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瞩目的六普:轨迹、解读与思考——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及其经济社会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轨迹论文,世人论文,新变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家统计局,2011),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增至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规模扩大到9.40亿,达到峰值,劳动力资源供给最为丰富,占总人口比重高达70.14%;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进一步缩减为2.22亿,只占总人口的16.60%。这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处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最大的时刻,也是人口红利提供最大的时刻。预期未来的人口变动将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递减和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为主要特征,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1 人口发展正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
回顾历史,我国经过30多年的全面改革开放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展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第一,完成了人口转变,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死亡率水平就一直稳定在6‰~7‰的低水平上,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0年代末期分别降到15‰和10‰以下,在不断的缓慢下降,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实现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以总和生育率达到并低于更替水平为低生育水平标准,我国人口则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步入了低生育水平时代,从那时起,生育率水平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缓慢下滑,至今已经持续了约19年的低生育率,官方公布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变动在1.7上下。
第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基本实现,主要表现在年出生人口和年净增人口规模减少,目前的年出生人口规模约为1600万人,年净增人口为600万~650万人,与1990年代比较,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1/3,年净增人口规模缩减1/2,人口快速增长势头被有效遏制,未来总人口将以年增量递减的方式继续增加。
上述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样也带来了人口结构性变化。一是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双降,0~14岁少年儿童人口规模最大时出现在1980年代早期,达到3.39亿人,现在减少到2.22亿人;与半个世纪以前比较,我国总人口规模扩大了1倍,少年儿童人口数量一增一减,从年均增长2.46%到年均减少2.64%,人口数量又回到初始规模,但是占总人口的比重却从40%降至16.6%,说明我国的确有效控制了人口快速增长势头。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扩大,从3.34亿增加到9.40亿,扩大了1.8倍,劳动力资源供给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以上。三是老年人口数量从0.45亿增加到1.78亿,扩大3倍,而且年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是总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尽管如此,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还不算太高。
综上判断,我国目前处在人口年龄结构负担最小、劳动力供给最充分的人口结构的最佳时期。居安思危,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按照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已经开始日渐显现,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结构演变相互交织,展现出一幅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景象,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不可逆转的人口常态现象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之一,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的人口后果。我国的特殊性在于老年人口规模空前,进展速度奇快。
(1)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过去半个世纪,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老龄化程度进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达到1.78亿,是半个世纪以前老年人口数量的3倍,但是,人口老龄化水平仅从7.6%升至13.3%;未来半个世纪,老年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水平同步快速推进,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4亿,比现在再增加1.5倍,而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达到31.1%①。在老年人口规模上,我国是目前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将在目前1.78亿的基础上持续快速扩大,2014年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34年超越4亿,约10年增加1亿老年人口,2050年达到4.4亿,比届时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多约5000万人,比印度老年人口多1亿人左右,比美国总人口多约5000万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各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和总人口增长速度中是最快的,因为我们必须承受1950年代、1962-1974年和1980年代三次生育高峰出生队列步入老龄的惯性冲击,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我国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的位置将一直保持到本世纪80年代。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上,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启动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步伐,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999年的10%增长到2020年的16.7%。之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20年16.7%快速提升到2030年23.4%,2045-2050年间达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换言之,1999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目前为1/8,2020年为1/6,2025年为1/5,2030年为1/4,2050年达到约1/3。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我国仅用47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除日本外,这个速度是人口大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作广泛深入的调整。
(2)人口老龄化现象前所未有。人口老龄化进程是伴随着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减少而实现的。1953年,我国老年人口为0.45亿人,只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1/5;目前,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到1.78亿人,相当于少年儿童人口的4/5;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和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基本相等,均为2.6亿左右;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规模达到4.4亿,将超过少年儿童人口数量1倍以上。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总人口中的老少人口关系发生了彻底的逆转,传统上拥有大家庭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年轻型人口类型将彻底消失。而这种巨大变动恰恰发生在我国社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融入全球市场和全球文化的过程中,传统经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都将伴随人口结构转变发生剧烈冲击。
(3)人口老龄化影响着每一个人生活。我国人口老龄化激增和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是在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实现的,人口老龄化不单纯影响老年人,而是影响全体公民,包括每一个男人、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普遍现象。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而稳步增多,直接影响世代间和世代内的代际关系和代际稳定。第一,人口总体上变得越来越老,人口年龄中位数从半个世纪以前的20岁上下增加到现在约34岁,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5岁以上,即总人口从半数以上不足20岁增加到半数以上超过45岁,直接影响人口的活力。第二,劳动力资源规模出现拐点,现在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最大的时期,为9.4亿人,之后,将由快速增加转变为缓慢减少,但是,2025年以前依然在9亿以上,直到2045年还有8亿以上,世纪中期减至7.6亿,比现在缩减1/5。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激增的强烈反差,导致潜在扶助比(potential support ratio,即每个60岁及以上老人平均有多少个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扶助)正在并且继续下跌。在1950-2010年间,潜在扶助比由7.4减少到5.6,预计2050年进一步降至1.7。第三,伴随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在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中的15~39岁年轻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日益减少,40~59岁年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二者的比例关系目前为59:41,2025年变为54:46,2050年进一步转变为53:47。劳动力资源规模、劳动力资源结构和人口潜在扶助比的变化,决定了我国将长期面临劳动就业的压力,同时,社会养老福利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养老保险计划等改革与完善任重道远。
