿二百万英镑,1999年拨款一亿五百万英镑用于训练所有教师使用互联网。

法国

法国于1985年在小学新设“科学与技术课”,规定从第四学年开始在“科学技术”学科中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作为计算机应用课程,法国高中一、二年级近年开设了管理和信息课程。1997年法国教育部长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国家每年直接投入10亿法郎,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总额将达到150亿法郎。 利用这些投入,法国试图在2000年实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6 人一台微机的标准,根据该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个学生都要加入多媒体学习活动;幼儿院学习计算机图画与操作;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电子邮件通信;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使用Web网络服务器; 初中学生学习在因特网上操作。这次计划还突出了教师培训。原因是1985年法国实施的“人人学习计算机”的庞大计划,虽然耗资20亿法郎,为中小学配置了1—2万台微机和万余套软件,但由于教师培训做得不够等诸多原因造成大部分设备闲置(利用率仅为20%),其收效甚微。吸取这一教训, 教育部拟将目前的教师培训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合并, 增设100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1000名年轻博士从事多媒体教学, 并将新教学技术作为教师继续培训的最重要内容。

德国

80年代初,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着德国,“新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德国各州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中,萨克森州的课程改革运动“新技术与学校”颇具代表性,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朗应用领域,认识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从而能够从社会、政治、生态和经济等角度出发批评性地评价信息技术的影响;第二,在教材改革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设立计算机中心,使教师及时了解新技术与新技术教育的发展,熟悉改革教材,设计、尝试与评价新的教学方法。第三,认为只有教师和学生亲自体验新技术与设备的功能,新技术教育才更能成功,为配合新技术课程改革,地方政府与一些企业、公司为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

进入90年代,德国议会首先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而后政府和企业联合实施“中小学联网”计划,拟定20世纪末使1万所中学加入互联网络,让大批师生步入计算机时代。 到目前为止,已有27家国际及德国大型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企业成为德国中小学计算机入网的承办单位。各州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纷纷筹资为普及小学联网采取措施。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决定,正式把媒体教育纳入师资培训内容,以使每个教师具备使用媒体及指导学生使用媒体的能力。同年9月在全德范围内举办了首期中学教师电脑联网培训班。

日本

日本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于1997年11月17日由教育审议会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开设“综合性学习时间”(暂称),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电脑的亲近感,学习目标上没有明确任务”。初中必须开设技术与家庭的“情报基础”课(1998年7月“情报基础”课由选修改为必修), 同时开设“情报应用性选择领域”;高中开设新学科“情报”(暂称)。为了构筑情报通信环境及情报活用环境,文部省规划到2001年所有的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各学校以及到2003年所有的小学实行网络化,中小学利用网络的通信费等由地方交付的税来补助其中的一部分经费。此外。另有人士建议通过创设援助因特网通话费和接续费的基金,以及制定面向学校利用因特网特别优惠制度来筹措资金。目前日本文部省正在实施“推进学社融合计划”,旨在促进情报教育网络化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及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教育信息化方法和技术”的教职课程,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并把它列入培训学分制的计算考核范畴。

马来西亚

90年代的马来西亚一直致力于在中小学校推动国防电脑联系。许多中小学校设立了电脑班和电脑俱乐部,推出了电脑科。总理马哈蒂尔于1995年11月1日号召“把电脑教育更全面地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小学, 让全国所有的小学生,包括贫穷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电脑”。199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长纳吉宣布:为了适应资讯科技的需求,马来西亚在第七个大马计划中将规定中小学生必须积累至少24 个星期的基本电脑课程。 列1997年年底有关课程已在大约60所学校推进。

新加坡

新加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连通因特网,做到每二位学生一台微机。在师资培训上实行政策倾斜,给予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在1997—2002年的MIT总体教育信息化规划中,要求1999 年全国教师接受MIT应用能力培训。并把它作为师资资格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 预计到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30%课程用电脑上课,实现全部学校的校园网,所有教师及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人人备有电子邮件帐号,使新加坡初步具有教育智能岛的雏形。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加大了师范教育信息化课程的力度和权重,使未来教师在校学习时就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楷模。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借鉴当代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力图缩短与国际水准的差距。1985年在卡塔尔、1986年在科威特、1987年在突尼斯分别召开了区域性的会议来探讨计算机教育的有关问题。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引入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实验课程是由一个高水平的委员会和专门机构共同来设计的,它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学校中进行了实践,例如,1983年在摩洛哥、1984年在伊拉克、1985年在约旦、1986年在巴林、科威特、利比亚、苏里南、牙买加和叙利亚、1987年在阿曼、1989年在埃及等等。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促使阿拉伯国家加快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课程设置现代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如:发展中的突尼斯要求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中小学和图书馆一律上因特网,努力做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盘活。此外还成立了全国儿童信息中心、各省分中心,统领全国小学生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这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有见地的。为了尽快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阿拉伯国家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或设立短期培训班,或将信息技术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中。

二、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共同规律及启示

从课改所处的同一全球信息化下的宏观大背景及教育所面临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挑战等宏观方面来看,各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又呈现出某些共性:

1、在课程体系中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地位

可以看出,差不多所有的国家与地区都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并有相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信息学科在各国的课程地位已经确立。

如英、法、日、马来西亚等国己将其定为必修课程,教学的最低时数也有所规定。

在美国、德国的许多州,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选修课,但这是以50%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拥有计算机为前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论及新技术对社会和教育的影响时坚守这样一种信念:“选择某种类型的教育,等于选择某种社会”。如果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是正确的,那么教育界必须为此作好准备。正如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情报资料中心由田达雄主任谈到的那样:“一年或二年的落后,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危害。”面对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予中华民族的最后一次复兴机会,中国教育担此重任,责无旁贷。

2、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同于其他课程,硬件、软件的配备及师资的培训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除国家的拨款外,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多样化的筹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创设援助基金、制定面向学校的特别优惠政策、校企合作、鼓励其他机构投资等等。正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所说:“贫苦学生中也有天才学生,政府如果不能将电脑教育推广到全国各地,就可能会埋没天才,这才是国家的损失。”

3、各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年级逐渐提前

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各国就着手培养儿童对电脑的亲近感,中小学则开始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信息素养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有些可及早进行教学,例如鼠标器的使用、电脑的意义等等,而有些则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以后,才能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例如程序设计等等。较好的办法是随着年龄的发展而进行不同阶段的信息能力培养。

4、重视师资培训

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的同时,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教师培训。各国的具体做法是从技术装备上实行政策倾斜,确定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优先保证的方案。其次,各国大都把信息技术的内容纳入师资培训的课程体系,并规定了相应的考核方式。有些国家,如美、日等国还发展了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建立支援体制、实施校本培训等。

标签:;  ;  ;  

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综述_信息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