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论文_黄小华

深圳市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1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给大家提供一个湿地景观与“海绵城市”概念相结合的开发设计策略,希望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湿地景观设计进行理论探索。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湿地景观;恢复;营造

“海绵城市”概念自2013首次提出,就一直受到管理层的极大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海绵城市”的建设问题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国内许多城市争相发展的目标之一。

1、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简单来说,就是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所以,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即是城市“水”的建设。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与自然湿地不同,城市湿地受到较强的人为活动的干扰,且一般情况下面积都比较小,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破碎化现象,连接度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湿地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城市湿地的景观恢复及营造规划对于建设海绵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

2、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中的水体景观设计应遵循“渗、滞、蓄、净、用、排”这“6字箴言”,这也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渗”,是利用湿地内的各种路面、地面、绿地等,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大大提高城市湿地的储水功能,同时也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发挥了城市湿地净化水的功能;“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排”,是将排水防涝设施与城市湿地水系相结合,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等灾害[2]。

3、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策略

3.1 湿地水环境设计

“水”是城市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湿地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湿地的水景设计应从贮水、排水与净化三个方面出发,重视水体景观的平衡控制及自然净化能力。

首先,提高城市湿地的贮水能力。在保护天然绿地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城市湿地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地下水及地表水可以相互补充,实现二者的平衡。另外,在场地中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的数量,用透水铺装材料代替传统的硬质铺装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湿地的“容积”;其次,改善城市湿地的排水能力。根据场地内的水系状况进行一定的改造,保持水体与周边环境的沟通与联系,增加水体间的联动性。另外,注重场地的竖向设计,可以适当地对地形进行调整,加快排水速度;最后,加强城市湿地的净水效果。总之,建立一个城市湿地水循环系统。建立具有吸纳、积蓄和净化功能的水生态系统,将城市湿地变成具有调节和运用水资源能力的绿色海绵。

在项目原有场地之中存在着自然与人力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低洼地势、自然水荡、水渠等微观集水单元,这些微观集水单元因其水位形态不同可分为偶尔集水单元、季节性集水单元、长年性集水单元。场地中大面积自然水荡属于长年性集水单元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小型洼地是偶尔集水单元改造成为迭级草滩绿地,防洪堤下的泥水渠属于季节性集水单元,被改造成自然式的水道并与江水连通。如何将这些集水单元进行整合与梳理,并在它们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流通互补关系,成了这部分工作的重心所在。(图1)

笔者在设计中某城市湿地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和历年河水涨落等情况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湿地水循环系统:其一是外部循环系统,因水驳岸边缘的设计有效保护了原有基质土壤,即便是有护坡的部分也采用的是可渗透材料,当湿地水体水位过高时可通过透气基质所建立的生态过滤系统将水过滤后排放到江河之中,而江河水亦可对湿地水体进行有效补充。其二是水体内部循环,场地中各水体单元与江河水系保持着自然的连通,每逢雨季,雨水从防洪堤上落下并汇集于水道之中,水道积蓄和排放了大量因防洪堤坡面收集的雨水,并在水量过大时经水口连接处流进河中,自然水荡的池底保留着具有一定渗水能力的基质土壤,迭级草坡的坡度朝向湖泊、洼地倾斜,汇集地表散水的同时丰富场地的空间层次。两重水循环系统构建起良性水循环体系,为整个城市湿地带来了活力。(图2)总之,要确保城市湿地中的水体必须为活水,能夠不断的循环、流动,另外,可以适当地种植一些抗污染水生植物,并引入一些鱼虾、鸟类、昆虫等等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群落,进而提高湿地水体的自净能力。

3.2 驳岸景观设计

湿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河道,它抗干扰能力比较弱,所以城市湿地的驳岸设计要建立在对湿地生态环境干扰最小的基础上,并注重设计的整体感。

驳岸作为水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驳岸在湿地中的贮水、排水功能,尽可能选择适合的多样化的护岸形式,发挥湿地水体岸边的边缘效应。在过去许多的湿地水驳岸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如为了防止水流冲刷驳岸线而进行混凝土砌筑定型,破坏了自然湿地所具备的渗透、过滤作用,并且破坏了自然景观的一致性。还有一些设计为了盲目追求绿化效果而在岸边铺设大面积的草地,却未曾考虑到“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养护管理工作,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造成人工污染”。

笔者认为,设计正确做法应该是保留自然积累的湿地原有基质土壤作为边界的自然过渡区域,从而“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水面与水岸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交接与过渡”。水岸的形态设计同样“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根据调研,XX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这一河段,由于下游修建水电站,使得上游水流流速减缓,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与驳岸的相互作用,驳岸形态呈自然弯曲之势,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因此可以推断其边缘结构和形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无为而治的低介入手法,未在河岸边缘作任何硬化造地、截弯取直等建设行为,充分保留原生基质土壤以及原生驳岸线健康自然的弯曲形态。在一些土质较为疏松和易被冲刷的岸线边缘也没有进行固体材料加固处理,而是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和卵石材料,通过干砌构造工艺形成自然护岸,在不破坏原有河岸边缘形态的基础上,控制水流对河岸拍打产生的水土流失现象。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

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利用原有的湿地基质代替人工混凝土,确保护岸的渗透性,保证水体与岸边环境中水分的交换与调节。

3.3 植被结构群落设计

自然界中,植被群落是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演替形成的,位于城市湿地空间内的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备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水体保护、生态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绿量和层次多少也直接影响到植被对于雨水的留蓄能力,所以,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建设海绵城市,保证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湿地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各种植物种群的生长特性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并在综合考虑植物的色彩变化、季相变化以及整个湿地环境园林意境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安排各种群落的空间层次结构,避免大量使用单一的植物。在具体的植物选择上,采用的是“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设计理念,保留场地中大多数的优质本土植物,并基于美学的要求增补新的本土植物种类。应该以适应力强的乡土植物为主,重视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功能的搭配,比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协调,速生和慢生、常绿和落叶树种之间的合理搭配,从而增强整个生态群落的抗逆性,保持群落的稳定。特别是在水体与驳岸之间的过渡带上,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可以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也为两栖类、鸟类等动物提高良好的栖息地。如XX湿地原始场地中的水生植物有芦苇、空心莲子草、香蒲、灯芯草等,这些植物能够较好适应场地的土壤并能忍受较为恶劣的气候,也能与湿地水景相互映衬形成自然疏朗的景观构图。在设计时根据湿地水体的功能、形态、位置和水位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如香蒲、灯芯草在浅水区有生存优势,因此主要被用于迭级草甸之中;芦苇适合生长在岸边或深水区,故而大多种植在湿地水荡边缘;睡莲和浮萍有较强的净水能力,且浮于水体上,可用于大多数常年集水单元。沉水植物金鱼草可用于水体深度较浅的水荡底部,透过清澈的水面可观其摇曳的姿态。总的来说,湿地植物的优化配置应根据水生植物功能特性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还应该通过良好的植物造景设计,塑造出水草相依、自然野趣的湿地水体景观。

4、结束语

城市湿地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几年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之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又有了新的任务。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从水体环境、驳岸景观处理、植被群落结构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城市湿地景观的恢复与营造设计方法,希望为有关设计规划人员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玉璞,哈梅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景观营造研究--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266-267.

[2] 梁如煜.城市景观湿地生境设计与创造[J].广西城镇建设,2011,(07):83-86.

论文作者:黄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浅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营造论文_黄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