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评价论文,方式论文,商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贸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内需的助推器。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内涵的界定,构建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的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计量检验方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评价分析,总结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政策。
一、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现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次,十七大报告还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或途径包含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所谓的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注重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达到或超过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高,注重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贸流通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了重要的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了先导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流通主体、流通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扩大内需方针的引导下,使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结构明显优化,我国商贸流通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比较粗放,具体来说,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产品流通速度较慢,流通成本较高,商品库存量较大,流通浪费十分严重。直观表现就是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大。
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流通业实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可得出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既要看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要求,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包括:
第一,在发展道路方面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比较粗放,长期以来流通产业只讲究总量而轻视平均产出,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产品流通速度较慢,流通成本较高,商品库存量较大,流通浪费十分严重。因此,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流通业发展道路方面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外延增长转变到由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上来,从以数量为核心的粗放、外延扩张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集约、内涵型发展方式,由速度型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讲究经济效益,追求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人均商业面积等经济指标的提高。
第二,在流通方式方面要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流通方式要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流通方式的创新。一是业态的创新。一方面要遵循商业业态发展的规律,合理规划一个地区的商业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业态的发展。二是物流的创新。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重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努力提高配送中心的多功能化、现代化、信息化。三是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点从原来的销售终端向整个流通环节转变,不断延伸商贸流通的产业链。
第三,在技术手段方面要从传统技术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变。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现代意义上的商贸流通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已经大量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要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在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商品流通自动化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商贸流通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第四,在业态方面要从传统业态向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的转变。以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商贸流通业为布局,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主题,以集约化、连锁化、特色化为重点,积极构建经营业态先进、运行模式新颖的商贸新格局,努力增强特色经营、综合经营的竞争活力。逐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和消费习惯,提高销售和购物的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倡网上购物。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推进物流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五,在城乡商贸流通方面要从城乡单项的商贸流通转向双向商贸流通。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国内市场形成了两个相互分割的市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无论是市场主体的完善,还是市场交易客体、市场载体建设、市场制度环境、居民购买力支出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乡市场差异已经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城乡单项的商贸流通转向双向商贸流通,从物流体系、市场体系、商贸组织体系、商贸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体系、连锁经营体系、商贸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
二、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1.指标的科学性。建立具有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统计评价的数据质量。对现有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的指标建立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使文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既科学合理又具自身特点。
2.指标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在选择指标时,应该从可操作可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限指标,采用可行方法,突出主要指标,使数据收集、处理和评价都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指标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因条件限制而导致对资料来源的限制,指标设置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其它资料收集渠道的真实可靠程度,建立一套适用、可行、可操作的指标。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的设置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理论,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必须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流通业发展可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考虑到投入规模和产出效率,流通业增长模式在外延型和内涵型划分的基础上还可以划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转型阶段,同时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发生着剧烈变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流通的交易方式会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引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调整,表现为流通职能的合理定位、前后延伸、供应链管理及引导经济增长。从上述理论依据出发,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的指标:商贸流通业的增加值、商贸流通业的资本形成总额、商贸流通业就业劳动力、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进步。依据生产函数,估计资本、劳动、技术等投入要素对商贸流通业的贡献。
(三)数据选取、计量检验与基本结论
