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激趣,让古典阅读不再雾里看花论文_罗宇华

纠错激趣,让古典阅读不再雾里看花论文_罗宇华

 罗宇华

摘要:语文课堂之上,教师常常遇到这般尴尬:启而不发,激而无趣。虽精心策划,但后面又往往是一言堂,或是学生所谓的自主探讨。有字词理解障碍的古典文学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啃的鸡肋,让学生畏而远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笔者认为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有效引导,或许能让学生略解古典文学学习的迷津。

关键词:古典文学;究错;激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因历时久远,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较多的阅读障碍,往往缺乏阅读兴趣,更难以真切领会这些古代经典中的思想精髓。而教师在教文言作品时,又因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疏通字词,这样的课堂又往往枯燥乏味,学生更难以品味其中的精妙,就如雾里看花,终不真切。如何拨云去雾,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激趣,引领学生去探索、深究,从而领略学之愉悦,收获知识之精要。下面,笔者便从教学实践中撷取一二,浅说以纠错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兴趣的探索。

一、诵读纠错,探文句之脉

文言文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朗读教学。文言文课文大多需要背诵。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所以朗读教学非常关键。而文言文中往往有一些生僻字,学生朗读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不容易流利朗读,因此笔者每次教文言文时,都会让学生分段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组内纠错。分段朗读是为了分解难度,降低难度。自由朗读是为了找出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查字典解决,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就能比较顺利地朗读了,同时也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朗读教学中节奏地划分也是一个难点,字音地把握学生可以有书可查,但句中的停顿却要靠意义地辅助,学生要进一步深究。如在教授《离骚》一课时,有学生问“謇朝”是读“jiǎnzhāo”还是“jiǎncháo”。笔者先问学生“朝”在不同读音时其义如何,在此句中应为何义。学生思考后确认读“zhāo” ,原因是和后面的“夕”相对,为“早晨”之义。此时,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此处‘謇朝’既不读‘jiǎnzhāo’也不读‘jiǎncháo’。”学生顿时茫然,思考片刻无果后,笔者再适时点拨,“謇”为何义,能否和“朝”连读,学生此刻就明白了,句中也要依意停顿。以此类推,学生会慢慢推敲句意来读准停顿,把握文句之脉。

熟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方能悟出其中的含义。最后是朗读比赛,每个学习小组作为一队,参赛人员要由对方组员任意挑选,其他组员负责纠错。中学生的特点是好胜心强,不服输,他们都会挑选对方能力最差的组员参赛。为了自己组的荣誉,每个人都会积极备战,努力读好,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随时被选中的可能。如果班级中的学困生都能读好课文,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也就能读好了,朗读教学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同时又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释意纠错,究文意之脉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仍热衷于“一人讲,众人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即使是课文的理解,也只满足于疏通文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讲的多了,势必会减少读的时间,这种“满堂记”的枯燥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完全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句,其效果肯定不如人意。不管教师教的如何费力,常常会出现在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在下节课再讲时学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记忆、被动接受,失去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对文章的理解全是教师给的,自己根本就不会进行分析、总结,更不用说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这就启发教师文言文教学要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纠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自己去总结经验,自己去把握规律,自己去联系现实。学生悟不出来,教师多讲无益,学生悟出来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也就从“析”的牢笼中解脱了。如在讲授《归田园居》时说到“羁鸟”,笔者问何为“羁”,学生由注释中“笼中鸟”推断为“鸟笼”,此时,便可结合学生熟知之词“放荡不羁”来引导纠正学生理解之误。从而理解作者归隐田园,有不愿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之因。现时,学生手中的资料繁多,注释也越来越详尽,教师要抓住一些细节考查,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理解偏差,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评说纠错,索文思之脉

文言文教学仅仅传授或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字法、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文言文教学还得更深一层。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此时再就评说适时纠错,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拿《陈情表》来说,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封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大“请假条”,并由此生发出“如何与上司相处”的教学命题;另一种观点是就本文的行文艺术而言的,认为李密至孝,“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所以文章极尽说话的艺术委婉之能事,让人读后,不禁为作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动,从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由此延伸出说话的艺术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的写作虽有种种意图,但全文洋溢的感情主要还是李密对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借鉴了后一种观点,把教学重心放在了李密对其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加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再针对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可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又如学生对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颇有说辞,还有人说这是土豪的生活。这时便要引用相关资料纠正评说。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让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自赏自嘲的“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

诗人流沙河写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自然地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现实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走入了种种误区,语文教师惟有改变错误的做法,适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之误,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领悟,才能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论文作者:罗宇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  ;  ;  ;  ;  ;  ;  ;  

纠错激趣,让古典阅读不再雾里看花论文_罗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