3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人口现象,不是人口问题,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现象不相适应的时候,才会引发社会经济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重大的后果和效应,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与消费、劳动力市场、老年保障、税收及代际资源配置产生冲击;在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和长期照料服务、家庭结构及其成员关系、生活安排、住房与迁移等。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人口老龄化的大潮到来之时,国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离富裕还有较大的距离,而且,缺乏足够的时间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领域挑战“未备先老”。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现实。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养老、医疗、长期照料等一系列问题是在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同步爆发的,解决起来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这些问题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有一个放大效应。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社会公共政策的不足,与经济改革的成功和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社会发展方面,特别是事关民生的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步履蹒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更是严重滞后,特别是为老社会服务制度尚在起步阶段。面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长期照料服务和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还处在“未备先老”状态,解决不好,将会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确立的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社会是我国的长远目标,所有这些必须建立在老龄社会不断加剧的基本国情之上,老龄意识主流化和不分年龄人人平等是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经济领域挑战“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一个基本国情。一是,经济实力还不雄厚。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刚刚实现小康,人均GDP为840美元,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GDP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略多。目前,虽然已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人均GDP为4385美元,依然排名世界第95位,只是日本的人均GDP的1/10和美国人均GDP的1/11,人均GDP值与这两个国家相差至少100年,仍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二是,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567,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升至0.663,是自1970年以来世界人类发展指数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位居“进步最快的前10个国家”第二位。尽管如此,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仍然排名世界第89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社会公平亟待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二者相差13190元,差距为3.2倍。我国10%的最低收入人口只分享社会总收入的1.8%,而10%的最高收入人口却占社会总收入的33.1%,二者相差18.4倍,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目前超过0.5,收入不平等在增加,超过了国际社会公认0.4的社会安全警戒线。我国应对老龄社会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未富先老”是一个预警,警示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口迅速转变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潜伏着危机;其积极的政策意义在于警示政府应该及早在经济、社会制度安排上做好准备。
(3)农村首先经受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冲击。理论上,我国农村人口生育率水平比城市高,平均预期寿命比城市低,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应该比城镇低,现实中却恰恰相反。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均高于城镇,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4.2%,比城镇高3.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总人口城镇化水平,我国目前总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9.68%,但是老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只有不足40%,老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过半的时间至少比总人口要迟10年左右。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的原因是我国有大量流动人口,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规模约为2.21亿②,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绝大多数进入城镇、绝大多数为劳动年龄人口,因此改变了城乡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流动人口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程度,同时增加了农村老龄问题的复杂性,如留守老人、留守空巢老人、留守隔代家庭、留守儿童和妇女等,把农村推向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前沿,而农村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地区,这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4)创造了人口抚养比最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一方面,人口快速转变为我国创造了总抚养比处在低谷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大约到2030年前结束。另一方面,总抚养比下降会在多方面改变经济行为并加速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由于家庭需要养育的孩子变得更少,成人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教育、培训和劳动参与率会随之提高。劳动年龄阶段的高储蓄特征会促进储蓄提高。更小的家庭规模和提高的预期寿命,又会激励父母为提高孩子的“质量”(即未来的劳动力)而投资,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人口红利产生的机理,人口红利又为促进经济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人口机会窗口为构建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和老年服务体系创造了绝佳的战略机遇。回顾历史,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瑞典、丹麦、挪威、日本、新加坡等,社会养老福利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均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东亚的经济增长中人口转变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就是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好范例。从1975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东亚国家的总抚养比从114降低到了56,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不曾达到的降幅,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47%升至64%,研究表明1975年以来东亚人均GDP增长中有1/4~2/5受益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东亚有效利用人口红利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税收制度、管理体制、对法律规则的规范,以及政府在基础建设、研发和人力资本方面的巨大投资。人口结构的转变只是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要充分认识到人口红利的益处是不会永远持续,它是一次性的机会,能否把机会变为现实优势,要看社会是否可以组织经济资源并将资源有效的配置到增值经济活动中。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具有双面性,要客观的和一分为二的认识。例如,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但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年龄人口;我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年龄负担最轻的国家之一;我国虽然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但也处于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增长时期;我国虽然进入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的时期,但也是物质财富和政府财政收入以更高速度增长的时期。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更增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难得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备战人口老龄化更加严峻的挑战。
注释:
①文中2010年以后的人口预测数据均引自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http://esa.un.org/unpp.
②这一数据不包括市内人户分离的约4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