1.模型假定与建立。传统流通理论没有从产业层面对现代流通做出分析,流通产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因此,从产业层面理解中国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关键是估计资本、劳动、技术等投入要素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技术因素往往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我们采用“索洛余值法”,这一方法已被广泛用来研究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与特定产业增长方式的评价。本文将采用这一研究框架,将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作为中国商贸流通业的代表性样本来分析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本文的估计模型主要包含下述3个关键性假定。
假定2:商贸流通业的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即对于C-D生产函数Y=F(K,L,t),有F(λK,λL,t)=AF(K,L,t)。这意味着模型中α+β=1。这一假定的合理性来自Roger(2004)的研究。在没有宏观证据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具有特殊性情况下,预期我国该行业的RTS值为1具有经验上的合理性。
假定3:商贸流通业的竞争较为充分。这一假定在当前我国学界基本已成共识。
式中,α=(dY/dK)(K/Y)=r×K/Y,β=1-α=(dY/dL)(L/Y)=ω×L/Y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其中r和ω分别为资本价格——利率和劳动力价格——工资;被索洛用来反映技术进步的水平。
τ=y-α×k-(1-α)×1 (2)
在(2)式中,技术进步τ是产出增长率扣除总投入各要素贡献后的剩余,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商贸流通业中,技术进步τ主要表现为狭义技术进步、商业组织形式或业态结构变化、人力资本增长等一系列因素。
2.估计方程、数据选择与计算结果。遵循上述思路,首先对C-D生产函数进行求对数,并构造本文的计量方程:
两端取对数形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将待估计的方程转化为线性形式,二是能够减少或消除部分异方差,使得结果更为准确。首先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估计1997-2009年α和β的平均值。Y、K、L具体的指标数据选取标准如下:
(1)Y:商贸流通业各年的增加值,因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商贸流通业产值这一指标,因此本文采用的数据为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10)。
(2)K:K值一般选取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流动资产额之和,但由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统计数据,本文只能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来代替。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3,2010)。
(3)L:由于中国统计部门没有关于劳动时间的统计,本文只能采用商贸流通业就业劳动力的数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3,2010)。
本文采集的数据见表1。
利用Eviews6.0 OLS回归估计得到方程为:
lnY=2.094667+0.172647lnK+0.287353lnL
这里出现的问题是,首先假定中有是报酬不变的,则α+β=1,但是估计出来系数,0.17+0.28=0.45,明显是不等于1的。所以这是一个有系数约束的方程估计。具体应进一步写上面的计量方程(3),即CD函数两边同时除以K:
这样,就需要先用Y除以K,得到一个新的变量,与L除以K得到新的变量,两者进行回归,然后系数就是1-α,就可求得资本和劳动的弹性。
上式C-D生产函数估计方程参数的t统计量都在2以上,显示各项系数具有良好的显著性;=0.923889,Adj =0.904606,说明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根据以上的统计数据和估计值,下一步估算出商贸流通各个要素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技术投入的应用会受到时间周期因素的影响,因此文中所采用的是取每5年的滑动平均增长率。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呈现出典型的转型国家的特征,从产值增长率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同时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呈现出的不稳定变化也体现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波动。进入21世纪后各种要素的增长率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状况与我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呈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环境逐渐好转,商贸流通业也步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同时我们看到,在1997年以后,各个要素的增长率也逐渐收敛到一个比较狭窄的区间。进入到2000年以后,劳动力的增长率趋近于0,而伴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业与世界市场全面开放的实现,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资产整合不断加剧,资本增长率仍维持在三个要素中的相对高位。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各个要素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贡献度来显现出上述差异性。我们定义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率的平均贡献度如下:
这3个公式定义衡量了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贡献的相对比重,也就是在新增产值中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这三个要素分别所占的比例。根据以上3个公式,我们通过计算得到表3,趋势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增长贡献最大,劳动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增长贡献最少,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增长贡献越来越高。从总体上可以判断,现阶段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基本还处于投入推动型的粗放增长阶段。从表3中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与技术进步在部分年份中的贡献度已经超过了100%,且其他要素的贡献度呈现出了负数,这种负贡献率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受到其他要素投入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后,技术进步与资本成为了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因素,资本在大部分年份贡献了80%以上的增长份额,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也都贡献了超过50%的增长份额,甚至在部分时间跨度内技术进步对商业发展的贡献达到100%以上;而单纯的劳动要素投入已经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增长中不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这一结果明显地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资本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发展阶段。从资本驱动的角度看,改革开放赋予了商贸流通业服务市场的主体身份,国民经济与之相并行发展的其他产业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国际市场的扩大化和复杂化也对商贸流通业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外商资本的大举流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渠道模式开始形成,企业整合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呈常态化专业型零售店强劲快速发展,主要流通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电子商务化的大规模导入、衍生与发展,传统零售业逐渐衰落,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带动企业在营运流程、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创新。新型业态如大量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新的管理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会逐步占领传统业态的领地,其中连锁超市发展和依托互联网形成的物流产业的发展最为迅猛,已成为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业态。
三、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实现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同转变观念和深化体制改革联系起来,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对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利环境,以观念和体制的转变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投入为主要推动方式,且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逐渐有赶超资本投入的趋势,但实质仍以粗放方式为主。从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方式,一种路径是资本投入,一种路径是技术投入。要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主要通过扩大投资来实现发展,包括增加企业网点数量和扩大门店经营面积、增加企业中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这样的发展方式顺应了当时的需要,促进了流通企业网点数量的增加,单店经营面积也得到不断扩大,连锁企业门店的数量也不断上升。未来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流通效益以及合理利用流通资源。因此,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从流通业发展的现实来看,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商贸流通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未来我国商贸流通业更要加快企业制度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流程,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
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是转变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关键,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以科技进步作为推动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趋向于与生产领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连锁零售企业逐渐形成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这些自动化技术具体运用在采购自动化、销售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等方面,从而使流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据有关研究表明,美国的沃尔玛公司之所以能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流通市场站住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高,流通效率和流通效益高。因此,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一方面必须要加快我国流通企业的科技进步,增加流通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流通企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流通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之间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合作开发,促进以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流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在加大流通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流通业的信息化
从世界流通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流通技术促进了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以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主体的流通技术信息化建设,围绕着供应链效率化、价值链增值化和信息链可控化以及资金流合理化统一均衡实施,构成了商贸流通技术信息化的实质。我国商贸流通业虽然在信息化水平方面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由于现代流通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多店铺经营,面对情况迥异的各个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及时捕捉当地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要确保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都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世界发达国家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为例,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入发展,要求商贸流通业组织形式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现代科技在美国、日本流通领域的应用,百货商店、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的演进,从产销合一、产销分离到产销结合的演变,都表明了商贸流通组织形式是随新技术应运而生的,特别是当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已能支持规模化、分工协作化的现代流通组织系统,使之在高效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和经营管理的轨道上运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商贸流通组织由小型化、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应用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提高商贸流通业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盈利线。
四、政策建议
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各要素增长贡献分析可以看到,在后危机的大背景下,面对原有的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出增长率下降、失业增加等问题,我国应该积极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的潜力,这就需要实现从生产驱动型的产业发展体系向消费驱动型的产业发展体系转变,最终实现商品供给和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倾向等市场信息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畅通,引致生产结构、技术结构的及时调整,进而诱发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未来商贸流通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流通对扩大消费、引导生产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必须进一步增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政策上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扩大流通资本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国家特有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也正处于内在转换的阶段同时也体现出其独有特征,即资本驱动与技术驱动为主导的投入推动型。因此,要通过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加快流通节奏,消除流通过程中的迟滞。根据中国商贸流通业在产业层面的驱动特征,一方面宏观产业政策应该推动商贸流通业的资本运营、组织形态、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创新,如: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资本周转、控制库存强化销售、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等,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要提高商贸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大型商贸集团,以实力强大的大型流通企业为骨干,通过联合、改组、兼并、收购、控股等形式,加快组建以商贸为龙头,集内外贸、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跨地区的流通企业集团,依靠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促进物流合理化,实现市场一体化。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一方面要促进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从全球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来看,物流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利润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物流的主要问题正是在采购、库存、储运、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隐形成本难以统计。隐性成本就是指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市场反应慢的损失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之所以称其为隐性成本,是因为这部分成本很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估算。因此,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尽量减少隐性成本,改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要实现市场一体化,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推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体系,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商贸流通业。同时努力打造现代流通设施平台,全面推进绿色流通,使商贸流通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第三,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由城市市场向农村市场延伸,切实提高连锁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品丰富、消费便捷、售后服务完善的购物网站。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和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提高电子商务销售比重。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连锁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商贸企业配送网络,加快建设城乡生活配送服务体系和生产资料加工配送网络。引导物流配送企业推广装卸机械化和配送自动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冷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户的公司制改造,提高市场集中度。推进大型商贸企业自有品牌销售,规范发展虚拟经营,提高流通的终端控制力和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